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N极接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26007发布日期:2021-04-09 20:33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的N极接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断路器,特别是断路器内部的n极导线的连接方式。



背景技术:

由于各国的标准不同,一些国家的配电箱要求n极的进线侧与l极n极的出线侧设置在同一侧,否则用户使用时无法接线或者接线不方便,部分产品虽然n极进线侧与n极l极出线侧设置在同一侧,但电流回路电流方向设置错误使动触头不能快速的分离,同时电弧不能更好的脱离动静触头使触头烧毁,因触头区域空间小容易发现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够现象,造成产品试后验证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分断电流时无论电流方向如何变化,动触上均会产生较大的排斥力,从而更好的使动触头向斥开方向移动,当触头斥开后,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产生电弧,电弧的变力方向为向引弧部与引弧角方向移动或引弧板与引弧之间移动使电弧在斥力的作用下快速移动,提高电弧转移速度,减少对电弧的烧蚀,提高分断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断路器的n极接线结构,包括有n极静触头、n极动触头、引弧板、中座和底座,所述的n极静触头包括有接线部、触点部和引弧部,所述接线部的端部上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n极动触头和引弧板之间连接有第二导线,所述引弧板上还连接n极电源进线,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静触头的接线部为直条形,所述中座或\和底座上设置有卡槽,接线部置于卡槽中,所述引弧板包括有直边、竖边和斜边,其中斜边向直边一侧倾斜设置,且该斜边与n极静触头的引弧部之间构成引弧区,所述n极电源进线连接在直边的端部,所述第二导线连接在竖边靠近动触头的一端上或竖边与斜边的衔接处。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n极的电弧从动触头转移到引弧板上时,n极电源进线与引弧板之间形成一个u型电流通道,根据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无论电流方向如何,电弧都向拉长方向运动,有利于电弧的熄灭,提高分断能力。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引弧板的直边和竖边成垂直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更好的使n极电源进线与引弧板之间形成形成一个u型电流通道,电弧都向拉长方向运动,有利于电弧的熄灭,提高分断能力。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中座和底座上且位于引弧区的对应部均设置有凸筋,该凸筋的设置方向与引弧板的斜边设置方向相同。

底座和中座上设置有凸筋,主要起增大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目的。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n极静触头的引弧部呈拱起设置,所述中座上且位于灭弧区的下方和一侧设置有l形第一挡板,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第一挡板对插的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对插设置有形成隔弧围边,所述第一挡板的底边上还设置有排气通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中n极静触头的引弧部呈拱起设置,这样可以引导电弧向引弧区走,隔弧围边起到隔离电弧的作用,排气通孔可以很好的排出气体和电弧,减小断路器中的气压,避免产品炸裂,保护断路器。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反映n极动触头和n极静触头闭合时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座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n极动触头和n极静触头电流方向和产生排斥力的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引弧板与n极静触头电流方向和产生的排斥力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一种断路器的n极接线结构,包括有n极静触头1、n极动触头2、引弧板3、中座4和底座5,所述的n极静触头1包括有接线部11、触点部12和引弧部13,所述接线部11的端部上连接有第一导线6,所述n极动触头2和引弧板3之间连接有第二导线7,所述引弧板3上还连接n极电源进线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n极静触头1的接线部11为直条形,所述中座4或\和底座5上设置有卡槽,接线部11置于卡槽中,所述引弧板3包括有直边31、竖边32和斜边33,其中斜边33向直边31一侧倾斜设置,且该斜边33与n极静触头1的引弧部13之间构成引弧区,所述n极电源进线8连接在直边31的端部,所述第二导线7连接在竖边32靠近动触头2的一端上或竖边32与斜边33的衔接处,电流从第二导线7到n极动触头2后再流过n极静触头1,此时n极动触头2、n极静触头1电流方向如何变化,n极动触头2和n极静触头1呈u形设置,n极动触头2和n极静触头1呈分离方向受力,有利于n极动触头2快速弹开,减小触头烧损、提高电气寿命和杜绝触头熔焊的可能性,如图5所示,同时也有利于电弧向引弧部13和斜边33移动。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n极的电弧从动触头2转移到引弧板3上时,n极电源进线8与引弧板3之间形成一个u型电流通道根据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无论电流方向如何,电弧都向拉长方向运动,也即向引弧区移动,有利于电弧的熄灭,提高分断能力,见附图6。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引弧板3的直边31和竖边32成垂直设置。采用上述方案,更好的使n极电源进线8与引弧板3之间形成形成一个u型电流通道,电弧都向拉长方向运动,有利于电弧的熄灭,提高分断能力。所述中座4和底座5上且位于引弧区的对应部均设置有凸筋41、51,该凸筋41、51的设置方向与引弧板3的斜边33设置方向相同,这里的相同时大致相同,并不需要一样,主要起增大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目的,并能在电弧经过时产生气体,冷却电弧,增大压强,提高气体排出速度,提高分断能力。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n极静触头1的引弧部13呈拱起设置,所述中座4上且位于灭弧区的下方和一侧设置有l形第一挡板42,所述底座5上设置有与第一挡板42对插的第二挡板52,第一挡板42和第二挡板52对插设置有形成隔弧围边,所述第一挡板42的底边上还设置有排气通孔4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中n极静触头1的引弧部13呈拱起设置,这样可以引导电弧向引弧区走,隔弧围边起到隔离电弧的作用,排气通孔421可以很好的排出气体和电弧,减小断路器中的气压。



技术特征:

1.一种断路器的n极接线结构,包括有n极静触头、n极动触头、引弧板、中座和底座,所述的n极静触头包括有接线部、触点部和引弧部,所述接线部的端部上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n极动触头和引弧板之间连接有第二导线,所述引弧板上还连接n极电源进线,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静触头的接线部为直条形,所述中座或\和底座上设置有卡槽,接线部置于卡槽中,所述引弧板包括有直边、竖边和斜边,其中斜边向直边一侧倾斜设置,且该斜边与n极静触头的引弧部之间构成引弧区,所述n极电源进线连接在直边的端部,所述第二导线连接在竖边靠近动触头的一端上或竖边与斜边的衔接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的n极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板的直边和竖边成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断路器的n极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座和底座上且位于引弧区的对应部均设置有凸筋,该凸筋的设置方向与引弧板的斜边设置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断路器的n极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静触头的引弧部呈拱起设置,所述中座上且位于灭弧区的下方和一侧设置有l形第一挡板,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第一挡板对插的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对插设置有形成隔弧围边,所述第一挡板的底边上还设置有排气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的n极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静触头的引弧部呈拱起设置,所述中座上且位于灭弧区的下方和一侧设置有l形第一挡板,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第一挡板对插的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对插设置有形成隔弧围边,所述第一挡板的底边上还设置有排气通孔。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断路器,特别是断路器内部的N极导线的连接方式。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断路器的N极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静触头的接线部为直条形,所述中座或\和底座上设置有卡槽,接线部置于卡槽中,所述引弧板包括有直边、竖边和斜边,其中斜边向直边一侧倾斜设置,且该斜边与N极静触头的引弧部之间构成引弧区,所述N极电源进线连接在直边的端部,所述第二导线连接在竖边靠近动触头的一端上或竖边与斜边的衔接处。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电弧转移速度,减少对电弧的烧蚀,提高分断能力的断路器。

技术研发人员:周维峰;林凯;胡广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奥来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5
技术公布日:2021.04.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