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3985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置能够充电的电池的便携设备和对内置于该便携 设备中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台。
背景技术
目前开发有在电磁感应的作用下从电源线圈对感应线圈进行电力输
送,对内置于便携设备中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台(参照专利文献1和2)。
专利文献l中记载有在充电台中内置由高频电源励磁的电源线圈,在 积层电池中内置与电源线圈电磁耦合的感应线圈的结构。另外,积层电池 中还内置将由感应线圈感应的交流进行整流,并将其供给电池而对其充电 的电路。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积层电池载置于充电台之上,以非接触状态 对积层电池的电池进行充电。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在便携设备的底部内置电池,并进一步 在其下方设置次级侧充电用适配器,在该次级侧充电用适配器中内置感应 线圈和充电电路的结构。另外,也记载有在充电台上设置与感应线圈电磁 耦合的电源线圈的结构。在充电台上载置耦合次级侧充电用适配器的便携 设备,从电源线圈对感应线圈进行电力输送,对便携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_636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011829号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存在这样的缺点,即当载置于充电台之上 的积层电池的位置偏移时,则不能对积层电池进行充电。这是由于,当积 层电池和充电台的相对位置偏移时,则形成电源线圈和感应线圈不能电磁 耦合的状态,不能够从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输送交流电力。该缺点,如专 利文献2所记载,能够通过在充电台上设置定位凸部,在便携设备上设置 嵌入该定位凸部的定位凹部来克服。该结构能够使定位凸部由定位凹部引 导,能够防止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的相对错位。不过,专利文献2所示的结构,由于使定位凸部由定位凹部引导而将 便携设备设置于充电台,所以存在便携设备的设置方面耗时耗力的缺点。 另外,该结构还存在所有的用户始终在正常状态下难以将便携设备设置于 充电台的缺点。另外,该结构由于在壳体的底面设置定位凹部,在该定位 凹部之上配置感应线圈,所以存在不能减薄化便携设备的缺点。便携式电 话等便携设备由于要求尽量减薄化,所以定位凹部使其变厚,而存在携带 不便的缺点。
该弊端能够通过在充电台的整个上表面的宽阔面积上,产生对感应线 圈进行电力输送的磁场来克服。不过,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不载置便携设 备的部分上也产生磁场,所以存在从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输送的电力效率 降低的缺点。另外,若在充电台之上载置铁等金属,则存在受电磁感应作 用在其上流动电流而发热的弊端。
本申请人以解决上述缺点为目的,开发了这样的充电台,在充电台的 上面板之下配置电源线圈,并且使该电源线圈通过移动机构沿着上面板的 内表面移动的充电台。该充电台检测载置于上面板的便携设备的位置,通 过移动机构使电源线圈接近便携设备的感应线圈。该充电台设有检测载置 于壳体的上面板的便携设备的位置的位置检测控制器,通过该位置检测控 制器来控制移动机构,使电源线圈移动而接近便携设备的感应线圈。该充 电台使电源线圈接近便携设备的感应线圈,从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输送电 力。
通过该结构,即使便携设备的位置偏移,也能够对电池进行充电。不 过,使电源线圈移动到便携设备的感应线圈的位置的结构、以及检测便携 设备的位置的机构变得复杂,存在制造成本高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解决上述缺点为目的而研发的。本发明的重要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能够形成极其简单的结构,同时能够高效地使便携设备的感应线 圈和充电台的电源线圈电磁耦合,从充电台向便携设备高效地输送电力, 并对电池进行迅速充电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重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户能够便利使用,高效地对便携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而具有 以下的结构。
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由内置有感应线圈51并内置有通过由该感应线圈
51感应的电力充电的电池54的便携设备50和拆装自如地设置有该便携设 备50并对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充电的充电台10构成。在充电台10 中,将安装部12的底面形成弯曲成U槽状的弯曲底面13,在弯曲底面13 的内侧内置有与便携设备50的感应线圈51电磁耦合的电源线圈21,在该 电源线圈21连接有电源22。在便携设备50中,将载置于充电台10的安 装部12的背面形成弯曲成沿着U槽状的弯曲底面13的形状的弯曲背面 53,在该弯曲背面53的内侧内置有感应线圈51。在充电台10中,当将便 携设备50设置于安装部12时,从相互电磁耦合的电源线圈21向感应线 圈51输送电力,通过由感应线圈51感应的电力对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 进行充电。
该结构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由于具有能够形成极其简单的结构,同时 能够高效地使感应线圈和电源线圈电磁耦合,从充电台对便携设备高效地 进行电力输送,并对电池进行迅速充电的特征。这是因为,将安装部的底 面形成弯曲底面,进一步将设于此的便携设备的背面形成弯曲背面,所以 当将便携设备装入安装部中时,因其自身的自重,而引导弯曲背面位于弯 曲底面的底部。这样,能够通过独特的结构使弯曲底面和弯曲背面接近而 引导至固定位置,因此,能够使内置于弯曲底面的内侧的感应线圈始终接 近电源线圈,从而,能够实现使从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的电力输送高效率 进行并迅速对电池进行充电的特征。
另外,在以上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中,由于当将便携设备装入安装部 时,通过弯曲底面和弯曲背面而引导至规定位置,所以没必要像以往那样 通过使定位凸部由定位凹部引导等方法来进行准确地设置,由于能够将便 携设备装入安装部中,使感应线圈接近电源线圈,所以能够实现各种用户 便利使用,并高效率对便携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的特征。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中,能够将感应线圈51形成 巻绕在沿着弯曲背面53的弯曲面上的线圈。该结构由于将感应线圈形成巻绕在沿着弯曲背面的弯曲面上的形状, 所以能够使感应线圈接近弯曲背面,换言之,更接近内置于弯曲底面的内 侧的电源线圈配置。因此,由于能够使感应线圈接近电源线圈配置,进而, 能够以前述的独特结构使弯曲底面和弯曲背面接近而引导至固定位置,从 而,能够使从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的电力输送更高效率地进行,并迅速对 电池进行充电。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中,将便携设备50由拆装自如 的罩体40覆盖,将充电台10的安装部12形成能够设置由罩体40覆盖的 便携设备50的内部形状。
该结构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在由罩体覆盖便携设备的状态下或不由 罩体覆盖的状态下,都能够引导至安装部的规定位置,使感应线圈接近电 源线圈,而高效率地对便携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中,将充电台10的安装部12 形成作为U槽状的弯曲底面13的长度方向朝向后方以向上坡度倾斜的姿 势,并在该安装部12的下端设有阻挡壁14,以设置于安装部12的便携设 备50的长度方向朝向后方而形成向上坡度的姿势,使便携设备50的下端 载置于阻挡壁14,从而安装该便携设备50。
该结构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将便携设备的下端载置于安装部的阻挡 壁而设置,从而阻止便携设备的长度方向的偏移,进而通过使便携设备的 弯曲背面被安装部的弯曲底面引导,防止与长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偏 移。由此,防止设置于安装部的便携设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偏移, 从而,能够使感应线圈始终接近电源线圈,并高效率地对电池进行充电。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中,便携设备50内置巻绕在 沿着弯曲背面53的弯曲面上的感应线圈51,该感应线圈51形成沿弯曲成 U槽状的弯曲底面13的长度方向细长的环状。
该结构能够增加感应线圈和电源线圈的电磁耦合的面积,高效率地对 电池进行充电。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中,便携设备50具有电子设备 60和积层电池70,该电子设备60在其背面具有平行排列收纳多根圆筒形 电池54的电池收纳部61,该积层电池70拆装自如地收纳在该电子设备60的电池收纳部61中,在积层电池70中内置有感应线圈51和电池54。 该结构能够代替装入电池收纳部中的圆筒形电池而收纳积层电池,在
将积层电池的电池收纳的状态下,将便携设备设置于充电台上,能够对内
置于积层电池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中,充电台10具有与相邻的充
电台10拆装自如地连结的连结部17。
该结构能够连结多台的充电台,并对多个便携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的立体图,表示便携设 备不被罩体覆盖而设置于充电台的状态。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的立体图,表示便携设 备不被罩体覆盖而设置于充电台的状态。
图3为图1所示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的A-A线剖面图。
图4为图2所示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的A-A线剖面图。
图5是充电台的立体图。
图6是拆掉图5所示的充电台的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图2所示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的B-B线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的电路图,表示排列使 用多个充电台的状态。
图9是从底面看排列使用多个充电台的状态的背面立体图。
图IO是由罩体覆盖的便携设备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从便携设备拆除积层电池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积层电池的底面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积层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充电台
10A第一充电台
10B第二充电台
11壳体
811A上壳体 11B下壳体
12安装部
13弯曲底面
14阻挡壁
15侧壁
16支承台
16A倾斜面
17连结部
17a旋转轴
17b嵌装凸部
18嵌装凹部
19收纳凹部
20电路基板
21电源线圈
22电源
23屏蔽层
25 AC适配器
26电源连接器
27外部输入连接器
28电源编码器
30 LED
31光导器
31A露出部
40罩体
50便携设备
50A第一便携设备
50B第二便携设备
51感应线圈
52充电电路
953弯曲背面
54电池 54A单四电池 54B单三电池 60电子设备 61电池收纳部 62电源端子 63拆装盖 65操作部 66分隔壁 67卡止凹部 68卡止凹部 69导向槽 70积层电池 71电池盒 71a导向槽 71b保持肋 71c端子窗 72电池座 72a嵌装凹部 72b周壁 72c凹部 73电路基板 74托架 74a定位凸部 75屏蔽层 76背面罩体 77卡止钩 78弹性钩 80电池组件81锁定螺栓 82收纳空间
83输出端子 84电子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例例示 了用于具体化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不过,本发明不将 便携设备和充电台局限于以下方式。
另外,在该说明书中,为了便于理解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将与实施 例所示的部件对应的序号标记在"权利要求书"和"发明内容"中的部件。 但是,权利要求书中所示的部件绝不是限定于实施例的部件。
图1 图4表示将便携设备50设置于充电台10的安装部12的状态。 图1和图3表示将便携设备50不由罩体覆盖而设置于充电台10的状态。 图2和图4表示将便携设备50由罩体40覆盖而设置于充电台10的状态。 如图3和图4所示,便携设备50内置感应线圈51和通过向该感应线圈51 输送电力的电力充电的电池54。充电台10将便携设备50拆装自如地设置 于壳体11的安装部12,对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充电。在本实施例 中,作为便携设备50能够利用操作电子游戏设备等电子产品的遥控器。
图3 图5的充电台10在上壳体11A设有安装部12。上壳体11A的 安装部12构成底面以U槽状弯曲的弯曲底面13。图中的上壳体11A的安 装部12以作为U槽状的弯曲底面13的长度方向朝向后方倾斜成上坡度的 姿势,在其下端设有阻挡壁14。该安装部12将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形 状形成U槽状,将便携设备50引导至准确的位置。该上壳体11A在安装 部12的两侧设有一对侧壁15,在安装部12的下端部塑料成形制成设置阻 挡壁14的形状。
另夕卜,图中的上壳体11A中,在阻挡壁14上露出向外部照射LED30 的发光的光导器31。光导器31为透光性的塑料制,如图6和图7所示, 固定在下壳体11B上。该光导器31将配置在固定于壳体11内的电路基板 20上的LED 30的光向前端的露出部31A引导,并从露出部31A向外部
ii照射。露出部31A的前端露出于阻挡壁14的表面侧和阻挡壁14的内表面 侧、即安装部12侦ij,使LED 30的发光照射在阻挡壁14的表面和阻挡壁 14的内表面。如图7所示,照射在阻挡壁14的内表面的发光照射在便携 设备50的罩体40上,从而使罩体40发光。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充电台10在上壳体11A的弯曲底面13的 内侧配置电源线圈21。电源线圈21为巻绕成平面状的平面线圈,接近配 设在弯曲底面13的内表面。电源钱圈21巻绕成在U槽状的长度方向上细 长的环状,能够向沿长度方向长的区域进行电力输送。图中的电源线圈21 为平面线圈,但是,电源线圈也能够为沿着弯曲底面将两侧部形成弯曲面 的平面线圈。
电源线圈21在感应线圈51的相反侧、图中电源线圈21的下侧设有 屏蔽层23。屏蔽层23为由导磁率高的金属或铁素体构成的层,屏蔽电源 线圈21的感应线圈51的相反侧。屏蔽层23和电源线圈21固定在内置于 壳体ll上的塑料制的支承台16上。支承台16隔着电路基板20而固定在 下壳体11上,将屏蔽层23和电源线圈21配置于壳体11的固定位置。该 支承台16具有沿着弯曲底面13的倾斜面16A,在该倾斜面16A层叠固定 有屏蔽层23和电源线圈21。
如图8的电路图所示,电源线圈21与安装于电路基板20的高频电源 22连接。高频电源22将从AC适配器25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为高频电力, 并供给电源线圈21。高频电源22内置有当内置于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 被满格充电则遮断高频电力的输出的电路。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的满格 充电通过内置于便携设备50的充电电路52来检测。高频电源22与便携 设备50的充电电路52通信,能够检测到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被满格充 电的情况,从而遮断输出。
图9表示横向排列多台充电台10并对多个便携设备50的电池进行充 电的状态。该状态下使用的充电台10具有能够拆装自如地与横向邻接的 充电台10连结的连结部17。连结部17以能够在水平面内旋转90°折叠 的方式与下壳体11B的底面连结。该连结部17为塑料制,如图6所示, 在其一端部向上突出设置能够旋转地与下壳体IIB连结的旋转轴17A,在 另一端部向上突出设置由设于相邻的充电台10的下壳体11B的嵌装凹部18引导的嵌装凸部17B。下壳体11B在底面设有引导连结部17的嵌装凸 部17B的嵌装凹部18。该连结部17在不使用的状态下以不向相邻的充电 台IO突出的方式折叠。在相邻排列使用充电台10时,将其旋转卯度, 从下壳体11B拉出,将嵌装凸部17B装入相邻的下壳体11B的嵌装凹部 18,连结相邻的充电台10。
内置于充电台10的高频的电源22的电路图示于图8。该电源22由从 AC适配器25输入的电源连接器26和从相邻的充电台10输入的外部输入 连接器27供给电力。如图9所示,电源连接器26和外部输入连接器27 固定在壳体11的背面上。另外,在壳体11的底面能够拆装地收纳对相邻 的充电台10供给电力的电源编码器28。为了收纳电源编码器28,在壳体 11的底面设有嵌装电源编码器28的收纳凹部19。该电源编码器28与高 频电源22连接。
高频电源22切换从电源连接器26输入的电力和从外部输入连接器27 输入的电力,对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充电。即,将电源线圈21进 行励磁。如图8和图9所示,要将第一充电台10A和第二充电台10B连 结,对第一便携设备50A的电池54和第二便携设备50B的电池54进行 充电,而在以下的工程对两个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充电。
(1 )将第一充电台10A与AC适配器25连接,从AC适配器25对 第一充电台10A的电源22供给直流电力。第一充电台10A的电源22通 过从AC适配器25输入的直流电力将电源线圈21励磁,对第一便携设备 50A的电池54迸行充电。在该状态下,第一充电台10A的电源22不从电 源编码器28输出电力。
(2) 当第一便携设备50A的电池54被满格充电,则第一充电台10A 的电源22停止电源线圈21的励磁,从电源编码器28向第二充电台10B 输出直流电力。
(3) 第二充电台10B的电源22通过从电源编码器28输入的直流电 力、即从外部输入连接器27输入的直流电力将电源线圈21励磁,对第二 便携设备50B的电池54进行充电。当第二便携设备50B的电池54满格充 电,则第二充电台10B的电源22停止电源线圈21的励磁,结束电池54 的充电。如上所述,对多个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顺次进行充电的电路结构无 需增大来自AC适配器25的输入电力,而能够对多个便携设备50的电池 54进行满格充电。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便携设备50中,将载置于充电台IO的安装部 12的背面形成弯曲成沿着U槽状的弯曲底面13的形状而形成弯曲背面 53,在该弯曲背面53的内侧内置有巻绕成沿着弯曲背面53的弯曲面的感 应线圈51。图10是表示由拆装自如的罩体40覆盖的便携设备50的立体 图。该罩体40露出设于便携设备50的电子设备60的壳体表面的开关等 操作部65,罩住没有操作部65的表面。图中的便携设备50由于在前表面 和背面的一部分上设有开关等操作部65,所以覆盖没有操作部65的便携 设备50的背面的上部的除了开关部的大致整个表面、包括两侧面和上下 表面的外周面、前表面的外周部。罩体40弹性收縮而密接并覆盖在便携 设备50的表面。另外,罩体40伸縮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覆盖在便携设备 50上。便携设备50在由罩体40覆盖的状态下或在不由罩体覆盖的状态下, 对内置设于充电台10的安装部12的电池54进行充电。罩体40通过具有 伸縮性的软质塑料或天然或合成橡胶形成,用以保护便携设备50使其避 免落下或冲突等的冲击。由罩体40覆盖或不由其覆盖的便携设备50如图 l和图2所示,以使上下的长度方向朝向后方而形成上坡度的姿势,设置 在充电台12的安装部12上,以使其下端载置于阻挡壁14的姿势进行安 装。
便携设备50在弯曲背面53的内侧内置有巻绕在沿着弯曲背面53的 弯曲面上的感应线圈51。图3、图4以及图11的便携设备50由电子设备 60和积层电池70构成,该电子设备60具有平行排列收纳多根圆筒形电池 54的电池收纳部61,该积层电池70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电子设备60的 电池收纳部61上。电子设备60在其背面开口而设置电池收纳部61,在此 安装积层电池70以堵塞开口部。图中的便携设备50在积层电池70内置 电池54和感应线圈51,在弯曲背面53的内侧收纳感应线圈51。电子设 备60的电池收纳部61如图3、图4和图11的虚线所示,形成能够平行排 列收纳多个、图中为两根单三电池54B的形状。积层电池70形成能够代 替多个、图中为两根单三电池54B而能够拆装地收纳在电池收纳部61中的外形。如图11所示,该结构的便携设备50在单三电池54B和能够充电 的积层电池70的两者中均能便利使用。但是,自不待言,便携设备可不 内置能够拆装的积层电池,而内置能够拆装地充电的电池,另外也可将对 该电池切换充电电力的感应线圈配设在弯曲背面的内侧。如图11的虚线 所示,电子设备60在将单三电池54B安装在电池收纳部61中的状态下, 由拆装盖63闭塞开口部。拆装盖63能够拆装地与电池收纳部61的开口 部连结。拆除拆装盖63,将单三电池54B安装在电池收纳部61中,在安 装单三电池54B的状态下,将拆装盖63与电子设备60连结,从而闭塞电 池收纳部61的开口部。
积层电池70拆除拆装盖63而安装在电池收纳部61中。安装在电池 收纳部61中的积层电池70以一体结构设有拆装盖。该积层电池70安装 在电池收纳部61上以闭塞开口部。积层电池70示于图12和图13。图13 为图12所示的积层电池7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将便携设备50设置于 充电台10的状态的剖面图示于图3和图4。这些图中所示的积层电池70 具有收纳电池54的电池盒7K收纳在该电池盒71的两根单四电池54A、 将单四电池54A配置于固定位置的电池座72、与层叠配设在该电池座72 之上的电池54连接的电路基板73、层叠配设在该电路基板73之上的托架 74、配设在该托架72之上的屏蔽层75、配设在屏蔽层75之上的感应线圈 51、以及配设在感应线圈51之上的背面罩体76。背面罩体76和托架74 和电池座72由绝缘性材料的塑料成形而制成。
背面罩体76成形为沿着电子设备60的弯曲背面53的弯曲面,表面 和内表面形成弯曲面。图中的背面罩体76由于代替电池收纳部61的拆装 盖63使用,所以外形形成能够闭塞电池收纳部61的开口部的外形、即与 拆装盖63相同的形状。图中的积层电池70经由背面罩体76而与电子设 备60的电池收纳部61连结。在该背面罩体76中,以其能够相对于电池 收纳部61的开口部拆装的方式,在其上端部(图12中左下部) 一体成形 设有卡止钩77,在其下端部(图12中右上部) 一体成形设有与电池收纳 部61的开口部卡止的弹性钩78。电池收纳部61在其上下端部设有与卡止 钩77和弹性钩78卡止的嵌装凹部67、 68。该积层电池70以将卡止钩77 挂在卡止凹部67上的状态下压入电池收纳部61 ,使弹性钩78与嵌装凹部68卡止,以不能拆除的状态设置于电池收纳部61。使弹性钩78弹性变形 而从嵌装凹部68拆除,积层电池70能够从电子设备60拆除。另外,图3 和图4的剖面图所示的背面罩体76在两侧缘的中央部设有沿长度方向延 伸的凸条79。该凸条79装入设于在电子设备60中设置的电池收纳部61 的开口部两侧上的导向槽69,能够可靠地将背面罩体76与开口部连结。
感应线圈51配设在背面罩体76的内表面。感应线圈51将作为在表 面设有绝缘皮膜的金属的铜线巻绕成平面状而形成平面线圈,将其变形成 沿着背面罩体76的内表面的弯曲面的形状,与背面罩体76的弯曲面接近 配设。感应线圈51以与电源线圈21高效率地电磁耦合的方式,形成沿便 携设备50的长度方向即单四电池54A的长度方向细长的环状。
屏蔽层75层叠在感应线圈51的下表面,使电路基板73和电池54相 对于电源线圈21磁屏蔽。该屏蔽层75为金属或铁素体等导磁率高的层, 防止电源线圈21的高频影响电路基板73和电池54。屏蔽层75弯曲成沿 着感应线圈51的形状,接近感应线圈51的背面配设。
托架74为塑料制,将与背面罩体76相对的表面成形为沿着背面罩体 76的弯曲面。托架74以在其表面和背面罩体76的内表面之间设置弯曲的 间隙且在此夹持感应线圈51和屏蔽层75的状态固定。托架74使其与电 路基板73相对的背面形成平面状,或者成形为设有引导安装在电路基板 73上的电子部件的凹部的形状,并层叠在电路基板73上而固定。另外, 托架74在其表面上一体成形设有将感应线圈51配置于固定位置的定位凸 部74a。定位凸部74a被细长的感应线圈51的内侧孔引导,将感应线圈 51配置于固定位置。图12的托架74在细长的感应线圈51的内侧孔的长 度方向上离开,而设置成位于其两端部,将感应线圈51配置于固定位置。 另外,托架74较厚地成形具有定位凸部74a的部分,兼作固定电池盒71 的螺旋夹突缘。该托架74能够将贯通电池盒71的锁定螺栓81拧入托架 74的各定位凸部74a,将屯池盒71固定在托架74上。
电路基板73安装有实现通过由感应线圈51感应的电力对电池54进 行充电的充电电路(未图示)的电子部件84。该充电电路将由感应线圈 51感应的高频电力直流转换为能够对电池54进行充电而对电池54进行充 电。电路基板73将安装的电子部件84固定在图13的下面(图3和图4
16中的上面)即电池侧。
电池座72将多根图中为两根单四电池54A配置于固定位置,并且将 电路基板73配置于固定位置。电池座72为塑料制,成形为在电池相对面 上设置电池74的嵌装凹部72a的形状。图中的积层电池70由于内置有两 根单四电池54A,所以平行设置两列沿着单四电池54A的圆筒的形状的嵌 装凹部72a。积层电池70的单四电池54A代替图3和图4的虚线所示的 单三电池54B而安装在电池收纳部61上。单四电池54A由于外径比单三 电池54B小,所以如图3和图4所示,中心位置比安装在电池收纳部61 上的单三电池54B更向两侧离开配置,扩大电池间的间隙,在此设置配置 安装在电路基板73上的电子部件84的收纳空间82。 g卩,单四电池54能 够尽量向外侧离开配置,扩大电池间的收纳空间82。
电池座72在作为与电路基板73相对的相对面的基板相对面上一体成 形设有将电路基板73嵌装在固定位置的周壁72b上。在该周壁72b的内 侧嵌装电路基板73并将其固定在固定位置上。另外,在电池座72中将引 导固定在电路基板73上的电子部件84的凹部72c设置于基板相对面。该 凹部72c位于相邻的电池54之间,可有效利用电池54之间形成的收纳空 间82,来配设电子部件84。
电池盒71在内部将塑料成形能够收纳多个图中为两根的单四电池 54A的箱形,使开口部与背面罩体76连结。箱形的电池盒71使开口缘通 过嵌合卡止结构与背面罩体76连结,或者通过熔接与其连结,使开口部 由背面罩体76闭塞,从而组装成电池盒71。图3和图4的剖面图所示的 电池盒71在其底面设有引导设于电池收纳部61的分隔壁66的导向槽71a。 分隔壁66为了将单三电池54B收纳在固定位置上而被设于电池54之间。 另外,电池盒71在导向槽71a的两侧一体成形设有将单四电池54A配置 于固定位置的保持肋71b。该电池盒71在保持肋71b和两侧的侧壁之间装 入单四电池54A并将其配置于固定位置。另外,电池盒71开设使输出端 子83向外部露出的端子窗71c,从端子窗71c向外部露出输出端子83。 积层电池70的输出端子83与设于电池收纳部61的电源端子62接触,对 电子设备60供给电力。电源端子62配置在与收纳于电池收纳部61的单 三电池54B的电极接触的位置上。因此,收纳代替单三电池54B的积层电池70,从积层电池70对电子设备60供给电力。 以上的积层电池70通过以下的工序进行组装。
(1) 在电池盒71中收纳电池54,在该电池54之上配设电池座72, 将电池54配置于固定位置。
(2) 在电池座72之上层叠电路基板73和托架74,进而,在托架74 之上经由屏蔽层75层叠感应线圈51,将感应线圈51配置于托架74的固 定位置。在该状态下,连接电路基板73、电池54和感应线圈51,在电池 盒71的端子窗71c的内侧配置与电路基板73连接的输出端子83。
(3) 将贯通电池盒71的锁定螺栓81拧入托架74的定位凸部74a, 将托架74固定于电池盒71,形成电池组件80。
(4) 将电池盒71的开口缘固定在背面罩体76上,将电池组件80固 定在背面罩体76上。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例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中,将便携设备50 由拆装自如的罩体40覆盖,使充电台IO的安装部12形成能够设置由罩 体40覆盖的便携设备50的内部形状。在该结构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中, 在由罩体40覆盖便携设备50的状态下或在不由罩体覆盖的状态下,引导 至安装部12的规定位置,使感应线圈51接近电源线圈21,从而能够高效 率地对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充电。
如图3所示,在适当地配置不由罩体覆盖的便携设备50的状态下, 充电台10的弯曲底面13的最底下的部分和便携设备50的弯曲背面53的 最底下的部分一致且接触。充电台10的弯曲底面13和便携设备50的弯 曲背面53由于为左右对称的结构,所以若将便携设备50安装在充电台10 的安装部12上,则因便携设备50自身的自重而滑落,能够配置于适当的 配置位置。并且,若充电台10的弯曲底面13和便携设备50的弯曲背面 53由摩擦系数小的材质的塑料材料形成,这样,则更容易滑落,从而能够 配置于适当的配置位置。
另外,如图4所示,即使在由罩体40覆盖的状态下,当在充电台IO 的弯曲底面13配置便携设备50的弯曲背面53时,能够如下所述进行位 置对合,因此,位置对合容易,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充电。
(l)将充电台IO的弯曲底面13的最底下的部分和便携设备50的弯曲背面53的最底下的部分对合配置,则位置对合能够良好进行。
(2) 充电台10的弯曲底面13、便携设备50的弯曲背面53由于为左 右对称的结构,将两者的中心线对合配置,则位置对合能够良好进行。
(3) 便携设备50的前表面在左右方向上配置成水平,则位置对合能 够良好进行。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设备和充电台,其中包括便携设备(50)和充电台(10),所述便携设备(50)内置有感应线圈(51),并内置有通过由该感应线圈(51)感应的电力充电的电池(54);所述充电台(10)拆装自如地设置该便携设备(50),并对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充电,在所述充电台(10)中,将安装部(12)的底面形成弯曲成U槽状的弯曲底面(13),在弯曲底面(13)的内侧内置有与所述便携设备(50)的感应线圈(51)电磁耦合的电源线圈(21),在该电源线圈(21)连接电源(22),在所述便携设备(50)中,将载置于充电台(10)的安装部(12)的背面形成弯曲成沿着U槽状的弯曲底面(13)的形状的弯曲背面(53),在该弯曲背面(53)的内侧内置感应线圈(51),当将便携设备(50)设置于所述充电台(10)的安装部(12)时,从相互电磁耦合的电源线圈(21)向感应线圈(51)输送电力,通过由感应线圈(51)感应的电力对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充电。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其中, 所述感应线圈(51)为巻绕在沿着弯曲背面(53)的弯曲面上的线圈。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其中, 所述便携设备(50)由拆装自如的罩体(40)覆盖,所述充电台(10)的安装部(12)形成能够设置由罩体(40)覆盖的 便携设备(50)的内部形状。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其中,充电台(10)的安装部(12)形成作为U槽状的弯曲底面(13)的长 度方向朝向后方以向上坡度倾斜的姿势,并在该安装部(12)的下端设有 阻挡壁(14),以设置于安装部(12)的便携设备(50)的长度方向朝向后方而形成 向上坡度的姿势,将便携设备(50)的下端载置于阻挡壁(14),从而安 装该便携设备(50)。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其中,所述便携设备(50)内置巻绕在沿着弯曲背面(53)的弯曲面上的感 应线圈(51),该感应线圈(51)形成沿弯曲成U槽状的弯曲底面(13)的长度方向 细长的环状。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其中, 所述便携设备(50)具有电子设备(60)和积层电池(70),所述电子设备(60)在其背面具有平行排列收纳多根圆筒形电池(54)的电池收 纳部(61),所述积层电池(70)拆装自如地收纳在该电子设备(60)的 电池收纳部(61)中,在积层电池(70)中内置有感应线圈(51)和电池(54)。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台,其中,所述充电台(10)具有能够与相邻的充电台(10)拆装自如地连结的 连结部(17)。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设备和充电台,能够使便携设备的感应线圈和充电台的电源线圈高效地电磁耦合,迅速对便携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便携设备和充电台由内置感应线圈和电池的便携设备(50)和对该便携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台(10)构成。在充电台中,将安装部的底面形成弯曲成U槽状的弯曲底面,在弯曲底面的内侧内置有电源线圈,在该电源线圈连接电源。在便携设备中,将载置于充电台的安装部的背面形成沿着U槽状的弯曲底面的弯曲背面,在该弯曲背面的内侧内置感应线圈。在充电台中,当将便携设备设置于安装部时,从相互电磁耦合的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输送电力,通过由感应线圈感应的电力对便携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文档编号H01M10/44GK101567577SQ200910136889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4日
发明者中生年纪, 寺尾恭三, 沟口康成, 远矢正一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