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储能装置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90789发布日期:2023-07-18 14:43阅读:28来源:国知局
电池储能装置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储能装置。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电池储能装置的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1、随着各类新能源交通工具对搭载电量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电池储能产业的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各种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对电池储能装置的安全、成本、电量集成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池储能装置已成为限制新能源车辆及储能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传统的电池储能装置中的电芯分为几组直接通过胶黏剂固定于冷板或者其他平面结构零件上。此技术的特点表现为:同样通过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实现相对独立的功能,如电池储能装置中仍然存在托盘、冷板、上盖等相对独立的零部件,托盘仍保留横梁纵梁等结构单独承担结构强度的需求,仅基于技术路线一进行了部分优化,集成效率提高有限,工艺相对复杂,系统零件数量较多,实现系统级安全难度大。

3、由于受限于电池储能装置的高度,而不得不在离地间隙、车高与风阻、车内空间几个方面进行妥协;受制于内部空间,热管理性能很难满足电芯需求。同时,传统电芯组件为立式电芯,电芯组件的电芯防爆阀位于上部,电芯本体热失控电芯防爆阀开阀后,热量会直接冲击甚至烧穿电池储能装置上壳体,难以实现热失控扩散后的长久防护,高温气体喷发影响到乘客舱,导致电池储能装置的使用安全性降低。

4、因此,如何提高电池储能装置的使用安全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储能装置,该电池储能装置的使用安全性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电池储能装置的交通工具。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储能装置,包括下壳体、电芯组件及封堵下壳体顶端开口的上壳体,所述电池组件位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组合形成的空腔内,所述电芯组件包括电芯本体、电芯极柱和电芯防爆阀,所述电芯极柱和所述电芯防爆阀朝下设置在所述电芯本体的下方。

3、可选地,在上述电池储能装置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壳体内腔的电芯固定架,所述电芯固定架内部通过间隔件形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芯本体底端的限位槽。

4、可选地,在上述电池储能装置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壳体内腔的辅助固定板,所述辅助固定板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电芯组件沿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辅助固定板通过电芯固定架的边缘支撑。

5、可选地,在上述电池储能装置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壳体内腔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多个冷却板,所述冷却板沿所述电芯组件宽度方向夹设在所述电芯本体之间。

6、可选地,在上述电池储能装置中,所述冷却板通过所述间隔件支撑,所述冷却板与所述电芯本体固定连接。

7、可选地,在上述电池储能装置中,所述电芯固定架的底端为镂空结构,且所述电芯固定架注塑成型,所示电芯固定架的底端边沿与所述下壳体的侧壁抵接,所述电芯固定架与所述下壳体粘接。

8、可选地,在上述电池储能装置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芯组件内部的所述电芯本体外侧的弹性件及用于隔绝热的防护板,相邻所述电芯本体之间设有所述防护板。

9、可选地,在上述电池储能装置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壳体内腔的电气组件,所述电气组件与所述电芯组件连接,且位于所述电芯组件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端。

10、一种交通工具,包括动力装置及用于对所述动力装置供电的电池储能装置,其中所述电池储能装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储能装置。

11、可选地,在上述交通工具中,所述交通工具为车辆、飞行器或船只。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储能装置包括下壳体、电芯组件及封堵下壳体顶端开口的上壳体,电池组件位于上壳体和下壳体组合形成的空腔内,电芯组件包括电芯本体、电芯极柱和电芯防爆阀,电芯极柱和电芯防爆阀朝下设置在电芯本体的下方。

13、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储能装置中,电芯组件设置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的腔体内,且电芯极柱和电芯防爆阀朝下设置在电芯本体的下方,在发生热失控时,避免电芯防爆阀朝乘客舱喷发,延长电芯热失控的防护时间,提高电池储能装置安全等级,提高了电池储能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1)、电芯组件(3)及封堵下壳体(1)顶端开口的上壳体(2),所述电芯组件(3)位于所述上壳体(2)和所述下壳体(1)组合形成的空腔内,所述电芯组件(3)包括电芯本体、电芯极柱和电芯防爆阀,所述电芯极柱和所述电芯防爆阀朝下设置在所述电芯本体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壳体(1)内腔的电芯固定架(7),所述电芯固定架(7)内部通过间隔件(9)形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芯本体底端的限位槽(8),所述限位槽(8)与所述电芯本体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壳体(1)内腔的辅助固定板(6),所述辅助固定板(6)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电芯组件(3)沿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辅助固定板(6)通过电芯固定架(7)的边缘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壳体(1)内腔的热管理系统(5),所述热管理系统(5)包括多个冷却板,所述冷却板沿所述电芯组件(3)宽度方向夹设在所述电芯本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通过所述间隔件(9)支撑,所述冷却板与所述电芯本体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固定架(7)的底端为镂空结构,且所述电芯固定架(7)注塑成型,所示电芯固定架(7)的底端边沿与所述下壳体(1)的侧壁抵接,所述电芯固定架(7)与所述下壳体(1)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芯本体外侧的弹性件及用于隔绝热的防护板,相邻所述电芯本体之间设有所述防护板。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壳体(1)内腔的电气组件(4),所述电气组件(4)与所述电芯组件(3)连接,且位于所述电芯组件(3)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端。

9.一种交通工具,包括动力装置及用于对所述动力装置供电的电池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储能装置为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储能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工具为车辆、飞行器或船只。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储能装置,包括下壳体、电芯组件及封堵下壳体顶端开口的上壳体,电池组件位于上壳体和下壳体组合形成的空腔内,电芯组件包括电芯本体、电芯极柱和电芯防爆阀,电芯极柱和电芯防爆阀朝下设置在电芯本体的下方。在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储能装置中,电芯组件设置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的腔体内,且电芯极柱和电芯防爆阀朝下设置在电芯本体的下方,在发生热失控时,避免电芯防爆阀朝乘客舱喷发,延长电芯组件热失控的防护时间,提高了电池储能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珂伟,闫海旭,曹训文,陈丰怿,蒋正华,葛海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25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