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线分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8797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线分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线分接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可将多条不同的软性排线互相搭接以实现分接功能的排线分接模块。
背景技术
软性排线(Flexible Flat Cable, FFC)为一种信号传输用组件,本身具有可任意挠曲、高信号传输能力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中,软性排线与连接器搭配使用,从而将信号由一端传递至另外一端,达到信号传递的目的。一般软性排线分为三层结构,由上而下依序为上绝缘层、导线层及下绝缘层的层叠方式,导线层内数条扁平铜线平行排列分离设置,其末端外露于软性排线前后两端以形
成导接点,当软性排线连接于两系统间时,软性排线前端上的数个导接点与其中一系统的连接器电性接触,而每一导接点所接收到的信号会传递至软性排线后端上所相对应的导接点上,且向另一系统的连接器传递,以形成一对一的信号传递。然而,一般现有的软性排线在电性传递时,只能借由内部平行排列的扁平铜线将电路信号由一端传递至另一端,因此当电子装置有一对二或一对多的信号传递需求时,此种现有的软性排线就产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线分接模块,可形成一对二或一对多的导接点形态,以解决现有软性排线无法配合电子装置设计需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线分接模块,包括一基座部,该基座部具有一承载面,该承载面上形成平行排列的数个凸起部及至少一定位部,且该些凸起部之间形成平行排列的数个凹槽;—盖体部,组装于该基座部上,该盖体部设有平行排列的数个抵压部,该些抵压部对应于该些凹槽设置;以及一^^合机构,设置于该盖体部与该基座部之间,借由该卡合机构以将该盖体部固定于该基座部上。还包括一第一软性排线,组装于该承载面上,该第一软性排线设有一嵌合部,该嵌合部干涉于该定位部,该第一软性排线具有数个第一搭接点,该些第一搭接点分别组装于该些凹槽中。还包括一第二软性排线,组装于该承载面上,该第二软性排线具有数个第二搭接点,该些第二搭接点分别组装于该些凹槽中并与至少一部份该些第一搭接点重叠接触形成电性导通,该些抵压部抵压于该些第二搭接点与该些第一搭接点上,使该些第二搭接点与该些第一搭接点之间形成紧密地接触固定。[0013]所述第一软性排线的两末端分别设有数个导电接点,该些第一搭接点位于该第一软性排线的两末端之间且与该些导电接点形成电性导通。所述第二搭接点设置于该第二软性排线的一末端上,该第一搭接点的长度等于该第二搭接点的长度以及该凸起部的长度。所述盖体部设有面对于该承载面的一内侧面,该内侧面上设有一第一止退部,该第一止退部抵压于该第二软性排线。 所述承载面上对应于该第一止退部设有一第二止退部,该第一软性排线与该第二软性排线被挟持于该第二止退部与该第一止退部之间,且该第二止退部设置于该些凹槽的前后两侧。所述盖体部一体成型形成于该基座部上,该盖体部与该基座部之间设有一可挠部,该可挠部将该该盖体部与该基座部的一侧形成相连侧,另侧形成分离侧,该盖体部借由该可挠部转动并盖合于该基座部上。所述抵压部包括一弹性抵压臂及连接于该弹性抵压臂两端的一连接臂,该盖体部设有数个开孔,该连接臂一体成型形成于该盖体部的该开孔中,该弹性抵压臂延伸凸出于该开孔。所述弹性抵压臂上设有数个凸点,该些凸点朝向该些凹槽的底部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排线分接模块,其利用基座部及盖体部将至少一条分支的软性排线电性连接于主要的软性排线上,如此即可形成一对多的导接点形态,以解决现有软性排线无法配合电子装置设计需求的问题。此外,基座部及盖体部利用机械干涉的方式来将分支的软性排线接触固定于主要的软性排线上,具有可随时拆卸修改搭接设计与重工的功能。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排线分接模块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I中排线分接模块的部份分解图;图3为图I中排线分接模块的部份立体图;图4为图I中排线分接模块沿AA线段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I至图4,本实用新型排线分接模块1,其包含有基座部2、盖体部3、卡合机构4、第一软性排线5、第二软性排线6及第三软性排线7。基座部2具有一承载面21,该承载面21上形成平行排列的数个凸起部22及数个定位部23,且该些凸起部22之间形成平行排列的数个凹槽24。盖体部3组装于基座部2上,盖体部3面对承载面21设有一内侧面31,在内侧面
31上设有平行排列的数个抵压部32,该些抵压部32对应于该些凹槽24设置。此外,在内侧面31上设有一第一止退部33,该第一止退部33可用以抵压于第二软性排线6,使得第二软性排线6不会脱离退出于承载面21。卡合机构4设置于盖体部3与基座部2之间,借卡合机构4将盖体部3固定于基座部2上,此卡合机构4包括形成于基座部2上的一卡扣41及形成于盖体部3上的一卡槽42,卡扣41与卡槽42可互相机械干涉卡合以形成卡合机构4。第一软性排线5组装于基座部2的承载面21上,其中第一软性排线5具有数个第一搭接点51,该些第一搭接点51分别组装于该些凹槽24中,且第一软性排线5设有一嵌 合部52,该嵌合部52干涉于定位部23。第一软性排线5的两末端分别设有数个导电接点53,该些第一搭接点51位于第一软性排线5的两末端之间且与该些导电接点53形成电性导通。第二软性排线6组装于基座部2的承载面21上,该第二软性排线6具有数个第二搭接点61,该些第二搭接点61分别组装于该些凹槽24中并与一部份该些第一搭接点51重叠接触形成电性导通,该些抵压部32抵压于该些第二搭接点61与该些第一搭接点51上,使该些第二搭接点61与该些第一搭接点51之间形成紧密地接触固定,且该些第二搭接点61设置于第二软性排线6的一末端上,如此从第一软性排线5的一末端所接收过来的信号除了可传递至第一软性排线5的另一末端外,也可同时经由第一搭接点51传递至第二软性排线6的第二搭接点61,以满足一对二的信号传递需求。依此类推,第三软性排线7亦组装于承载面21上,其具有数个第三搭接点71,该些第三搭接点71分别组装于该些凹槽24中并与另一部份该些第一搭接点51重叠接触形成电性导通,该些抵压部32抵压于该些第三搭接点71与第一搭接点51上,一样使得该些第三搭接点71与第一搭接点51之间形成紧密地接触固定,如此从第一软性排线5的一末端所接收过来的信号除了可传递至第一软性排线5的另一末端外,也可同时经由第一搭接点51传递至第三软性排线7的第三搭接点71,加上前述的第二软性排线6的第二搭接点61,如此即可满足一对三的信号传递需求。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软性排线5为主要的软性排线,第二软性排线6及第三软性排线7为分支的软性排线,因此第二软性排线6及第三软性排线7的第二搭接点61与第三搭接点71的数目总和,基本上是不会大于第一软性排线5的第一搭接点51的数目大小,且第二搭接点61与第三搭接点71的横向宽度亦是不会大于第一软性排线5的横向宽度。此外,为了增加接触面积的大小,以提高电性接触与机构固定的效果,因此第一搭接点51的长度等于第二搭接点61的长度以及凸起部22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在承载面21上对应于第一止退部33还设有一第二止退部25,且第二止退部25设置于该些凹槽24的前后两侧,因此第一软性排线5与第二软性排线6被挟持固定于第二止退部25与第一止退部33之间,第一软性排线5与第三软性排线7亦被挟持固定于第二止退部25与第一止退部33之间,如此可避免产生第二软性排线6与第三软性排线7松脱退出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止退部25与第一止退部33为类似啮齿状的突出结构。[0038]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盖体部3 —体成型形成于基座部2上,盖体部3与基座部2之间设有可挠部34,该可挠部34将盖体部3与基座部2的一侧形成相连侧,另侧形成可分离侧,盖体部3借由可挠部34转动并盖合于基座部2上。然不限于此,另一种选择是,盖体部3并非一体成型形成于基座部2上,而是二个独立分开射出成型的个体组件,其组合结构亦可以达到与本实施例相同的固定接触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抵压部32包括一弹性抵压臂321及连接于弹性抵压臂321两端的一连接臂322,盖体部3设有数个开孔35,该连接臂322 —体成型形成于盖体部3的开孔35中,弹性抵压臂321延伸凸出于开孔35以抵压于该些第二搭接点61与第一搭接点51上,且弹性抵压臂321上还设有数个凸点323,该些凸点323朝向该些凹槽24的底部设置以抵压于该些第二搭接点61与第一搭接点51,如此可得到较佳地抵压效果。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排线分接模块,其利用基座部及盖体部将至少一条分支的软性排线电性连接于主要的软性排线上,如此即可形成一对多的导接点形态,以解决现有 软性排线无法配合电子装置设计需求的问题。此外,基座部及盖体部利用机械干涉的方式来将分支的软性排线接触固定于主要的软性排线上,具有可随时拆卸修改搭接点的位置设计与重工的功能。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排线分接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部,该基座部具有一承载面,该承载面上形成平行排列的数个凸起部及至少一定位部,且该些凸起部之间形成平行排列的数个凹槽; 一盖体部,组装于该基座部上,该盖体部设有平行排列的数个抵压部,该些抵压部对应于该些凹槽设置;以及 一^^合机构,设置于该盖体部与该基座部之间,借由该卡合机构以将该盖体部固定于该基座部上。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排线分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一软性排线,组装于该承载面上,该第一软性排线设有一嵌合部,该嵌合部干涉于该定位部,该第一软性排线具有数个第一搭接点,该些第一搭接点分别组装于该些凹槽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线分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二软性排线,组装于该承载面上,该第二软性排线具有数个第二搭接点,该些第二搭接点分别组装于该些凹槽中并与至少一部份该些第一搭接点重叠接触形成电性导通,该些抵压部抵压于该些第二搭接点与该些第一搭接点上,使该些第二搭接点与该些第一搭接点之间形成紧密地接触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线分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性排线的两末端分别设有数个导电接点,该些第一搭接点位于该第一软性排线的两末端之间且与该些导电接点形成电性导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线分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搭接点设置于该第二软性排线的一末端上,该第一搭接点的长度等于该第二搭接点的长度以及该凸起部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线分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部设有面对于该承载面的一内侧面,该内侧面上设有一第一止退部,该第一止退部抵压于该第二软性排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线分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上对应于该第一止退部设有一第二止退部,该第一软性排线与该第二软性排线被挟持于该第二止退部与该第一止退部之间,且该第二止退部设置于该些凹槽的前后两侧。
8.如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排线分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部一体成型形成于该基座部上,该盖体部与该基座部之间设有一可挠部,该可挠部将该该盖体部与该基座部的一侧形成相连侧,另侧形成分离侧,该盖体部借由该可挠部转动并盖合于该基座部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线分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部包括一弹性抵压臂及连接于该弹性抵压臂两端的一连接臂,该盖体部设有数个开孔,该连接臂一体成型形成于该盖体部的该开孔中,该弹性抵压臂延伸凸出于该开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线分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压臂上设有数个凸点,该些凸点朝向该些凹槽的底部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线分接模块,包括基座部、盖体部及卡合机构,其中基座部具有一承载面,该承载面上形成平行排列的数个凸起部及至少一定位部,且该些凸起部之间形成平行排列的数个凹槽。盖体部组装于基座部上,盖体部设有平行排列的数个抵压部,该些抵压部对应于该些凹槽设置。卡合机构设置于盖体部与基座部之间,借由卡合机构以将盖体部固定于基座部上。本实用新型排线分接模块,其利用基座部及盖体部将至少一条分支的软性排线电性连接于主要的软性排线上,如此即可形成一对多的导接点形态,以解决现有软性排线无法配合电子装置设计需求的问题。
文档编号H01R12/78GK202662849SQ201220232088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2日
发明者游正祎 申请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