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6664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连接器,包括:一端子模块;一遮蔽壳体,包覆所述端子模块,所述遮蔽壳体的前端形成一收容腔,所述遮蔽壳体具有自其后端缘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弹臂,所述弹臂具有一卡扣部突伸入所述收容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连接器通过自所述遮蔽壳体的后端缘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弹臂,所述弹臂的受力支点由现有技术中侧壁中的位置,后移到所述遮蔽壳体的后端缘,从而可增加所述弹臂的弹性长度,使所述对接连接器频繁插拔的情况下,所述弹臂仍然具有较佳的弹性,进而防止所述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工作中若受到震动等情况下易相互脱离,导致工作停止或所述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受到破坏。
【专利说明】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指一种可增加遮蔽壳体上卡扣弹臂其弹性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连接器,包括设有多个端子的绝缘本体以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前端形成一收容腔容设对接连接器,所述遮蔽壳体的两侧壁分别冲压成型一弹臂,该弹臂大致平行于对接方向且向前延伸,所述弹臂上设有一卡扣部,所述卡扣部突伸入所述收容腔,所述对接连接器的遮蔽外壳两侧分别设有一锁孔,当对接连接器配合进入所述连接器的收容腔时,所述卡扣部卡扣于所述锁孔内,可防止对接连接器脱离所述连接器。
[0003]由于上述所述遮蔽壳体整体结构的限制,其侧壁冲压成型的所述弹臂长度较短,在对接连接器频繁插入与拔出的过程中,所述弹臂相应地频繁发生变形而容易导致其发生塑性变形,进而所述弹臂上的所述卡扣部失去卡扣的功能,致使在所述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工作中若受到震动等情况下易相互脱离,导致工作停止或所述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受到破坏。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加遮蔽壳体上卡扣弹臂其弹性的连接器。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种连接器,包括:一端子模块;一遮蔽壳体,包覆所述端子模块,所述遮蔽壳体的前端形成一收容腔,所述遮蔽壳体具有自其后端缘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弹臂,所述弹臂具有一卡扣部突伸入所述收容腔内。
[0008]进一步,所述遮蔽壳体对应所述卡扣部的侧壁前端上开设一卡制孔,所述卡扣部穿过所述卡制孔进入所述收容腔,用以定位所述弹臂。
[0009]进一步,所述遮蔽壳体具有一后壁,所述后壁位于所述端子模块后方,所述弹臂自所述后壁的一侧向前弯折延伸形成,可增加所述弹臂的长度使其具有较佳的弹性。
[0010]进一步,所述后壁自所述遮蔽壳体分开单独成型,所述后壁形成一扣持部与所述遮蔽壳体卡扣固持,可选择弹性较佳的材料制成所述弹臂,使所述弹臂具有较佳的弹性。
[0011]进一步,所述后壁的上端弯折延伸一固定片,所述固定片向上凸设至少一所述扣持部,所述遮蔽壳体的顶壁设有一开孔,所述扣持部向上卡扣于所述开孔,使所述后壁与所述遮蔽壳体连接固定。
[0012]进一步,所述后壁的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弹臂,所述弹臂位于所述侧壁外侧,所述卡扣部自所述侧壁外穿过所述卡制孔进入所述收容腔,可增加所述卡扣部对对接连接器的拔出力,防止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在工作中松脱。
[0013]进一步,所述后壁于所述弹臂的下方设有至少一插片,所述端子模块上对应设有至少一插孔供所述插片固持,使所述后壁与所述端子模块固定。
[0014]进一步,所述端子模块包括一绝缘本体、嵌设一第一端子组的一第一绝缘块以及嵌设一第二端子组的一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与所述第二绝缘块组装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与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的一舌板,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分别设于所述舌板的上下两侧。
[0015]进一步,所述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一接地片,所述接地片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与所述第二绝缘块之间,所述接地片的后端两侧分别具有一焊脚,所述焊脚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焊接部呈一排设置焊接于一电路板,方便查看焊接情况。
[0016]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接受相同协定的信号介面,且所述第二端子组以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端子相反排序设于所述舌板,一对接连接器可正、反地单介面或双介面对接于所述舌板,方便用户插接。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连接器通过自所述遮蔽壳体的后端缘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弹臂,所述弹臂的受力支点由现有技术中侧壁中的位置,后移到所述遮蔽壳体的后端缘,从而可增加所述弹臂的弹性长度,使所述对接连接器频繁插拔的情况下,所述弹臂仍然具有较佳的弹性,进而防止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在工作中若受到震动等情况下易相互脱离,导致工作停止,或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受到破坏。
[0018]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0019]【【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前的立体图;
[0021]图2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3为图1中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剖视图;
[0023]图4为图1对接前剖切俯视图;
[0024]图5为图1对接后剖切俯视图;
[0025]图6为图1对接后的另一剖切图。
[0026]【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
[0027]连接器 100 遮蔽壳体 I顶壁11
[0028]开孔 111 侧壁12卡制孔 121
[0029]收容腔 13 后壁14弹臂15
[0030]卡扣部 151 固定片16突起161
[0031]插片17
[0032]端子模块 2 绝缘本体 21基部211
[0033]收容空间 212 舌板213第一对接面 214
[0034]第二对接面215 收容槽216第一绝缘块 22
[0035]定位凸块 221 第二绝缘块 23定位槽231 [0036]第一端子组24 第一接触部 241第一焊接部 242
[0037]第二端子组25 第二接触部 251第二焊接部 252[0038]缝隙26后塞27
[0039]接地片 28基板281弹片282
[0040]焊脚 283对接连接器 200锁孔201
[0041]【【具体实施方式】】[004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43]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连接器100,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200对接,其包括一遮蔽壳体I以及被包覆于所述遮蔽壳体I内的一端子模块2。
[0044]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遮蔽壳体I具有一顶壁11、自所述顶壁11的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一侧壁12、以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12的一底壁(未图示)。在所述顶壁11的后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开孔111。所述侧壁12的前端处开设一卡制孔121,所述卡制孔121呈狭长状且大致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插设方向平行设置。所述顶壁11、所述侧壁12以及所述底壁(未图示)围城一框体(未图示),所述端子模块2位于所述框体(未图示)内,且在所述遮蔽壳体I的前端内侧形成一收容腔13,用以供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插设。
[0045]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遮蔽壳体I具有一后壁14,所述后壁14位于所述端子模块2的后方,且所述后壁14自所述遮蔽壳体I分开单独成型。自所述后壁14的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延伸形成一弹臂15,所述后壁14与两个所述弹臂15大致呈“Π”状,所述后壁14与所述弹臂15由一金属板材一体冲压成型,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弹臂15夹持于所述遮蔽壳体I的外侧。所述弹臂15的末端下侧缘朝所述侧壁12弯折延伸形成一卡扣部151,且所述卡扣部151穿过所述卡制孔121突伸入所述收容腔13。
[0046]请参阅图2,所述后壁14的上端弯折延伸形成一固定片16,所述固定片16与所述弹臂15大致朝同一方向弯折,所述固定片16上向上形成两个突起161,所述突起161卡扣于所述开孔111中,使所述后壁14与所述遮蔽壳体I相固定。所述后壁14的两侧分别弯折延伸形成一插片17,所述插片17位于所述弹臂15的下方,所述插片17同样与所述弹臂15大致朝同一方向弯折。
[0047]在其它实施例中,当然所述后壁14可自所述顶壁11的后端缘一体向下弯折形成,同样所述弹臂15自所述后壁14的两侧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卡扣部151穿过所述卡制孔121突伸入所述收容腔13。在另一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弹臂15可自所述侧壁12的后端缘向后再反向向前弯折延伸形成。在又一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后壁14可延伸一个所述弹臂15,其也可实现卡扣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功能。
[0048]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端子模块2包括一绝缘本体21、嵌设一第一端子组24的一第一绝缘块22、嵌设一第二端子组25的一第二绝缘块23以及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1后方的一后塞27,所述第一绝缘块22与所述第二绝缘块23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1。
[0049]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绝缘本体21具有一基部211,所述基部211的后端面向内凹设形成一收容空间212。于所述基部211的后端面且于所述收容空间212的两侧分别凹设一插孔(未图示),可使所述插片17对应插设于所述插孔(未图示),从而固定所述后壁14于所述绝缘本体21。所述基部211自其前端向外延伸形成一舌板213,所述舌板213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对接面214与一第二对接面215,且所述第一对接面214与所述第二对接面215分别位于所述舌板213的上下两侧,所述舌板213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多个收容槽216。[0050]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第一端子组24具有于所述第一绝缘块22 —端露出的一第一接触部241,以及于所述第一绝缘块22另一端露出的一第一焊接部242。所述第二端子组25具有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3 —端露出的一第二接触部251,以及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3另一端露出的一第二焊接部252。所述第一接触部241容设于所述舌板213上侧的多个所述收容槽216内,而所述第二接触部251容设于所述舌板213下侧的多个所述收容槽216内。所述第一焊接部24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52分别呈一排设置,且均为表面粘着焊接。所述第一绝缘块22的底部两侧分别向下凸伸一定位凸块221,所述第二绝缘块23的顶部两侧分别向下凹设一定位槽231,所述定位凸块221插设于所述定位槽231内,从而使所述第一绝缘块22与所述第二绝缘块23相互固设,进而一起装设于所述收容空间212内。所述后塞27位于最后方且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块22。在所述后塞27外遮覆所述后壁14,如此可避免所述第一焊接部24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52受到电性号的干扰。
[0051]请参阅图2和图3,另外,所述第一接触部241前端显露于所述第一对接面214,所述第二接触部251前端显露于所述第二对接面215。所述第一端子组24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5的端子个数相同,且所述第一端子组24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5接受相同协定的信号介面,但所述第二端子组25的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组24的端子以相反排序设于所述舌板213。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设置一排端子,可正、反地与所述舌板213单面对接传输信号;或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设置两排端子,可正、反地与所述舌板213双面同时对接传输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与所述连接器100可正、反地双面同时对接传输信号。
[0052]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第一绝缘块22与所述第二绝缘块23之间具有一缝隙26,所述端子模块2进一步包括一接地片28,所述接地片28水平放置于所述缝隙26内,所述接地片28具有一基板281,自所述基板281上分别向其板面的两侧冲压形成至少一弹片282。多个所述弹片282中的一部分向上抵接所述第一端子组24中的部分接地端子,多个所述弹片282中的另一部分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端子组25中的部分接地端子。所述基板281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两个焊脚283,两个所述焊脚283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42呈一排设置焊接于一电路板,且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42两外侧,如此可方便查看所述焊脚283的焊接情况。
[0053]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连接器100的组装,首先是将所述接地片28对应组装在所述第一绝缘块22的相应位置;再通过所述所述定位槽231与所述定位凸块221,使所述第二绝缘块23与所述第一绝缘块22固定在一起,进而一起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1的所述收容空间212内,所述第一接触部24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51分别容设于所述收容槽216中;接着将所述遮蔽壳体I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1外;然后将所述后塞27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1后方,且所述后塞27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块22 ;最后将所述后壁14与所述弹臂15形成的呈“Π”的一体结构,自所述遮蔽壳体I的后端往前卡套在所述遮蔽壳体I的外侧,使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弹臂15夹持所述遮蔽壳体1,所述卡扣部151通过所述卡制孔121进入所述收容腔13,所述突起161卡扣于所述开孔111中,所述插片17对应插设于所述插孔(未图示)内。
[0054]请参阅图4至图6,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插入所述收容腔13时,所述卡扣部151卡扣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金属壳体两侧壁上分别设置的锁孔201中,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受力拉离所述连接器100时,所述弹臂15受到外力弹性变形向外张开而使所述卡扣部151脱离所述锁孔201,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完全离开所述连接器100的所述收容腔13时,所述弹臂15恢复到原来位置。
[005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6]1、由于所述弹臂15自所述遮蔽壳体I的后端缘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弹臂15的受力支点由现有技术中侧壁中的位置,后移到所述遮蔽壳体I的后端缘,由此可增加所述弹臂15的弹性长度,在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多次插入与拔出所述连接器100的情况下,所述弹臂15不易发生疲乏,仍然具有较佳的弹性,进而防止所述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工作中若受到震动等情况下易相互脱离,导致工作停止,或所述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受到破坏。
[0057]2、由于所述卡制孔121的设置,可使所述卡扣部151凸伸入所述卡制孔121内,当所述弹臂15受到外部碰撞时,使所述卡扣部151不会受力而脱离所述卡制孔121而使所述弹臂15上下偏摆或发生变形,保证所述卡扣部151对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卡扣作用。
[0058]3、由于自所述后壁14的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弹臂15,所述弹臂15位于所述侧壁12的外侧,而所述卡扣部151自所述侧壁12的外侧穿过所述卡制孔121而扣持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所述锁孔201中,因此可增加所述卡扣部151对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拔出力,防止所述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工作中松脱。
[0059]4、由于所述后壁14自所述遮蔽壳体I分开单独成型,所述弹臂15自所述后壁14的两侧向前弯折延伸形成,即所述后壁14与所述弹臂15由一金属板材一体冲压成型,因此所述弹臂15和所述遮蔽壳体I可以选择不同材料,如所述弹臂15采用弹性较佳的金属材料制成。
[0060]5、由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4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5的端子个数相同,且所述第一端子组24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5接受相同协定的信号介面,所述第二端子组25的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组24的端子以相反排序设于所述舌板213,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可正、反地单介面或双介面对接于所述舌板213,方便用户插接。
[0061]6、由于所述接地片28上的所述弹片282导接所述第一端子组24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5中的部分接地端子,所述焊脚283焊接于电路板,可防止所述第一端子组24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5受到电信号干扰。
[0062]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端子模块; 一遮蔽壳体,包覆所述端子模块,所述遮蔽壳体的前端形成一收容腔,所述遮蔽壳体具有自其后端缘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弹臂,所述弹臂具有一卡扣部突伸入所述收容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对应所述卡扣部的侧壁前端上开设一卡制孔,所述卡扣部穿过所述卡制孔进入所述收容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具有一后壁,所述后壁位于所述端子模块后方,所述弹臂自所述后壁的一侧向前弯折延伸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壁自所述遮蔽壳体分开单独成型,所述后壁形成一扣持部与所述遮蔽壳体卡扣固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壁的上端弯折延伸一固定片,所述固定片向上凸设至少一所述扣持部,所述遮蔽壳体的顶壁设有一开孔,所述扣持部向上卡扣于所述开孔。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壁的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弹臂,所述弹臂位于所述侧壁外侧,所述卡扣部自所述侧壁外穿过所述卡制孔进入所述收容腔。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壁于所述弹臂的下方设有至少一插片,所述端子模块上对应设有至少一插孔供所述插片固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包括一绝缘本体、嵌设一第一端子组的一第一绝缘块以及嵌设一第二端子组的一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与所述第二绝缘块组装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与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的一舌板,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分别设于所述舌板的上下两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一接地片,所述接地片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与所述第二绝缘块之间,所述接地片的后端两侧分别具有一焊脚,所述焊脚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焊接部呈一排设置焊接于一电路板。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接受相同协定的信号介面,且所述第二端子组以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端子相反排序设于所述舌板,一对接连接器可正、反地单介面或双介面对接于所述舌板。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03760758SQ201420012702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9日
【发明者】林文伟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