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4760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包括封装外壳和设于所述封装外壳内部且从下往上依次顺序排列的第一引线、第一电极层、压敏电阻、第二电极与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为折线形式,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的中部均设有至少有一个转折点且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两者相向弯折。其具有过电压保护功能,有效防止压敏电阻因局部劣化而失效,使用寿命长、加工便利、成本较低等优点。
【专利说明】—种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圆板型压敏电阻焊接组装系延续圆板型陶瓷电容之焊接组装方式,以上下两引线(通常是镀锡铜线或是铜包钢CP线)形成”x”形交叉方式,夹住压敏电阻本体(如图1),其上下两面各有一导电电极面,经焊接,并于外层涂覆环氧树脂粉末,作为防潮、绝缘用,由于陶瓷电容并不是设计用来承受瞬间大的浪涌电流,但压敏电阻却必须承受瞬间大的浪涌电流,所以压敏电阻组件对电流路径的各部位导电能力要求极其严格;压敏电阻其工作原理为:利用压敏电阻主体的晶界现象,对线路两端进行工作。因此,其工作时,必须产生浪涌电流流经功能组件的压敏电阻主体,其浪涌电流若由第一引线导入,则其路径必为第一引线,第一电极层,压敏电阻,第二电极与第二引线(如图2)导出电流;或是由第二引线导入,则其路径必为第二引线,第二电极层,压敏电阻,第一电极层,再由第一引线导出电流。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通常使用银胶或是铜胶,因其材料成本昂贵,所以涂覆厚度被大量减少,造成在上述浪涌电流在依续流经各部份时,经常在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时,因通过时间太短,并未能平均分散到整个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上,只能瞬间藉由引线焊接的旁边小区域导电,造成的大电流烧灼现象(如图3),亦即压敏电阻本体只利用了引线附近的面积来承受浪涌电流的冲击,而非整个电极层的面积,造成局部受损,而局部受损又形成恶劣循环,最终组件烧毁(如图4)。
[0003]因此,如何对现有压敏电阻制造技术进行改造或是开发一种更优的产品便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由金属弓I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具有过电压保护功能、有效防止压敏电阻因局部劣化而失效、使用寿命长、加工便利、成本较低等优点。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外壳和设于所述封装外壳内部且从下往上依次顺序排列的第一引线、第一电极层、压敏电阻、第二电极与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为折线形式,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的中部均设有至少有一个转折点且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两者相向弯折。
[0007]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为“〈”形的折线形式。
[0008]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为“Z”形的折线形式。
[000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为“N”形的折线形式。
[001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敏电阻为单层氧化锌陶瓷体。[001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为镀锡铜线或是铜包钢CP线。
[001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除了可以采用折线形式,也可以采用圆弧形式或者其他曲线形式,无论是折线形式还是圆弧或者其他曲线形式,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是相向设置。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0014]本实用新型在电压异常时,压敏电阻启动,浪涌电流导入时,可利用较长路径的实心金属导线协助,把大电流迅速导引到较大的导电层范围,避免因导电层太薄,导电截面积过小,造成浪涌电流在传导至导电层时来不及分散就在局部通过,形成真正耐受浪涌电流的部份只占压敏电阻本体的小部份,结果是局部受损,大大降低压敏电阻使用寿命。
[0015]本实用新型利用改变引线形状的方式,以增加在导电层瞬间的散布面积,以增加压敏电阻有效承受浪涌电流的面积;并改善在压敏电阻组装流程之稳定性,节省成本。
[0016]本实用新型只需适当地调整引线形状及长度,即可达到在相同电极层厚度下,承受浪涌电流能力增加。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以增加传统压敏电阻使用寿命增加,具有更稳定的保护能力与可信赖性。本实用新型具有过电压保护功能、有效防止压敏电阻因局部劣化而失效、使用寿命长、加工便利、成本较低等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传统压敏电阻的引线成型方式图;
[0018]图2是传统压敏电阻之组装焊接方式图;
[0019]图3是传统压敏电阻受浪涌电流冲击后产生银胶烧毁现象的示意图;
[0020]图4示出了图3中传统压敏电阻不同部位受损状况;
[0021]图5是压敏电阻的侧视图;
[0022]图6是实施例1其压敏电阻的引线成型方式图;
[0023]图7是传统压敏电阻的引线成型方式与实施例1中压敏电阻的引线成型在压敏电阻导电层的长度比较图。
[0024]图8是实施例1其压敏电阻的引线成型方式形成的稳定平面图;
[0025]图9是实施例2其压敏电阻的引线成型方式图;
[0026]图10是实施例3其压敏电阻的引线成型方式图;
[0027]图中:1、第一引线;2、第一电极层;3、压敏电阻;4、第二电极;5、第二引线。
[0028]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0]如图5至图8所示,提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1,,一种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包括封装外壳和设于所述封装外壳内部且从下往上依次顺序排列的第一引线1、第一电极层2、压敏电阻3、第二电极4与第二引线5,所述第一引线I和第二引线5均为折线形式,所述第一引线I和第二引线5的中部均设有至少有一个转折点且所述第一引线I和第二引线5两者相向弯折。其中:所述第一引线I和第二引线5均为“〈”形的折线形式。
[003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本实用新型在电压异常时,压敏电阻启动,浪涌电流导入时,可利用较长路径L2+L3的实心金属导线协助,把大电流迅速导引到较大的导电层范围,避免因导电层太薄,导电截面积过小,造成浪涌电流在传导至导电层时来不及分散就在局部通过,形成真正耐受浪涌电流的部份只占压敏电阻本体的小部份,结果是局部受损,大大降低压敏电阻使用寿命。
[0032]而且因本实用新型的引线不再是单线型,而是具转折的线型,所以可形成一稳定平面(图8所示),可具更佳的夹片效果及焊接接触状态。
[0033]参照图9,图9是实施例2其压敏电阻的引线成型方式图;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为“Z”形的折线形式。
[0034]参照图10,图10是实施例3其压敏电阻的引线成型方式图;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为“N”形的折线形式。
[003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除了可以采用折线形式,也可以采用圆弧形式或者其他曲线形式,无论是折线形式还是圆弧或者其他曲线形式,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是相向设置。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附属在其他相关产品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外壳和设于所述封装外壳内部且从下往上依次顺序排列的第一引线、第一电极层、压敏电阻、第二电极与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为折线形式,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的中部均设有至少有一个转折点且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两者相向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为“〈”形的折线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为“Z”形的折线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为“N”形的折线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电阻为单层氧化锌陶瓷体。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由金属引线与压敏电阻构成的新型保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为镀锡铜线或是铜包钢CP线。
【文档编号】H01C7/10GK203659555SQ201320864796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4日
【发明者】吕玉萍 申请人:吕玉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