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71314发布日期:2023-04-26 20:00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压接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


背景技术:

1、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会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器。其中,连接器与pcb板一般采用针脚与针孔配合结构,压接机的工作原理为将连接器的针脚压入pcb板的针孔内,使连接器连接于pcb板上,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免焊接技术,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插接安全性。

2、目前,压接机包括压头机构和承力装置,承力装置包括机架、u形支撑架和工作台,u形支撑架固定在机架上,压头机构安装于u形支撑架上,工作台水平固定于机架上且位于u形支撑架的相对两内侧。压接机工作时,压头机构的压头向下移动,对置于工作台上的工件进行压接,从而对工作台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由此可知,压头机构给予工作台的压力由机架传递于地面,而工作台给予压头机构的反作用力由压头机构的安装底板传递至u形支撑架上,导致这两股作用力难于抗衡,也即,压头机构给予工作台的压力和工作台给予压头机构作用在u形支撑架上的反作用力并非一对平衡力,使这两股作用力难于在承力装置的内部相互抵消而对机架产生额外的压力,从而导致承力装置的形变量大和对整个工作台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压接机的压接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其能够使压头机构给予工作台的压力和工作台给予压头机构作用在支撑架上反作用力形成一对平衡力,使得这两股力在支撑架上相互抵消,不会对外产生有压力,使得该承力装置的形变量小,避免影响压接效果。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工作台,所述支撑架包括两支撑本体、上传力结构和下传力结构,两所述支撑本体均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所述上传力结构和所述下传力结构的相对两端均分别连接固定在两所述支撑本体上并均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上传力结构和所述下传力结构相对对称平行设置且两者结构相同,所述工作台与所述下传力结构连接固定,所述工作台位于所述上传力结构和所述下传力结构之间并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压接机的压头机构给予所述工作台的压力由所述下传力结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传递至两所述支撑本体上,所述工作台给予所述压头机构的反作用力作用于所述上传力结构并由所述上传力结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传递至两所述支撑本体上。

4、进一步地,所述下传力结构包括有两下传力件,两所述支撑本体上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一所述下传力件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面连接固定,另一所述下传力件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固定。

5、进一步地,所述上传力结构包括有两上传力件,各所述上传力件与各所述下传力件相对对称设置,一所述上传力件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面连接固定,另一所述上传力件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固定。

6、进一步地,两下传力件中的其一相对两端的侧面分别与两第一连接面之间贴合连接且均通过锁紧件可拆卸连接固定;两下传力件中的另一相对两端的侧面分别与两第二连接面之间贴合连接且均通过锁紧件可拆卸连接固定。

7、进一步地,两上传力件中的其一相对两端的侧面分别与两第一连接面之间贴合连接且均通过锁紧件可拆卸连接固定;两上传力件中的另一相对两端的侧面分别与两第二连接面之间贴合连接且均通过锁紧件可拆卸连接固定。

8、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连接件,所述工作台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固定在所述下传力结构上。

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垫板,所述垫板的下表面与两所述下传力件的上表面连接固定,所述垫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工作台的下表面连接固定。

10、进一步地,各所述支撑本体上均设有用于调节所述上传力结构与下传力结构的平行度的调节组件。

11、进一步地,各所述调节组件均包括有第一调节块,各所述第一调节块分别设置于各所述第一连接面上并设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面连接的上传力件的下方,两所述第一调节块用于调节与所述第一连接面连接的上传力件的倾斜角度。

12、进一步地,各所述调节组件均还包括有第二调节块,各所述第二调节块分别设置于各所述第二连接面上并设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的上传力件的下方,两所述第二调节块用于调节与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的上传力件的倾斜角度。

13、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本实用新型的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在使用时,压接机的压头机构的压头向下移动,对置于工作台上的工件进行压接,从而会对工作台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工作台上受到向下的压力后,会对下传力结构产生向下的压力,由下传力结构传递至支撑本体,于此同时,工作台给予压头机构的反向作用力会对上传力结构产生一个向上的推力,由上传力结构传递至支撑本体,由于上传力结构和下传力结构对称平行设置且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状态下,支撑本体同时受到处于同一直线上向上和向下的力,而且向上和向下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即是压头机构给予工作台的压力由下传力结构传递至支撑本体上和工作台给予压头机构的反作用力由与下传力结构对称平行且结构相同的上传力结构传递至支撑本体上而形成一对平衡力,使得压头机构给予工作台的压力和工作台给予压头机构的反作用力在支撑本体上相互抵消,不会对外产生有压力,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压接机的承力装置的形变量小,进而避免影响压接机的压接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工作台(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两支撑本体(20)、上传力结构和下传力结构,两所述支撑本体(20)均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所述上传力结构和所述下传力结构的相对两端均分别连接固定在两所述支撑本体(20)上并均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上传力结构和所述下传力结构相对对称平行设置且两者结构相同,所述工作台(10)与所述下传力结构连接固定,所述工作台(10)位于所述上传力结构和所述下传力结构之间并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压接机的压头机构给予所述工作台(10)的压力由所述下传力结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传递至两所述支撑本体(20)上,所述工作台(10)给予所述压头机构的反作用力作用于所述上传力结构并由所述上传力结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传递至两所述支撑本体(2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传力结构包括有两下传力件(21),两所述支撑本体(20)上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面(201)和第二连接面(202),一所述下传力件(2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面(201)连接固定,另一所述下传力件(2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二连接面(202)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传力结构包括有两上传力件(22),各上传力件(22)与各下传力件(21)相对对称设置,一所述上传力件(22)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面(201)连接固定,另一所述上传力件(22)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二连接面(202)连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下传力件(21)中的其一相对两端的侧面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面(201)之间贴合连接且均通过锁紧件可拆卸连接固定;两所述下传力件(21)中的另一相对两端的侧面分别与两所述第二连接面(202)之间贴合连接且均通过锁紧件可拆卸连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上传力件(22)中的其一相对两端的侧面分别与两第一连接面(201)之间贴合连接且均通过锁紧件可拆卸连接固定;两上传力件(22)中的另一相对两端的侧面分别与两第二连接面(202)之间贴合连接且均通过锁紧件可拆卸连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连接件,所述工作台(10)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固定在所述下传力结构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垫板(40),所述垫板(40)的下表面与两所述下传力件(21)的上表面连接固定,所述垫板(40)的上表面与所述工作台(10)的下表面连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支撑本体(20)上均设有用于调节所述上传力结构与下传力结构的平行度的调节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调节组件均包括有第一调节块(30),各所述第一调节块(30)分别设置于各所述第一连接面(201)上并设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面(201)连接的上传力件(22)的下方,两所述第一调节块(30)用于调节与所述第一连接面(201)连接的上传力件(22)的倾斜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调节组件均还包括有第二调节块(31),各所述第二调节块(31)分别设置于各所述第二连接面(202)上并设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面(202)连接的上传力件(22)的下方,两所述第二调节块(31)用于调节与所述第二连接面(202)连接的上传力件(22)的倾斜角度。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压接机的承力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工作台,支撑架包括两支撑本体、上传力结构和下传力结构,两支撑本体均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上传力结构和下传力结构的相对两端均分别连接固定在两支撑本体上并均沿水平方向设置且相对对称设置、结构相同,工作台与下传力结构连接固定,工作台位于上传力结构和下传力结构之间并沿水平方向设置,压接机的压头机构给予工作台的压力由下传力结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传递至两支撑本体上,工作台给予压头机构的反作用力作用于上传力结构并由上传力结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传递至两支撑本体上,使得这两股力在支撑架上形成一对平衡力而抵消,不会对外产生有压力,使得该承力装置的形变量小,避免影响压接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邹巍,农文淳,刘伟,汤志文,肖鹏基,高丙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诺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0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