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地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72486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地开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接地开关,包括相互配合的静触头(1)和动触头(2),在所述动触头(2)上固定设置至少一个弹性杆(3),在所述静触头(1)顶端(11)上固定设置辅助触头装置,所述辅助触头装置上设置有止动未发生弹性形变的所述弹性杆(3)的延缓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相互配合的弹性杆和延缓装置,实现空气灭弧,所采用的结构简单,无需增加灭弧室,因此成本低、安装方便且维护简单。
【专利说明】一种接地开关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路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接地开关。
【背景技术】
[0002]在两条或多条共塔或邻近平行布置的架空输电线中,当某一回或几回线路停电后,由于它与相邻带电线路之间产生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在停电的回路上将产生感应电压及感应电流。因此,用于这些线路的接地开关应加装具有开合感应电流能力的装置。
[0003]近年来对高压接地开关及部分隔离开关附装的接地开关提出了开合感应电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多。
[0004]目前绝大多数运行的产品加装的开合感应电流的装置都使用的是带有灭弧室的辅助系统。
[0005]由于增加了灭弧室,因此接地开关的成本显著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000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接地开关加装的开合感应电流的装置带来成本上升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接地开关。
[0007]—种接地开关,包括相互配合的静触头和动触头,在所述动触头上固定设置至少一个弹性杆,在所述静触头顶端上固定设置辅助触头装置,所述辅助触头装置上设置有止动未发生弹性形变的所述弹性杆的延缓装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辅助触头装置包括第一辅助触头,所述延缓装置包括第一延缓机构,所述第一辅助触头包括至少一个固定连接杆,所述固定连接杆包括固定连接端和固定延缓端,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静触头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延缓端与所述第一延缓机构连接。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辅助触头还包括倾斜杆,所述倾斜杆包括倾斜入口端和倾斜延缓端,所述固定延缓端接在所述倾斜入口端和所述倾斜延缓端之间的杆身上,且所述倾斜杆与所述固定连接杆倾斜连接,所述第一延缓机构为所述倾斜杆上的所述固定延缓端到所述倾斜延缓端之间的杆身部分。
[0010]再进一步的:
[0011]所述第一辅助触头包括两个所述固定连接杆和两个所述倾斜杆,两个所述倾斜入口端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倾斜延缓端的距离;
[0012]所述弹性杆为两个,所述弹性杆与所述第一延缓机构接触的端部为弹性杆顶端,两个所述弹性杆顶端距离小于两个所述倾斜入口端的距离,两个所述弹性杆顶端距离大于两个所述倾斜延缓端的距离。
[0013]进一步的,所述辅助触头装置包括第二辅助触头,所述延缓装置包括第二延缓机构,所述第二辅助触头包括弯曲延伸杆,所述弯曲延伸杆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静触头顶端固定连接,两个端部之间的杆身弯曲并形成延缓折弯部,所述延缓折弯部为所述第二延缓机构。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弯曲延伸杆的中部弯曲并形成凸起。
[0015]再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杆为两个,所述第二延缓机构为两个。
[0016]再进一步的:
[0017]所述弹性杆与所述第二延缓机构接触的端部为弹性杆顶端,两个所述弹性杆顶端距离小于两个所述容纳折弯部的距离。
[0018]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相互配合的弹性杆和延缓机构,实现空气灭弧,所采用的结构简单,无需增加灭弧室,因此成本低、安装方便且维护简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接地开关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接地开关采用第一辅助触头作为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1]图3为设有第一辅助触头的静触头顶端的放大示意图;
[0022]图4为第一辅助触头的放大示意图;
[0023]图5为设有第二辅助触头的静触头顶端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5]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接地开关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相互配合的静触头I和动触头2,在所述动触头2上固定设置至少一个弹性杆3,在所述静触头I顶端11上固定设置辅助触头装置,所述辅助触头装置上设置有止动未发生弹性形变的所述弹性杆的延缓装置。
[0026]接地开关产生电弧的原因,是静触头I和动触头2分离时,静触头I和动触头2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而形成高压电弧。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相互配合的弹性杆3和延缓装置,实现空气灭弧,由于弹性杆3是固定在动触头2的,因此在动触头2从静触头I分离时,未发生弹性形变状态下的弹性杆3被延缓装置止动,从而止动与弹性杆3连接的动触头2,然后对动触头2施加更大的力使得弹性杆3发生形变后从所述辅助触头装置分离,在分离的瞬间,由于弹性杆3从延缓装置弹出,因此对动触头2所施加的力会瞬间释放,使得动触头2迅速从静触头脱离,从而实现空气灭弧。
[00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触头装置包括第一辅助触头,所述延缓装置包括第一延缓机构,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接地开关采用第一辅助触头作为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为设有第一辅助触头的静触头顶端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第一辅助触头的放大示意图,所述第一辅助触头4包括至少一个固定连接杆42,所述固定连接杆42包括固定连接端421和固定延缓端422,所述固定连接端421与所述静触头I顶端1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延缓端422与所述第一延缓机构41连接。
[0028]弹性杆3在动触头2的带动下,插入第一辅助触头4,通过弹性形变越过第一延缓机构41,在越过第一延缓机构41后恢复。在动触头2从静触头分离时,第一延缓机构41止动弹性杆3和动触头2,弹性杆3发生弹性形变后从第一延缓机构41分离,同时动触头2迅速与静触头分离,实现灭弧。[00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缓机构41为与所述固定延缓端422连接的凸块。凸块阻止未发生弹性形变的弹性杆3弹出,最终迫使弹性杆3发生弹性形变,从凸块弹出,实现灭弧。
[003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延缓端422延伸后往回弯曲形成弯曲部,所述第一延缓机构41为所述弯曲部。
[0031 ] 弯曲部阻止未发生弹性形变的弹性杆3弹出,最终迫使弹性杆3发生弹性形变,从弯曲部弹出,实现灭弧。
[00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触头4还包括倾斜杆43,所述倾斜杆43包括倾斜入口端431和倾斜延缓端432,所述固定延缓端422接在所述倾斜入口端431和所述倾斜延缓端432之间的杆身上,且所述倾斜杆43与所述固定连接杆42倾斜连接,所述第一延缓机构41为所述倾斜杆43上的所述固定延缓端422到所述倾斜延缓端432之间的杆身部分。
[0033]本实施例中,采用倾斜杆43与固定连接杆42配合实现延缓机构,在固定延缓端422到所述倾斜延缓端432之间的杆身部分(即第一延缓机构41)阻止未发生弹性形变的弹性杆3弹出,最终迫使弹性杆3发生弹性形变,从第一延缓机构41弹出,实现灭弧。
[00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0035]所述第一辅助触头4包括两个所述固定连接杆42和两个所述倾斜杆43,两个所述倾斜入口端431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倾斜延缓端432的距离;
[0036]所述弹性杆3为两个,所述弹性杆3与所述第一延缓机构41接触的端部为弹性杆顶端31,两个所述弹性杆顶端31距离小于两个所述倾斜入口端431的距离,两个所述弹性杆顶端31距离大于两个所述倾斜延缓端432的距离。
[0037]本实施例第一辅助触头4与两个弹性杆3配合,引导两个弹性杆3插入第一辅助触头4后向两边压紧,不容易松脱。
[003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触头包括第二辅助触头,所述延缓机构包括第二延缓机构,如图5所示为设有第二辅助触头的静触头顶端的放大示意图,所述第二辅助触头5包括弯曲延伸杆52,所述弯曲延伸杆52的两个端部53分别与所述静触头I顶端11固定连接,两个端部53之间的杆身弯曲并形成延缓折弯部,所述延缓折弯部为所述第二延缓机构51。
[0039]弯曲延伸杆52的两个端部53分别与所述静触头I顶端11固定连接,当动触头2插入静触头I时,弹性杆3沿弯曲延伸杆52的杆身向端部53移动,并最终被第二延缓机构51卡住,即弹性杆3插入第二辅助触头5。当动触头2从静触头I分离时,未发生弹性形变的弹性杆3被第二延缓机构51卡住,此时需要施加更大的力,使得弹性杆3发生弹性形变后,从第二延缓机构51分离,使得弹性杆3从第二辅助触头5中脱离,同时动触头2快速与静触头I分离,从而实现灭弧。
[004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曲延伸杆52的中部弯曲并形成凸起54。
[0041]弹性杆3从第二辅助触头5中脱离时,首先弹性杆3发生弹性形变从第二延缓机构51分离,此时,有一定的可能性弹性杆3会进入弯曲延伸杆52与静触头I顶端11所形成的空间中。本实施例增加凸起54,帮助弹性杆3从弯曲延伸杆52与静触头I顶端11所形成的空间中脱离,而不会被弯曲延伸杆52卡住导致发生第二次弹性形变,使得弹性杆3能顺畅地与第二辅助触头5分离,从而更好地实现空气灭弧。
[004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杆3为两个,所述第二延缓机构51为两个。
[00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0044]所述弹性杆3与所述第二延缓机构51接触的端部为弹性杆顶端31,两个所述弹性杆顶端31距离小于两个所述容纳折弯部的距离。
[0045]本实施例第二辅助触头5与两个弹性杆3配合,使得两个弹性杆3在插入第二辅助触头5后向两个容纳折弯部51压紧。
[0046]本实用新型的接地开关所采用的结构简单,能很好地应用在高压领域,实现空气灭弧,尤其适用于电压为110KV?550KV的高压领域。
[004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接地开关,包括相互配合的静触头(I)和动触头(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触头(2)上固定设置至少一个弹性杆(3),在所述静触头(I)顶端(11)上固定设置辅助触头装置,所述辅助触头装置上设置有止动未发生弹性形变的所述弹性杆(3)的延缓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触头装置包括第一辅助触头(4),所述延缓装置包括第一延缓机构(41),所述第一辅助触头(4)包括至少一个固定连接杆(42 ),所述固定连接杆(42 )包括固定连接端(421)和固定延缓端(422 ),所述固定连接端(421)与所述静触头(I)顶端(1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延缓端(422)与所述第一延缓机构(4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地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触头(4)还包括倾斜杆(43),所述倾斜杆(43)包括倾斜入口端(431)和倾斜延缓端(432),所述固定延缓端(422)接在所述倾斜入口端(431)和所述倾斜延缓端(432 )之间的杆身上,且所述倾斜杆(43 )与所述固定连接杆(42)倾斜连接,所述第一延缓机构(41)为所述倾斜杆(43)上的所述固定延缓端(422)到所述倾斜延缓端(432)之间的杆身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地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触头(4)包括两个所述固定连接杆(42)和两个所述倾斜杆(43),两个所述倾斜入口端(431)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倾斜延缓端(432)的距离; 所述弹性杆(3)为两个,所述弹性杆(3)与所述第一延缓机构(41)接触的端部为弹性杆顶端(31),两个所述弹性杆顶端(31)距离小于两个所述倾斜入口端(431)的距离,两个所述弹性杆顶端(31)距离大于两个所述倾斜延缓端(432)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触头装置包括第二辅助触头(5),所述延缓装置包括第二延缓机构(51),所述第二辅助触头(5)包括弯曲延伸杆(52),所述弯曲延伸杆(52)的两个端部(53)分别与所述静触头(I)顶端(11)固定连接,两个端部(53)之间的杆身弯曲并形成延缓折弯部,所述延缓折弯部为所述第二延缓机构(5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地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延伸杆(52)的中部弯曲并形成凸起(54)。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地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杆(3)为两个,所述第二延缓机构(51)为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地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杆(3)与所述第二延缓机构(51)接触的端部为弹性杆顶端(31 ),两个所述弹性杆顶端(31)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第二延缓机构(51)的距离。
【文档编号】H01H31/02GK203812787SQ201420148046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8日
【发明者】刘刚, 张凯 申请人:Abb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