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73874阅读:8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板式电源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的上下两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端子收容槽,所述端子收容槽向后贯穿绝缘本体;两排上下相对设置的导电端子组,所述导电端子组设置于所述端子收容槽,每排导电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接触部、自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埋设部及形成在所述埋设部后端的焊脚;于电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相对设置的两排导电端子组的两相对设置的接触部的中心线与两相对设置的焊脚的中心线存在距离。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夹板式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数据等。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组。所述导电端子组的焊脚自绝缘本体伸出,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0003]现有夹板式电源连接器与PCB板夹持时其焊脚夹持中心线与PCB板中心线重合,焊脚设计均需上下对称,然而在实际应用上,由于机壳有高度限制,PCB板也将依据机壳高度及摆放高度而有所不同,故现有技术中如机壳改变,则原来夹板式电源连接器将无法装配。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夹板式电源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使导电端子的焊脚偏置于绝缘本体的一侧,留出装配空间,从而降低设置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设备的高度。
[0006]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0007]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的上下两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端子收容槽,所述端子收容槽向后贯穿绝缘本体;
[0008]两排上下相对设置的导电端子组,所述导电端子组设置于所述端子收容槽,每排导电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接触部、自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埋设部及形成在所述埋设部后端的焊脚;
[0009]于电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相对设置的两排导电端子组的两相对设置的接触部的中心线与两相对设置的焊脚的中心线存在距离。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排导电端子组分别为第一导电端子组和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还具有自所述埋设部向后折弯形成的调节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的焊脚自调节部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的焊脚自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埋设部向后延伸形成。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部包括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埋设部向上或向下折弯形成的第一弧形段、自所述第一弧形段垂直延伸形成的竖直段、自所述竖直段向后折弯形成的第二弧形段及自所述第二弧形段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平直段,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的焊脚自所述平直段向后延伸形成。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部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外侧。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位于第二导电端子组的下方,所述调节部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埋设部向上折弯形成。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埋设部具有本体和自所述本体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的侧翼,所述侧翼卡固在绝缘本体上。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收容槽的上下两侧形成有槽壁,所述埋设部的本体与槽壁之间具有间隙。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前端壁和后端壁,所述收容部自前端壁内凹形成,所述端子收容槽贯穿所述对接部的前端壁及后端壁,所述收容部与端子收容槽之间设有抵接块,所述抵接块位于导电端子的内侧并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的端部抵持。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包括形成在收容部后侧的止挡部及自止挡部上下延伸形成的格栅部,所述相邻两个格栅部形成所述端子收容槽的左右侧壁,所述埋设部的侧翼卡固在所述格栅部上,所述格栅部的后端形成有用以引导埋设部的侧翼插入的导引面。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组的每个埋设部向后延伸形成有至少一个调节部,每个调节部向后对应延伸形成有一个焊脚。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相对设置的接触部的中心线与相对设置的焊脚的中心线于电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存在距离,从而使导电端子的焊脚偏置于绝缘本体的一侧,留出装配空间,从而降低设置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设备的高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1]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0022]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23]图4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0024]图5是图4所示的圆圈A的放大图。
[0025]图6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侧向剖视图。
[0026]图7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0027]图8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第二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0028]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0029]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为一夹板式电源连接器,与电路板(未图标)夹持,并可与对应的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两排导电端子组。所述两排导电端子组呈上下相对设置,分别为第一导电端子组20和第二导电端子组30。
[0031]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对接部11、及自对接部11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向后延伸的一对延伸壁12。所述对接部11内开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部13,所述收容部13的上下两内侧壁(未标号)上分别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0、第二导电端子组30的端子收容槽14。所述对接部11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端壁111和后端壁112、相对设置的顶壁113和底壁114、形成在收容部111后侧的止挡部115及自止挡部115上下延伸形成且间隔设置的格栅部116。所述收容部13自对接部11的前端壁111内凹形成。所述格栅部116自后端内凹形成有卡固槽117。所述格栅部116的后端面上突伸形成有加强筋119。所述端子收容槽14向前贯穿所述对接部11的前端壁111,向后贯穿所述对接部11的后端壁112。所述收容部13的前侧与端子收容槽14之间设有两排抵接块15,该抵接块15包括位于第一导电端子组20 —侧的第一抵接块151和位于第二导电端子组30 —侧的第二抵接块152。所述端子收容槽14的上下两侧形成有槽壁141、左右两侧形成有侧壁142。该端子收容槽14的左右侧壁142由相邻两个格栅部116所形成。所述一对延伸壁12自其后端内凹形成有用以夹持电路板的卡持槽121。所述卡持槽121具有上下两侧面122,所述侧面122包括位于前侧的夹持面123及自夹持面123向后延伸形成的导引斜面124。所述夹持槽121的外侧形成有止挡片125。所述电路板组装时,通过该引导斜面124快速进入卡持槽121,由夹持面123夹持,从而限制其上下运动,而电路板左右运动则由止挡片125限制。
[0032]请参阅图3与图5并结合图6与图7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0位于第二导电端子组30的下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0具有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每个第一导电端子21具有第一接触部22、自第一接触部22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埋设部23、自第一埋设部23向后折弯形成的调节部24、及自调节部24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焊脚25。所述第一接触部22呈拱形且暴露在收容部13内。所述第一抵接块151位于第一导电端子21的内侧并与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2的端部抵持。所述第一接触部22包括呈拱形且暴露在收容部13内的第一导电部221和形成在第一导电部221的前端且与第一抵接块151抵持的第一抵持部222。所述第一埋设部23具有第一本体231和自第一本体231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侧翼232,所述第一侧翼232卡固在绝缘本体10的格栅部116上。所述第一埋设部23的第一本体231与端子收容槽14的槽壁14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侧翼232卡固在格栅部116的卡固槽117内。为了便于安装该第一导电端子21,所述格栅部116的后端形成有用以导引第一埋设部23的第一侧翼232插入的导引面118。所述第一侧翼232与格栅部116的卡固槽117配合的目的之一在于固定第一埋设部23,另一目的在于使第一埋设部23的第一本体231悬空,从而使第一本体231与槽壁141之间形成间隙,以便第一导电端子21散热。所述调节部24自第一埋设部23向上折弯形成。所述调节部24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对接部11的外侧。所述调节部24包括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埋设部23向上折弯形成的第一弧形段241、自所述第一弧形段241垂直延伸形成的竖直段242、自所述竖直段242向后折弯形成的第二弧形段243及自所述第二弧形段243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平直段244。所述第一焊脚25自所述平直段244向后延伸形成。
[003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端子组20的每个第一埋设部23对应设置有一个调节部24。诚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端子组20的每个第一埋设部23对应设置有两个或者若干并排设置的调节部24。请参阅图9,第一导电端子组的每个第一埋设部23’向后延伸形成两个并排设置的调节部24’,每个调节部24’向后对应延伸形成有一个第一焊脚25’。所述每个第一埋设部23’向前延伸形成有一个第一接触部22’,所述每个第一接触部22’包括一个第一导电部221’和两个第一抵持部222’。请参阅图10,第一导电端子组的每个第一埋设部23’’向后延伸形成三个并排设置的调节部24’’,每个调节部24’’向后对应延伸形成有一个第一焊脚25”。[0034]请参阅图3与图5并结合图6与图8所示,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30具有若干第二导电端子31。每个第二导电端子31具有第二接触部32、自第二接触部32向后延伸形式的第二埋设部33、自第二埋设部33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焊脚34。所述第二接触部32呈拱形且暴露在收容部13内。所述第二抵接块152位于第二导电端子31的内侧并与第二导电端子31的第二接触部32的端部抵持。所述第二接触部32包括呈拱形且暴露在收容部13内的第二导电部321和形成在第二导电部321的前端且与第二抵接块152抵持的第二抵持部322。所述第二埋设部33具有第二本体331和自第二本体331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侧翼332,所述第二侧翼332卡固在绝缘本体10的格栅部116上。该第二侧翼332卡固在格栅部116的卡固槽117内。为了便于安装该第二导电端子31,所述格栅部116的后端形成有用以引导第二埋设部33的第二侧翼332插入的导引面118。所述第二侧翼332与格栅部116的卡固槽117的目的之一在于固定第二埋设部33,另一目的在于使第二本体331悬空,从而使第二本体331与槽壁141之间形成间隙,以便第二导电端子31散热。诚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导电端子31的每个第二埋设部33对应设置有两个或者若干并排设置的第二焊脚34。
[0035]请参阅图6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0的第一接触部22与第二导电端子组30的第二接触部3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0的第一焊脚25与第二导电端子组30的第二焊脚34相对设置。于电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部22和第二接触部32的中心线与第一焊脚25和第二焊脚34的中心线存在距离,即,于电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排导电端子组20、30的两相对设置的接触部22、32的中心线与两相对设置的焊脚25、34的中心线存在距离。
[00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0位于第二导电端子组30的下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端子组20位于第二导电端子组30的上方。所述调节部24自第一埋设部23向下折弯形成。所述调节部24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对接部11的外侧。所述调节部24包括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埋设部23向下折弯形成的第一弧形段241、自所述第一弧形段241垂直延伸形成的竖直段242、自所述竖直段242向后折弯形成的第二弧形段243及自所述第二弧形段243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平直段244。
[0037]综上所述,上述电连接器100的相对设置的接触部22、32的中心线与相对设置的焊脚25、34的中心线于电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上存在距离,从而使导电端子21、31的焊脚25、34偏置于绝缘本体10的一侧,留出装配空间,从而降低设置该电连接器100的电子设备的高度。
[0038]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的上下两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端子收容槽,所述端子收容槽向后贯穿绝缘本体; 两排上下相对设置的导电端子组,所述导电端子组设置于所述端子收容槽,每排导电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接触部、自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埋设部及形成在所述埋设部后端的焊脚; 其特征在于,于电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相对设置的两排导电端子组的两相对设置的接触部的中心线与两相对设置的焊脚的中心线存在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排导电端子组分别为第一导电端子组和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还具有自所述埋设部向后折弯形成的调节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的焊脚自调节部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的焊脚自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埋设部向后延伸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包括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埋设部向上或向下折弯形成的第一弧形段、自所述第一弧形段垂直延伸形成的竖直段、自所述竖直段向后折弯形成的第二弧形段及自所述第二弧形段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平直段,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的焊脚自所述平直段向后延伸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位于第二导电端子组的下方,所述调节部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埋设部向上折弯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埋设部具有本体和自所述本体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的侧翼,所述侧翼卡固在绝缘本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的上下两侧形成有槽壁,所述埋设部的本体与槽壁之间具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前端壁和后端壁,所述收容部自前端壁内凹形成,所述端子收容槽贯穿所述对接部的前端壁及后端壁,所述收容部与端子收容槽之间设有抵接块,所述抵接块位于导电端子的内侧并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的端部抵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包括形成在收容部后侧的止挡部及自止挡部上下延伸形成的格栅部,所述相邻两个格栅部形成所述端子收容槽的左右侧壁,所述埋设部的侧翼卡固在所述格栅部上,所述格栅部的后端形成有用以引导埋设部的侧翼插入的导引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组的每个埋设部向后延伸形成有至少一个调节部,每个调节部向后对应延伸形成有一个焊脚。
【文档编号】H01R12/71GK203826603SQ201420178149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4日
【发明者】游万益, 张志辉, 殷定彬, 梁江兴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