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3331发布日期:2020-05-20 02:16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铜排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特别涉及其机械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新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快速增长,表明此方面的需求市场广阔,其中更高能量密度、更多的电量也更容易受到整车端的青睐,而这往往意味着动力电池包内部的模组布置更加密集,高低压线路的空间更加狭小。目前常规的高压回路主要有硬铜排和软铜排两种连接方式,但硬铜排对安装孔位精度要求很高,且在长度达到一定范围后容易振裂,发热量高,易对自身载流性能和电芯寿命造成影响;而软铜排对空间要求比较高,布置困难,且有成型精度不高,易变形等缺点。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结合软硬铜排各自的优点,可采用软硬铜排结合成型的方式达到一定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结合软硬铜排连接不同的特点,改善铜排发热量,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布置难度,增加高压防护安全,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包括软铜排和硬铜排,所述软铜排由若干层软铜箔堆叠构成,软铜排的一端与硬铜排的一端之间通过凹凸卡合式装配结构相互连接,硬铜排外部形成环氧树脂层,软铜排的外部套接有耐高压热缩管,软铜排另一端形成软铜排连接端口,该处端口处贴有镍片,并通过高分子扩散焊将多层铜箔焊在一起,硬铜排另一端形成硬铜排连接端口,该处端口处表面镀镍5-8um,软铜排连接端口和硬铜排连接端口处均开设有螺栓孔。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现今一般的动力电池包中常用硬铜排连接发热量大,而软硬结合铜排可以对此加以改良,可满足一定的发热后伸缩变形,而且软铜排优良的散热性可使载流量稳定可靠。

2)单独的软铜排折弯困难,所需空间大,空间布置难度高,而软硬结合铜排可通过硬连接实现在空间紧凑条件下的布置,使得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

3)软硬结合铜排结构精度高,可在不同环境要求下体现出软连接或者硬连接的特点,使得整体更可靠,且美观。

4)软硬铜排对焊处做梯形凹凸结构处理,此特殊结构使焊接处强度更高,耐拉扯力更大,结构更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凹凸卡合式装配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软铜排;2、硬铜排;3、软铜排连接端口;4、硬铜排连接端口;5、螺栓孔;6、倒梯形凸片部;7、凹陷部;8、翻折部;9、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如图1所示,其区别于现有技术在于:包括软铜排1和硬铜排2,所述软铜排1由若干层软铜箔堆叠构成,软铜排1的一端与硬铜排2的一端之间通过凹凸卡合式装配结构相互连接,硬铜排2外部形成环氧树脂层,软铜排1的外部套接有耐高压热缩管,软铜排1另一端形成软铜排连接端口3,该处端口处贴有镍片,并通过高分子扩散焊将多层铜箔焊在一起,硬铜排2另一端形成硬铜排连接端口4,该处端口处表面镀镍5-8um,软铜排连接端口3和硬铜排连接端口4处均开设有螺栓孔5。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软铜箔的厚度为0.08mm-0.3mm。优选地,所述软铜箔的厚度为0.1mm。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环氧树脂层的厚度为0.4mm-0.7mm。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凹凸卡合式装配结构包括设置在软铜排1一端的倒梯形凸片部6和设置在硬铜排2一端的凹陷部7,该凹陷部7的形状与倒梯形凸片部6的形状相配合,倒梯形凸片部6卡合装配于凹陷部7内,并通过激光焊接将软铜排1和硬铜排2焊接在一起。

在具体实施时,软铜排处形成翻折部8,该翻折部8处形成弧面9结构,软铜排在翻折部8形成180度翻折。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硬铜排在靠近硬铜排连接端口4处形成折弯部10,折弯部的折弯角度为5度-7度,在螺栓紧固后提供反向作用力,防止螺栓松动。

技术效果:

(1)本结构是采用软、硬铜排的结合应用;

(2)相对于纯软铜排,上述产品其硬铜排连接的部分,结构易成型,布置方便,空间利用率高;

(3)其硬铜排连接部分可使用机器冲切成型,精度高且折弯处整齐美观;

(4)其软硬铜排对焊处做成梯形结构对接,使得局部结构加强,焊接强度更高;

(5)相对于纯硬铜排,上述产品由于软铜箔的存在,其散热性能更好,载流能力更高;

(6)其软铜排连接部分缓冲性能更好,可吸收更多应力而不影响自身过流能力,更加安全可靠;

(7)其软铜排连接部分安装灵活,装配更方便;

(8)软硬结合铜排布置方案更灵活,其软硬连接位置可调,更能适应现今复杂的电池包内空间。

工作原理:

1.此产品由软铜排和硬铜排焊接而成,其中软连接通过裁切0.1mm厚的铜箔,堆叠成多层后切边冲孔成型。硬连接采用对一定厚度的铜材进行冲切,折弯等工艺后成型。

2.端口接触面:软连接表面贴镍片并采用高分子扩散焊将多层铜箔焊在一起,之后表面抛光处理。硬连接表面镀镍5-8um。软、硬铜排的端口接触面采用锁螺栓的形式与外部连接并通电流。

3.软硬连接处对焊:通过激光焊接将软硬铜排焊在一起,且对焊处软硬铜排采用梯形凹凸结构加强局部强度。

4.绝缘防护:为了与外部环境隔绝电压的影响,硬铜排连接处表面喷涂阻燃等级符合vw-1级、厚度0.4-0.7mm的环氧树脂粉,其应耐3500v电压60s不击穿。软铜排连接表面覆盖阻燃、耐高压的热缩套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软铜排(1)和硬铜排(2),所述软铜排(1)由若干层软铜箔堆叠构成,软铜排(1)的一端与硬铜排(2)的一端之间通过凹凸卡合式装配结构相互连接,硬铜排(2)外部形成环氧树脂层,软铜排(1)的外部套接有耐高压热缩管,软铜排(1)另一端形成软铜排连接端口(3),该端口处贴有镍片,并通过高分子扩散焊将多层铜箔焊在一起,硬铜排(2)另一端形成硬铜排连接端口(4),该处端口处表面镀镍5-8um,软铜排连接端口(3)和硬铜排连接端口(4)处均开设有螺栓孔(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铜箔的厚度为0.08mm-0.3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铜箔的厚度为0.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树脂层的厚度为0.4mm-0.7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卡合式装配结构包括设置在软铜排(1)一端的倒梯形凸片部(6)和设置在硬铜排(2)一端的凹陷部(7),该凹陷部(7)的形状与倒梯形凸片部(6)的形状相配合,倒梯形凸片部(6)卡合装配于凹陷部(7)内,并通过激光焊接将软铜排(1)和硬铜排(2)焊接在一起。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包内高压铜排结构,包括软铜排和硬铜排,所述软铜排由若干层软铜箔堆叠构成,软铜排的一端与硬铜排的一端之间通过凹凸卡合式装配结构相互连接,具有以下优点:1)可满足一定的发热后伸缩变形,而且软铜排优良的散热性可使载流量稳定可靠。2)单独的软铜排折弯困难,所需空间大,空间布置难度高,而软硬结合铜排可通过硬连接实现在空间紧凑条件下的布置,使得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3)软硬结合铜排结构精度高,可在不同环境要求下体现出软连接或者硬连接的特点,使得整体更可靠,且美观。4)软硬铜排对焊处做梯形凹凸结构处理,此特殊结构使焊接处强度更高,耐拉扯力更大,结构更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陆珂伟;刘怡;闫天佐;季迪轩;李勇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5
技术公布日:2020.0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