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07537发布日期:2023-04-21 11:57阅读:36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
背景技术:

1、随着电池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电池模组已经往大容量、大电流的方向继续发展。传统的电池模组在组装时,通过汇流板将多个单体电池组成一个个并联的电芯组,然后将相邻电芯组的汇流板进行焊接以形成串联,进而组装成包含多个电芯组的电池模组。然而,将电芯组采用焊接属于点接触的电连接方式,当整个电池模组输出的电流较大时,很容易在点接触的焊接部位因过大电流导致发热过大而熔断,从而影响整个电池模组的使用,不利于满足新能源汽车等设备对于大电流的需求。

2、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连接结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要素: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连接结构,旨在改善现有的电池模组内的焊接点难以承载过大电流的问题,提高相邻电芯组之间的电接触面积,以提升整个电池模组的承载电流能力。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包括多个电芯组;所述电芯组包括多个单体电芯;所述电芯组两端的电极分别电连接有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当至少两个所述电芯组串联时,相邻所述电芯组的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相互固定并形成面接触连接。

3、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芯组两端的电极上均同轴固定有螺纹柱,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通过通过螺母固定在对应的所述螺纹柱上。

4、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片包括第一固定片及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片远离对应连接所述电芯组一侧的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二固定片及设于所述第二固定片远离对应连接所述电芯组一侧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卡合以形成面接触连接。

5、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第一卡条,所述第一卡条包括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片上的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远离所述第一固定片的一端的端面两侧边缘分别向外弧形延伸形成设有第一开口的第一弧形条;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第二卡条,所述第二卡条包括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片上的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二支撑条远离所述第二固定片的一端的端面两侧边缘向外分别延伸形成设有第二开口的第二弧形条;所述第二弧形条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卡入所述第一弧形条内,从而使得第二弧形条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弧形条的内表面过盈抵接。

6、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条与所述第二弧形条的横截面均呈圆形。

7、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弧形条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条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弧形条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一端。

8、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卡条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卡条;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至少一个且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所述第一卡条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条,以及至少一个且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所述第二卡条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条。

9、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条、所述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二卡条及所述第二支撑条的长度均与所述电芯组沿所述第一卡条的横截面延伸方向的长度相一致。

10、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片与所述第二固定片的两端分别通过一对限位片进行连接。

11、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均为铝片。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模组连接结构,通过在电芯组的两端设置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当电芯组串联时,一个电芯组的第一连接片与另一电芯组的第二连接片相固定形成面接触连接,提升了两个电芯组的连接面积,从而相较于传统的点接触方式可承载更大的电流,提升了整个电池模组的承载电流能力,有利于满足新能源产品对于大电流的发展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芯组;所述电芯组包括多个单体电芯;所述电芯组两端的电极分别电连接有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当至少两个所述电芯组串联时,相邻所述电芯组的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相互固定并形成面接触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两端的电极上均同轴固定有螺纹柱,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通过通过螺母固定在对应的所述螺纹柱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包括第一固定片及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片远离对应连接所述电芯组一侧的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二固定片及设于所述第二固定片远离对应连接所述电芯组一侧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卡合以形成面接触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第一卡条,所述第一卡条包括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片上的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远离所述第一固定片的一端的端面两侧边缘分别向外弧形延伸形成设有第一开口的第一弧形条;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第二卡条,所述第二卡条包括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片上的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二支撑条远离所述第二固定片的一端的端面两侧边缘向外分别延伸形成设有第二开口的第二弧形条;所述第二弧形条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卡入所述第一弧形条内,从而使得第二弧形条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弧形条的内表面过盈抵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条与所述第二弧形条的横截面均呈圆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弧形条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条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弧形条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一端。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卡条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卡条;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至少一个且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所述第一卡条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条,以及至少一个且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所述第二卡条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条。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条、所述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二卡条及所述第二支撑条的长度均与所述电芯组沿所述第一卡条的横截面延伸方向的长度相一致。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片与所述第二固定片的两端分别通过一对限位片进行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均为铝片。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电池模组连接结构,包括多个电芯组;电芯组包括多个单体电芯;电芯组两端的电极分别电连接有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当至少两个电芯组串联时,相邻电芯组的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相互固定并形成面接触连接。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连接结构,通过在电芯组的两端设置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当电芯组串联时,一个电芯组的第一连接片与另一电芯组的第二连接片相固定形成面接触连接,提升了两个电芯组的连接面积,从而相较于传统的点接触方式可承载更大的电流,提升了整个电池模组的承载电流能力,有利于满足新能源产品对于大电流的发展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郑治武,徐加凌,李和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航天锂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28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