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29219发布日期:2021-08-03 13:14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属于高压开关试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gis的技术发展,220kv电压等级以下的高压开关都为三相共箱产品。为保证其在电网运行中的可靠性,高压开关产品出厂前的耐压试验是其性能得以保证的重要一环。而传统的厂内绝缘试验方法操作步骤繁琐,三相共箱产品一次试验需要三次接线,反复处理sf6气体,造成试验时间较长,且多次接线需要的登高等作业也存在着危险的增加。

为了提高效率,不少厂家开发了换向开关,但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操作步骤复杂,一次试验要分别完成隔离操作和接地操作;其二,单悬臂结构,操作力量大,有些结构不得不采取丝杠丝杆原理进行操作;其三,操作指示不明确,存在着误操作的可能,三相操作集中在一个转盘上,稍有不慎就会操作错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高压开关耐压试验时,如何简化换向开关的操作步骤,避免换向开关的误操作,快速确认换向开关的位置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电压接入固定导体,电压接入固定导体的外围均布有可以分别转动的三相转动导电杆,三相转动导电杆的一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电压输出固定导体的一端连接,转动导电杆的另一端通过绝缘拉杆与对应的转向轮连接,电压输出固定导体的另一端与三相盆连接;转动导电杆上设有自适应动触头,通过操作转向轮可以使自适应动触头在通电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转换:

当自适应动触头与电压接入固定导体接触时,即处在合闸通电的状态;当自适应动触头与壳体接触时,即处在接地状态。

优选地,所述的三相盆密封固定在壳体的一端,壳体的另一端固定有盖板,转向轮设于盖板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的壳体上固定设置有单相盆,电压接入固定导体固定在单相盆上,并且电压接入固定导体在壳体内的部分设于壳体的中心处。

优选地,所述的三相转动导电杆以电压接入固定导体为中心均匀的分布在壳体中。

优选地,所述的盖板上设有使得转向轮可以自由转动的轴承。

优选地,所述的转向轮上设有定位销孔,盖板上设有定位孔;当转动导电杆在合闸或接地位置上时,转向轮上的定位销孔和盖板上相对应的定位孔的中心保持一致,在转向轮上的定位销孔和盖板上相对应的定位孔中插有定位销。

优选地,所述的转动导电杆两端的轴承为滚动轴承。

优选地,所述的自适应动触头内部设有使得自适应动触头与电压接入固定导体或壳体充分接触的压缩弹簧。

优选地,所述的单相盆、三相盆、壳体、盖板构成封闭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的电压接入固定导体呈“l”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简单,不容易误操作;当转向轮上定位销孔和盖板上相对应的定位孔的中心保持一致时,转动导电杆即在相对应的合闸、接地位置上,通过定位销穿过转向轮上定位销孔插入盖板上相对应的定位孔,即可确定换向开关的位置状态,简单明了,无需通过增加辅助的装置来指示换向开关位置;转动导电杆两端使用滚动轴承固定,滚动轴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保证了转动导电杆转动时保持较低的功率消耗;当自适应动触头为碰撞式接触壳体或电压接入固定导体,自适应动触头内部压缩弹簧的刚性保证与其充分接触,确保不会出现“虚接”现象;通过单相盆的使用,提高了转换开关的使用裕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放入三相全接地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换向开关三相全接地时盖板上操作指示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换向开关b相合闸,其余两相接地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换向开关b相合闸,其余两相接地时盖板上操作指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如图1-图4所示,其包括壳体1、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转动导电杆3、绝缘拉杆4、自适应动触头5、转向轮6、定位销7、电压输出固定导体8、550kv单相盆9、三相盆10、盖板11。其中,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固定设置在壳体1中心处,三相转动导电杆3构成等边三角形并围绕在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的外围,即转动导电杆3以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为中心均匀的分布在壳体1中,转动导电杆3旋转180°即可实现合闸和接地;转动导电杆3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电压输出固定导体8的一端相连接,另外一端通过绝缘拉杆4与转向轮6连接;同时转向轮6通过设置在盖板11上的轴承可以自由的转动。转向轮6转动时,转动导电杆3随之转动,与转动导电杆3固定为一体的自适应动触头5跟随着转动导电杆3转动。自适应动触头5与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接触,即处在合闸通电的状态;自适应动触头5与壳体1相连接,即处在接地状态;盖板11上相对应的限位与转动导电杆3的合闸、接地对应,在自适应动触头5到达某一状态时,转向轮6上的定位销孔和盖板11上相对应的定位孔的中心保持一致,此时,转动导电杆3即在相对应的合闸、接地位置上,通过定位销7同时插入在转向轮6上的定位销孔和盖板11上相对应的定位孔中,整个动作模块即为锁定状态。

电压输出固定导体8的另一端固定在三相盆10上,三相盆10密封固定在壳体1的一端,壳体1的另一端固定有盖板11,转向轮6设于盖板11的外侧。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呈“l”型固定在单相盆9上,单相盆9固定在壳体1上,单相盆9、三相盆10、壳体1、盖板11构成封闭的空间。

转动导电杆3两端使用滚动轴承固定,滚动轴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保证了转动导电杆3转动时保持较低的功率消耗。

当自适应动触头5为碰撞式接触壳体1或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自适应动触头5内部安装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刚性保证与其充分接触,确保不会出现“虚接”现象。

如图1所示,为三相转动导电杆3都在接地状态,定位销7皆在转向轮6的外侧。当需要b相合闸状态时,将定位销7取下后转动转向轮6,转向轮6转动180°时,转向轮6的限位孔和盖板11上b相合闸的限位孔的中心线重合,b相合闸到位,插入定位销7,此时转动导电杆3与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充分接触。

如图1、图3所示,单相盆9下面的箭头方向为电压输入方向,三相盆10右侧的箭头方向为电压输出方向。如图2、图4所示,转向轮6内侧的位置为合闸位置,转向轮6外侧的位置为接地位置。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的外围均布有可以分别转动的三相转动导电杆(3),三相转动导电杆(3)的一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电压输出固定导体(8)的一端连接,转动导电杆(3)的另一端通过绝缘拉杆(4)与对应的转向轮(6)连接,电压输出固定导体(8)的另一端与三相盆(10)连接;转动导电杆(3)上设有自适应动触头(5),通过操作转向轮(6)可以使自适应动触头(5)在通电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转换:

当自适应动触头(5)与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接触时,即处在合闸通电的状态;当自适应动触头(5)与壳体(1)接触时,即处在接地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相盆(10)密封固定在壳体(1)的一端,壳体(1)的另一端固定有盖板(11),转向轮(6)设于盖板(11)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上固定设置有单相盆(9),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固定在单相盆(9)上,并且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在壳体(1)内的部分设于壳体(1)的中心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相转动导电杆(3)以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为中心均匀的分布在壳体(1)中。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盖板(11)上设有使得转向轮(6)可以自由转动的轴承。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向轮(6)上设有定位销孔,盖板(11)上设有定位孔;当转动导电杆(3)在合闸或接地位置上时,转向轮(6)上的定位销孔和盖板(11)上相对应的定位孔的中心保持一致,在转向轮(6)上的定位销孔和盖板(11)上相对应的定位孔中插有定位销(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导电杆(3)两端的轴承为滚动轴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适应动触头(5)内部设有使得自适应动触头(5)与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或壳体(1)充分接触的压缩弹簧。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相盆(9)、三相盆(10)、壳体(1)、盖板(11)构成封闭的空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压接入固定导体(2)呈“l”型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压开关耐压试验用换向开关,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电压接入固定导体,电压接入固定导体的外围均布有三相转动导电杆,三相转动导电杆的一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电压输出固定导体的一端连接,转动导电杆的另一端通过绝缘拉杆与对应的转向轮连接,电压输出固定导体的另一端与三相盆连接;转动导电杆上设有自适应动触头,通过操作转向轮可以使自适应动触头在通电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转换。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简单,不容易误操作;简单明了,无需通过增加辅助的装置来指示换向开关位置;保证了转动导电杆转动时保持较低的功率消耗;确保不会出现“虚接”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惠轩鹏;夏水银;龚恩乐;张永善;李欣伟;许金刚;贾银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1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