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49395发布日期:2021-11-03 20:19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抗器,特别涉及一种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


背景技术:

2.电力系统用三相可调电抗器,传统的磁控电抗器结构原理见图2,此连接结构的电抗器线圈抽头多,结构复杂,故障隐患多,材料消耗大,成本高。
3.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线圈结构简单、接线简洁、可靠性高、材料消耗少、实用性强的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5.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包括a相线圈、b相线圈和c相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a相线圈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a1和线圈a2,b相线圈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b1和线圈b2,c相线圈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c1和线圈c2,线圈a1通过第一外部控制电路连接b相线圈,线圈b1通过第二外部控制电路连接c相线圈,线圈c1通过第三外部控制电路连接a相线圈。
6.所述第一外部控制电路包括晶闸管scra和二极管da,线圈a1的首端和线圈a2的首端连接,线圈a1的尾端和线圈a2的尾端通过二极管da连接。
7.所述线圈a1靠近尾端的位置抽头连接晶闸管scra阳极,线圈a1的尾端连接二极管da阳极,晶闸管scra阴极和二极管da阴极并接后接到b相线圈的首端。
8.所述第二外部控制电路包括晶闸管scrb和二极管db,线圈b1的首端和线圈b2的首端连接,线圈b1的尾端和线圈b2的尾端通过二极管db连接。
9.所述线圈b1靠近尾端的位置抽头连接晶闸管scrb阳极,线圈b1的尾端连接二极管db阳极,晶闸管scrb阴极和二极管db阴极并接后接到c相线圈的首端。
10.所述第三外部控制电路包括晶闸管scrc和二极管dc,线圈c1的首端和线圈c2的首端连接,线圈c1的尾端和线圈c2的尾端通过二极管dc连接。
11.所述线圈c1靠近尾端的位置抽头连接晶闸管scrc阳极,线圈c1的尾端连接二极管dc阳极,晶闸管scrc阴极和二极管dc阴极并接后接到a相线圈的首端。
12.所述a相线圈、b相线圈和c相线圈上均设有并联的双性磁路,双性磁路的其中一路为带间隙线性磁路、另外一路为非线性铁心磁路。
13.本实用新型的三相角接电抗器每相两线圈并联,中部不交叉,采用三只可控硅,三只二极管,双磁路并联,其中一磁路为带间隙线性磁路,另一磁路为非线性铁心磁路,简化了线圈结构,励磁方式更加简洁可靠,减少了故障隐患,降低了材料消耗,其具有结构简单、接线简洁、可靠性高、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抗器的接线原理图。
15.图2为传统电抗器的接线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17.参见图1,本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包括a相线圈1、b相线圈2和c相线圈3,a相线圈1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a1和线圈a2,b相线圈2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b1和线圈b2,c相线圈3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c1和线圈c2,线圈a1通过第一外部控制电路连接b相线圈2,线圈b1通过第二外部控制电路连接c相线圈3,线圈c1通过第三外部控制电路连接a相线圈1。本电抗器由a、b、c三相角接构成,每相采用两绕组直并联,中部不交叉,简化了线圈结构,励磁方式更加简洁可靠,减少了故障隐患,降低了材料消耗。
18.第一外部控制电路包括晶闸管scra和二极管da,线圈a1的首端和线圈a2的首端连接,线圈a1的尾端和线圈a2的尾端通过二极管da连接。
19.线圈a1靠近尾端的位置抽头连接晶闸管scra阳极,线圈a1的尾端连接二极管da阳极,晶闸管scra阴极和二极管da阴极并接后接到b相线圈2的首端。
20.第二外部控制电路包括晶闸管scrb和二极管db,线圈b1的首端和线圈b2的首端连接,线圈b1的尾端和线圈b2的尾端通过二极管db连接。
21.线圈b1靠近尾端的位置抽头连接晶闸管scrb阳极,线圈b1的尾端连接二极管db阳极,晶闸管scrb阴极和二极管db阴极并接后接到c相线圈3的首端。
22.第三外部控制电路包括晶闸管scrc和二极管dc,线圈c1的首端和线圈c2的首端连接,线圈c1的尾端和线圈c2的尾端通过二极管dc连接。
23.线圈c1靠近尾端的位置抽头连接晶闸管scrc阳极,线圈c1的尾端连接二极管dc阳极,晶闸管scrc阴极和二极管dc阴极并接后接到a相线圈1的首端。
24.a相线圈1、b相线圈2和c相线圈3上均设有并联的双性磁路,采用双性磁路并联,双性磁路的其中一路为带间隙线性磁路,另外一路为非线性铁心磁路。
25.本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可取其中一相,或a相,或b相,或c相,即可成为单相可调控电抗器。
26.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包括a相线圈(1)、b相线圈(2)和c相线圈(3),其特征在于:所述a相线圈(1)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a1和线圈a2,b相线圈(2)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b1和线圈b2,c相线圈(3)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c1和线圈c2,线圈a1通过第一外部控制电路连接b相线圈(2),线圈b1通过第二外部控制电路连接c相线圈(3),线圈c1通过第三外部控制电路连接a相线圈(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部控制电路包括晶闸管scra和二极管da,线圈a1的首端和线圈a2的首端连接,线圈a1的尾端和线圈a2的尾端通过二极管da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a1靠近尾端的位置抽头连接晶闸管scra阳极,线圈a1的尾端连接二极管da阳极,晶闸管scra阴极和二极管da阴极并接后接到b相线圈(2)的首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部控制电路包括晶闸管scrb和二极管db,线圈b1的首端和线圈b2的首端连接,线圈b1的尾端和线圈b2的尾端通过二极管db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b1靠近尾端的位置抽头连接晶闸管scrb阳极,线圈b1的尾端连接二极管db阳极,晶闸管scrb阴极和二极管db阴极并接后接到c相线圈(3)的首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外部控制电路包括晶闸管scrc和二极管dc,线圈c1的首端和线圈c2的首端连接,线圈c1的尾端和线圈c2的尾端通过二极管dc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c1靠近尾端的位置抽头连接晶闸管scrc阳极,线圈c1的尾端连接二极管dc阳极,晶闸管scrc阴极和二极管dc阴极并接后接到a相线圈(1)的首端。8.根据权利要求1

7任一项所述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相线圈(1)、b相线圈(2)和c相线圈(3)上均设有并联的双性磁路,双性磁路的其中一路为带间隙线性磁路、另外一路为非线性铁心磁路。

技术总结
一种三相角接可调控电抗器,包括A相线圈、B相线圈和C相线圈,A相线圈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A1和线圈A2,B相线圈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B1和线圈B2,C相线圈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线圈C1和线圈C2,线圈A1通过第一外部控制电路连接B相线圈,线圈B1通过第二外部控制电路连接C相线圈,线圈C1通过第三外部控制电路连接A相线圈。本实用新型的三相角接电抗器每相两线圈并联,中部不交叉,采用三只可控硅,三只二极管,双磁路并联,简化了线圈结构,励磁方式更加简洁可靠,减少了故障隐患,降低了材料消耗,其具有结构简单、接线简洁、可靠性高、成本低的特点。低的特点。低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霞 李昊 周扬 胥军 潘根亮 廖军红 朱振彪 梁海峰 易吉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顺特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15
技术公布日:2021/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