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14898发布日期:2021-08-17 13:52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电感车载电容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纯电动车内部已不再使用内燃机引擎,在刹车制动时,电机可作为发电机存在,将动能转为电能的方式为电池充电。同时逆变器将来自电池的直流电,转为电机所需的三相交流电。因此逆变器在纯电动车的整个车内是核心高压模块。

在实际应用中,电容在电动车逆变器中担纲阻断纹波电流、消除直流电压波动的角色,随汽车内部空间的紧张,系统的整合集成化,不单单增加的是功率密度。器件、互联、散热等等共同构成了集合体,以降低电力电子系统的整体成本。但是在电容器电感大时,高频交流的作用下会因电感导致电流不均衡,同时这种杂散电感会随电流的增加而增大。

目前逆变器减少杂散电感的方法采用电容正负端子方向和电流方向保持一致,通过正负极层叠平行分布的结构来降低分布电感,从而降低功率元件两端的反向峰值电压,但降低电感的效果仍然存在局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电感车载电容结构,以减少应用于双逆变器的电容存在的杂散电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包括:第一铜排;绝缘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铜排一侧;第二铜排,设置于所述绝缘板的侧面,且所述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板两侧,所述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组通孔组;紫铜环,一端与所述第一铜排的通孔组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绝缘板并与所述第二铜排的通孔组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本技术:
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紫铜环过流,将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存在的正负电荷引导到同一平面,从而达到降低电感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二铜排分为凸包段和平面段,所述凸包段和平面段交错分布,且所述凸包段为朝向绝缘板的凸起,所述凸包段上开设有所述通孔组。

可选地,所述第一铜排通孔组和第二铜排通孔组外侧均装设有绝缘件。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通过绝缘件防止与一侧铜排连接的紫铜环在过流同时与对应铜排直接发生接触,从而造成短路。

可选地,所述第一铜排通孔组上均有紧固螺钉装设于所述绝缘件外侧实现结构固定。

可选地,所述绝缘件包括一平台段和至少一个凸台段,所述凸台段设置于所述平台段上。

可选地,所述凸台段内壁与所述紫铜环一端外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紫铜环包括若干第一紫铜环和第二紫铜环,所述第一紫铜环上端外沿开设有第一卡位槽,所述第一卡位槽与所述第一铜排的通孔组连接,所述第一紫铜环下端与所述凸台段内壁连接,所述第二紫铜环上端与所述凸台段内壁连接,所述第二紫铜环下端外沿开设有第二卡位槽,所述第二卡位槽与所述第二铜排的通孔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公开的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利用紫铜环实现引流,将铜排正负极引导至同一平面,可有效降低了杂散电感对电容结构内部造成的影响。

2)通过在铜排自身添加紫铜环作为过流件,不额外增设其他另外的配件,在降低电感的同时不增加电容体积,减少了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的组装后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的细节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的紫铜环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的绝缘件结构图。

图中示出:1-第一铜排;2-绝缘板;3-第二铜排;31-凸包段;32-平面段;41-第一紫铜环;411-第一卡位槽;42-第二紫铜环;421-第二卡位槽;5-绝缘件;51-平台段;52-凸台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包括:第一铜排1;绝缘板2,设置于所述第一铜排1一侧;第二铜排3,设置于所述绝缘板2的侧面,且所述第一铜排1、第二铜排3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板2两侧,所述第一铜排1、第二铜排3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组通孔组;紫铜环,一端与所述第一铜排1的通孔组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绝缘板2并与所述第二铜排3的通孔组连接。利用紫铜环过流,将第二铜排和第一铜排中的正负电荷引导至同一平面,降低电感,避免铜排中的杂散电感发热影响。

所述第二铜排分为凸包段31和平面段32,所述凸包段31和平面段32交错分布,且所述凸包段31为朝向绝缘板的凸起,所述凸包段31上开设有所述通孔组。凸包段31为紫铜环提供绝缘基础,凸包段31和平面段32交错分布使紫铜环针对第一铜排1和第二铜排3按情况设置,满足绝缘和连接要求。

所述第一铜排1通孔组上均有紧固螺钉装设于所述绝缘件5外侧实现结构固定。

所述绝缘件5包括一平台段51和至少一个凸台段52,所述凸台段52设置于所述平台段51上。通过绝缘件5防止与一侧铜排连接的紫铜环在过流同时与另外的铜排直接发生接触,从而造成短路。

所述紫铜环包括若干第一紫铜环41和第二紫铜环42,所述第一紫铜环41上端外沿开设有第一卡位槽411,所述第一卡位槽411与所述第一铜排1的通孔组连接,所述第一紫铜环41下端与所述凸台段52内壁连接,所述第二紫铜环42上端与所述凸台段52内壁连接,所述第二紫铜环42下端外沿开设有第二卡位槽421,所述第二卡位槽421与所述第二铜排3的通孔组连接。

第一卡位槽411和第二卡位槽421使第一紫铜环41和第二紫铜环42与第一铜排1和第二铜排3之间保持稳定结构,避免平行的第一铜排1和第二铜排3之间发生接触造成短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铜排;

绝缘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铜排一侧;

第二铜排,设置于所述绝缘板的侧面,且所述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板两侧,所述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组通孔组;

紫铜环,一端与所述第一铜排的通孔组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绝缘板并与所述第二铜排的通孔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铜排分为凸包段和平面段,所述凸包段和平面段交错分布,且所述凸包段为朝向绝缘板的凸起,所述凸包段上开设有所述通孔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通孔组和第二铜排通孔组外侧均装设有绝缘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通孔组上均有紧固螺钉装设于所述绝缘件外侧实现结构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一平台段和至少一个凸台段,所述凸台段设置于所述平台段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段内壁与所述紫铜环一端外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紫铜环包括若干第一紫铜环和第二紫铜环,所述第一紫铜环上端外沿开设有第一卡位槽,所述第一卡位槽与所述第一铜排的通孔组连接,所述第一紫铜环下端与所述凸台段内壁连接,所述第二紫铜环上端与所述凸台段内壁连接,所述第二紫铜环下端外沿开设有第二卡位槽,所述第二卡位槽与所述第二铜排的通孔组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双逆变器车载低电感电容的铜排结构,包括:第一铜排;绝缘板,设置于第一铜排一侧;第二铜排,设置于绝缘板的侧面,且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分别位于绝缘板两侧,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上均开设有至少一组通孔组;紫铜环,一端与第一铜排的通孔组连接,另一端穿过绝缘板并与第二铜排的通孔组连接。第二铜排上连接的紫铜环过流使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上存在的正负电荷被引导至同一平面,从而有效降低电感,减少杂散电感带来的发热、电量消耗等问题,提高电能转化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廖东明;陈重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扬州日精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25
技术公布日:2021.08.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