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54361发布日期:2023-06-04 07:54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和连接器,主要适用于type-c母座连接器等。


背景技术:

1、目前,type-c母座连接器等连接器普遍采用上、下排端子设计,其端子焊接部伸出塑胶座的后端或者后端底部,由于端子数量多,大多是将焊接部分别两排布置,即:前排焊接部、后排焊接部,其焊接难度较大,而且,焊接部在塑胶座的底部需要占用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大,导致连接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难以进一步缩短设计,同时,相适用的pcb板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也较大。

2、为此,也有一些连接器产品将上、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并排成一排,例如cn217485817u中,公开了一种防水type-c连接器,包括有连接器主体、塑胶外壳,接器主体包括有金属外壳、端子组件,端子组件包括有上塑胶件、位于上塑胶件下端侧且与上塑胶件相拼合的下塑胶件,上塑胶件装设有上金属端子且上金属端子与上塑胶件注塑成一体结构,下塑胶件装设有下金属端子且下金属端子与下塑胶件注塑成一体结构,上金属端子设置有延伸至上塑胶件后端侧的上端子引脚,下金属端子设置有延伸至下塑胶件后端侧的下端子引脚;所述端子组件还包括有二次注塑件,二次注塑件包围所述上塑胶件、所述下塑胶件,其上端子引脚和下端子引脚均是从相应塑胶件的后端伸出,然后向下弯折延伸并排在一排上,其下端是往后延伸作为焊接部并排布置成一排。该种结构,有利于连接器的短型设计,其在pcb板上结合所占用的尺寸也更小,同时,焊接难度降低。但是,在实际生产制作时,由于其上端子引脚和下端子引脚均是悬设式露于相应塑胶件的后侧,对于上端子引脚和下端子引脚的定位精度不易控制,容易发生变形偏移现象,导致实际生产加工后的上端子引脚和下端子引脚,其并排布置的一致性不太理想。

3、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和连接器,其利用上竖片部、下竖片部以及焊接部的结构设计,避免了传统技术中上端子引脚和下端子引脚完全悬设式外露所带来的问题,而且,由于第三折段位于第一折段的前侧,可以增加上竖片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降低其不饱模风险,所得成型定位精度可控,有利于焊接部精准并排布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3、一种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包括有上下叠设的上排端子模组和下排端子模组,所述上排端子模组包括有上胶座和注塑成型固定于上胶座内的若干左右并排布置的上排端子,所述下排端子模组包括有下胶座和注塑成型固定于下胶座内的若干左右并排布置的下排端子,所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均包括有依次连接的接触部、连接部和焊接部;

4、所述上胶座包括有上横片部和自上横片部的后端下方一体向下延伸设置的上竖片部,所述上排端子的焊接部包括有自上竖片部的底端伸出向下延伸的第一折段、自第一折段的下端向后延伸设置的第二折段;

5、所述下胶座包括有下横片部和自下横片部的后端下方一体向下延伸设置的下竖片部,所述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包括有自下竖片部的底端伸出向下延伸的第三折段、自第三折段的下端后延伸设置的第四折段、自第四折段的后端向下延伸的第五折段、自第五折段的下端后延伸设置的第六折段;

6、所述下横片部位于上横片部的下方,所述下竖片部位于上竖片部的前侧,所述第三折段位于第一折段的前侧,所述第五折段与第一折段左右并排间距布置,所述第六折段与第二折段左右并排齐平间距布置。

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排端子的固定部埋设于上竖片部内,所述下排端子的固定部埋设于下竖片部内。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排端子的固定部于上竖片部内竖向延伸设置,所述下排端子的固定部均于下竖片部内竖向延伸设置。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排端子模组和下排端子模组之间夹设有中夹片。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横片部的后端左、右侧均向上延伸有扣合臂,所述扣合臂的上端往后凸设有卡扣部;所述上横片部的后端左、右侧均凹设有扣合槽,所述扣合槽具有下端开口;所述扣合臂自下端开口扣入扣合槽内。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扣合槽的底部对应下端开口的后方设置有导引凸部,所述导引凸部的前侧为自下而上往前渐凸设置的导入面,所述扣合臂的卡扣部沿导入面挤入下端开口内,并且所述导引凸部的上端面作为止挡面,所述卡扣部的下端受限于止挡面上。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横片部的后端对应下竖片部的顶部向上延伸有第一定位柱,所述上横片部的后端对应上竖片部的顶部前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柱伸入第一定位孔内。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横片部的底部向下延伸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位于第一定位孔的前侧,所述下横片部的顶部凹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位于第一定位柱的前侧,所述中夹片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二定位柱穿过第一避让孔伸入第二定位孔内。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横片部的底部凹设有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位于第二定位柱的前侧,所述下横片部的顶部向上延伸有第三定位柱,所述第三定位柱位于第二定位孔的前侧,所述中夹片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二避让孔位于第一避让孔的前侧,所述第三定位柱穿过第二避让孔伸入第三定位孔内。

15、一种连接器,其包括有连接器主体和包覆于连接器主体外部的二次注塑成型件,所述连接器主体采用前面任一项所述的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所述第一折段、第三折段、第四折段以及第五折段埋设于二次注塑成型件内,所述第二折段和第六折段的上侧与二次注塑成型件相结合固定,所述第二折段和第六折段的下侧露于二次注塑成型件的底部,所述第二折段和第六折段的后端伸出二次注塑成型件的后侧。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上竖片部、下竖片部的设置,将上排端子、下排端子的固定部埋设于相应的上竖片部、下竖片部内,将上排端子的焊接部设计为自上竖片部的底端伸出向下延伸的第一折段、自第一折段的下端向后延伸设置的第二折段,将下排端子的焊接部设计为自下竖片部的底端伸出向下延伸的第三折段、自第三折段的下端后延伸设置的第四折段、自第四折段的后端向下延伸的第五折段、自第五折段的下端后延伸设置的第六折段;如此,下竖片部位于上竖片部的前侧,第三折段位于第一折段的前侧,利用第四折段,使得第五折段与第一折段左右并排间距布置,所述第六折段与第二折段左右并排齐平间距布置,如此,利用上竖片部、下竖片部以及焊接部的结构设计,避免了传统技术中上端子引脚和下端子引脚完全悬设式外露所带来的问题,而且,由于第三折段位于第一折段的前侧,可以增加上竖片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降低其不饱模风险,所得成型定位精度可控,有利于焊接部精准并排布置。

17、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包括有上下叠设的上排端子模组和下排端子模组,所述上排端子模组包括有上胶座和注塑成型固定于上胶座内的若干左右并排布置的上排端子,所述下排端子模组包括有下胶座和注塑成型固定于下胶座内的若干左右并排布置的下排端子,所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均包括有依次连接的接触部、连接部和焊接部,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的固定部埋设于上竖片部内,所述下排端子的固定部埋设于下竖片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的固定部于上竖片部内竖向延伸设置,所述下排端子的固定部均于下竖片部内竖向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模组和下排端子模组之间夹设有中夹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片部的后端左、右侧均向上延伸有扣合臂,所述扣合臂的上端往后凸设有卡扣部;所述上横片部的后端左、右侧均凹设有扣合槽,所述扣合槽具有下端开口;所述扣合臂自下端开口扣入扣合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槽的底部对应下端开口的后方设置有导引凸部,所述导引凸部的前侧为自下而上往前渐凸设置的导入面,所述扣合臂的卡扣部沿导入面挤入下端开口内,并且所述导引凸部的上端面作为止挡面,所述卡扣部的下端受限于止挡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片部的后端对应下竖片部的顶部向上延伸有第一定位柱,所述上横片部的后端对应上竖片部的顶部前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柱伸入第一定位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片部的底部向下延伸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位于第一定位孔的前侧,所述下横片部的顶部凹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位于第一定位柱的前侧,所述中夹片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二定位柱穿过第一避让孔伸入第二定位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片部的底部凹设有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位于第二定位柱的前侧,所述下横片部的顶部向上延伸有第三定位柱,所述第三定位柱位于第二定位孔的前侧,所述中夹片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二避让孔位于第一避让孔的前侧,所述第三定位柱穿过第二避让孔伸入第三定位孔内。

10.一种连接器,其包括有连接器主体和包覆于连接器主体外部的二次注塑成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主体采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所述第一折段、第三折段、第四折段以及第五折段埋设于二次注塑成型件内,所述第二折段和第六折段的上侧与二次注塑成型件相结合固定,所述第二折段和第六折段的下侧露于二次注塑成型件的底部,所述第二折段和第六折段的后端伸出二次注塑成型件的后侧。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上下排端子折弯结构和连接器,包括上下叠设的上排端子模组和下排端子模组,上排端子模组包括上胶座和上排端子,下排端子模组包括下胶座和下排端子,上排端子、下排端子均包括依次连接的接触部、连接部和焊接部;上胶座包括上横片部和自上横片部的后端下方一体向下延伸设置的上竖片部,上排端子的焊接部包括自上竖片部的底端伸出;下胶座包括下横片部和自下横片部的后端下方一体向下延伸设置的下竖片部,下竖片部位于上竖片部的前侧,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包括自下竖片部的底端伸出并往后弯折以与上排端子的焊接部并排齐平间距布置。以增加上竖片部的厚度,降低不饱模风险,使得上、下排端子焊接部精准并排布置。

技术研发人员:韩林,陶武松,张嘉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联基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5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