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用绝缘环以及使用了该绝缘环的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82029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电池用绝缘环以及使用了该绝缘环的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用绝缘环以及使用了该绝缘环的电池,沿着该绝缘环的周向形成有多个第一通孔,该电池用绝缘环相对于通过该绝缘环的厚度方向中心并与该绝缘环的轴心垂直的平面对称。
【专利说明】电池用绝缘环以及使用了该绝缘环的电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方便的电池用绝缘环以及使用了该绝缘环的电池。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个人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手(PDA)等信息电子设备和视听电子设备的小型轻量化以及无绳化正在迅速地发展,对作为这些电子设备的驱动用电源的电池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因此,对电池的安全性等性能和生产效率等生产工艺一直在进行各种研究。
[0003]图1示出了现有的电池的概略结构。该电池100具备由正极和负极层叠后卷绕而成的电芯111、作为该电池100的外接正极的封口板112、将电芯111的正极与封口板112连接的电池引线113、将电芯111与封口板112分隔开的绝缘环114以及收容电芯111、封口板112、电池引线113和绝缘环114的作为电池的外接负极的电池钢壳115。
[0004]其中,绝缘环114使连接于电芯111与封口板112之间的电池引线113通过,而避免与电池钢壳115接触,而发生电池内部的短路,同时通过形成于绝缘环114的中央部的注液孔对电芯111注入电解液。
[0005]图2 (a)?图2(c)示出了现有的绝缘环114的结构,具体为,图2 (a)示出了绝缘环114的立体图,图2(b)示出了绝缘环114的主视图,图2(c)示出了绝缘环114的放大侧视图。
[0006]绝缘环114具备圆盘状的基体部116、轴心与基体部116相同、从基体部116的边缘附近立起的环状加强筋部117、形成于基体部116的中央部(中心)的用于对电芯111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118、以及与加强筋部117邻接的方式形成于加强筋部117的内侧的用于使电池引线113通过的导线孔119。
[0007]如图2(c)所示,基体部116与加强筋部117构成台阶部120。通常,在将绝缘环114进行装配(通常为作业人员的手工装配)时,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加强筋部117损坏电芯111的正极及负极之间的间隔件130等,需要将设置有加强筋部117的部分朝上(朝向封口板112侧)配置。
[0008]但是,当该电池100的筒体的直径较小时,与之相匹配的绝缘环114体积较小且厚度较薄,作业人员难以分辨出绝缘环114的设置有加强筋部117的一侧,从而容易出现反放(将设置有加强筋部117的一侧朝下配置)的情况,对后续的封口板的装配以及完成装配的电池的性能带来影响。而且,即使作业人员经过辨认而进行了正确的配置,也由于该辨认耗费了时间,从而导致作业速度慢,生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向电池装配时能够防止反放的电池用绝缘环。
[0010]本实用新型的第I方案涉及电池用绝缘环,沿着该绝缘环的周向形成有多个第一通孔,其中,该电池用绝缘环相对于通过该绝缘环的厚度方向中心并与该绝缘环的轴心垂直的平面对称。
[0011]第2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为,在第I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中,具有圆环状的环状部以及与上述环状部的圆环内壁面连接的一条以上的肋部,由上述肋部以及上述环状部形成了上述多个第一通孔。
[0012]第3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为,在第I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中,上述多个第一通孔在上述绝缘环的周向上均匀分布。
[0013]第4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为,在第I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中,在上述绝缘环的中央,进一步形成有第二通孔。
[0014]第5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为,在第4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中,在上述多个第一通孔的各个中,沿着构成上述第二通孔的肋部形成有加强筋。
[0015]第6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为,在第I?5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中,上述多个第一通孔为三个以上。
[0016]第7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为,在第6方案的电池用绝缘环中,上述多个第一通孔为四个。
[0017]本实用新型的第8方案涉及电池,具备:正极和负极层叠的电芯;收容上述电芯、一端开口的作为电池的外接负极的电池钢壳;设置于上述电池钢壳的开口的绝缘片;设置于上述绝缘片上的作为电池的外接正极的封口板;将上述电芯的正极与上述封口板连接的电池引线;以及将上述电池引线与上述电池钢壳分隔开的第I?7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电池用绝缘环。
[0018]实用新型效果
[00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用绝缘环,由于将电池基体部加厚而消除了加强筋部,从而形成了正反两面完全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不增加绝缘环的成本的前提下,有效地防止了反放这一装配错误的发生,提高了装配速度,并提高了成品电池的合格率,有效地提高了产倉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示出现有的电池的概略结构的图。
[0021]图2(a)是现有绝缘环的立体图,图2(b)是现有绝缘环的主视图,图2 (C)是现有绝缘环的放大侧视图。
[0022]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电池的概略结构的图。
[0023]图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环的立体图,图4(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环的主视图,图4(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环的沿中心线的放大剖视图。
[0024]图5(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环的立体图,图5(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环的主视图,图5(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环的沿中心线的放大剖视图。
[0025]图6(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环的立体图,图6(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环的主视图,图6(c)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环的沿中心线的放大剖视图。
[0026]标记说明
[0027]10、100 电池
[0028]11,111 电芯
[0029]12,112 封口板
[0030]13、113 电池引线
[0031]14、114 绝缘环
[0032]15、115 电池钢壳
[0033]16、21 肋部
[0034]17环状部
[0035]18、19 通孔
[0036]20 中心线
[0037]22加强筋
[0038]30绝缘片
[0039]m、ml、m2 平面
[0040]O 轴心
[0041]116基体部
[0042]117 加强筋部
[0043]118 注液孔
[0044]119 导线孔
[0045]120 台阶部
[0046]130 间隔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8]第一实施方式
[0049]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示出了本发明的电池的概略结构。在该图中,对电池10以构成该电池的圆筒的中心线20为界进行了局部剖视。
[0050]该电池10具备由正极和负极层叠后卷绕而成的电芯11,收容电芯11、一端开口的作为电池的外接负极的电池钢壳15,设置于电池钢壳15的开口的绝缘片30,设置于绝缘片30上的作为该电池10的外接正极的封口板12,将电芯11的正极与封口板12连接的电池引线13,以及将电池引线13与电池钢壳15分隔开的电池用绝缘环14(以下简称为绝缘环14)。
[0051]其中,绝缘环14使连接于电芯11与封口板12之间的电池引线13通过,而避免与电池钢壳15接触,而发生电池内部的短路。
[0052]绝缘环14使用绝缘树脂材料一体成型,该绝缘树脂材料可以采用电池绝缘片和隔离体等通常采用的那些材料,只要能够达到所要求的绝缘性能和强度就行,例如为具有绝缘性的聚合物材料,优选聚丙烯、聚乙烯、聚氨酯、聚酰胺和聚酰亚胺中的任一种材料。
[0053]以下,使用图4(a)?4(c)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环14的结构。图4(a)是绝缘环14的立体图,图4(b)是绝缘环14的主视图,图4(c)是绝缘环14的沿中心线的放大剖视图。
[0054]如图4(a)?4 (C)所示,绝缘环14具有圆环状的环状部17、以及与环状部17的圆环内壁面连接的两条肋部16。由该两条肋部16以及环状部17形成了沿着绝缘环14的周向的四个通孔18。
[0055]在图中,两条肋部16以穿过环状部17的轴心O的方式交叉,但不仅限定于此。
[0056]另外,在图中,虽然示出两条肋部,但也可以是一条以上的肋部。
[0057]在将绝缘环14组装到电池10时,使电池引线13从该四个通孔18中的任一个通孔中穿过,并借助环状部17防止电池引线13与作为电池的外接负极的电池钢壳15接触,从而避免电池内部的短路。同时,当从外部对电芯11注入电解液时,也能够借助四个通孔18中的任一个或多个使电解液通过而注入电芯11,从而该四个通孔18也作为注液孔发挥作用。
[0058]如图4(c)所示,m表示通过绝缘环14的厚度方向中心并与绝缘环14的轴心O垂直的平面,该平面m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假想的平面。通过平面m将绝缘环14分割成上下完全对称的两部分。另外,在图4(c)中也示出了绝缘环14的上表面ml (也称作正面)及下表面m2 (也称作反面)。
[0059]如图4(a)?4 (C)所示,绝缘环14相对于通过绝缘环14的厚度方向中心并与绝缘环14的轴心垂直的平面对称,也就是说,不管是将上表面ml朝上还是将下表面m2朝上,该绝缘环14的结构都完全相同,因此,在将绝缘环14组装到电池10时,不用如现有绝缘环那样区分绝缘环的正面以及反面,在不增加绝缘环的成本的前提下,有效地防止了反放这一装配错误的发生,提闻了装配速度,并提闻了成品电池的合格率,有效地提闻了广能。
[0060]另外,优选两条肋部16以90度交叉,由此,使四个通孔18在绝缘环14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从而,当从外部对电芯11注入电解液时,能够使电解液均匀地通过四个通孔18而注入电芯11。
[0061]而且,如图4(a)?4(c)所示,将肋部16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环状部17的上下表面形成为相同平面(齐平面)、即ml和m2,从而在将绝缘环14组装到电池10时,能够减小绝缘环14对电芯11的压强,从而避免绝缘环14对电芯11造成破坏。
[0062]第二实施方式
[0063]下面,使用图5(a)?5(c)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
[0064]图5(a)是绝缘环14的立体图,图5(b)是绝缘环14的主视图,图5(c)是绝缘环14的沿中心线的放大剖视图。
[0065]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环1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环的不同点在于,在绝缘环14的中央形成了通孔19,该通孔19用作对电芯11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发挥作用。
[0066]如图5(a)?5 (C)所示,在绝缘环14的中央形成有环状的肋部21,该肋部21经由四个肋部16与环状部17相连接,环状的肋部21的中空部构成了通孔19。
[0067]通过在绝缘环14的中央形成通孔19,能够使电解液顺畅且快速地通过通孔19而注入电芯11,同时由于从电芯11的中央部注入电解液,因此有利于电解液在电芯11中的均匀扩散,提高电池10的性能。
[0068]另外,在图5(a)?5(c)中,通孔19形成为圆形,但是也可以形成为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
[0069]第三实施方式
[0070]下面,使用图6 (a)?6 (C)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
[0071]图6(a)是绝缘环14的立体图,图6(b)是绝缘环14的主视图,图6(c)是绝缘环14的沿中心线的放大剖视图。
[0072]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环14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环的不同点在于,在四个通孔18的各个中,沿着构成通孔19的肋部21形成有加强筋22。
[0073]如图6(b)所示,在该主视图中,各个通孔18中的加强筋22构成为环状,能够对各个通孔18以及通孔19的强度进行加强。
[0074]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分别形成有四个通孔18,但也可以形成为两个、三个、五个等。而且,为了避免电池引线13与电池钢壳15的接触而造成电池内部短路等安全隐患,优选通孔18形成为三个以上,同样,为使电解液均匀地通过通孔18而注入电芯11,优选使各个通孔18在绝缘环14的周向上均匀分布。
[0075]如上所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多种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池用绝缘环,沿着该绝缘环的周向形成有多个第一通孔,该电池用绝缘环的特征在于, 该电池用绝缘环相对于通过该绝缘环的厚度方向中心并与该绝缘环的轴心垂直的平面对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用绝缘环,其特征在于, 具有圆环状的环状部以及与上述环状部的圆环内壁面连接的一条以上的肋部, 由上述肋部以及上述环状部形成了上述多个第一通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用绝缘环,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一通孔在上述绝缘环的周向上均匀分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用绝缘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绝缘环的中央,进一步形成有第二通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用绝缘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第一通孔的各个中,沿着构成上述第二通孔的肋部形成有加强筋。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用绝缘环,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一通孔为三个以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用绝缘环,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一通孔为四个。
8.—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正极和负极层叠的电芯; 收容上述电芯、一端开口的作为电池的外接负极的电池钢壳; 设置于上述电池钢壳的开口的绝缘片; 设置于上述绝缘片上的作为电池的外接正极的封口板; 将上述电芯的正极与上述封口板连接的电池引线;以及 将上述电池引线与上述电池钢壳分隔开的上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用绝缘环。
【文档编号】H01M2/02GK204130596SQ201420358540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30日
【发明者】宋练忠 申请人:松下能源(无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