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45841发布日期:2023-05-25 01:39阅读:24来源:国知局
电池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1、在现有电池的设计中,电池的壳体在其侧壁与盖板的连接处具有圆弧形倒角,由于壳体在该位置的厚度较薄,当壳体内的绝缘件抵接于圆弧形倒角时容易导致结构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绝缘件与壳体的侧壁不接触的电池。

2、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其中,包括壳体、电芯以及绝缘件,所述壳体包括侧壁以及盖板,所述侧壁于所述盖板的连接处具有圆弧形倒角,所述电芯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电芯与所述盖板之间;其中,所述绝缘件包括本体部及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表面,且所述支撑部背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抵接于所述盖板,所述支撑部的外缘与所述圆弧形倒角之间具有间隙。

3、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包括壳体、电芯以及绝缘件,壳体的侧壁与盖板的连接处具有圆弧形倒角,电芯设置于壳体中,绝缘件设置于电芯与盖板之间。其中,绝缘件包括本体部及支撑部,支撑部设置于本体部朝向盖板的一侧表面,且支撑部背向本体部的一侧抵接于盖板,支撑部的外缘与圆弧形倒角之间具有间隙。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绝缘件与壳体的圆弧形倒角直接接触,特别能够避免绝缘件的支撑部与侧壁和盖板的连接处产生结构干涉,以此保证连接处不会因支撑部的抵接而产生结构断裂。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电池的电池包。

6、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电池。

7、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包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包,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能够保证电池壳体的侧壁与盖板的连接处不会因绝缘件的支撑部的抵接而产生结构断裂。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芯以及绝缘件,所述壳体包括侧壁以及盖板,所述侧壁与所述盖板的连接处具有圆弧形倒角,所述电芯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电芯与所述盖板之间;其中,所述绝缘件包括本体部及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表面,且所述支撑部背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抵接于所述盖板,所述支撑部的外缘与所述圆弧形倒角之间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外缘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外缘的相对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外缘与所述本体部的外缘之间的间距为0.02μm~4.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外缘与所述圆弧形倒角的间距为0.05μm~5μ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的外缘与所述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的外缘与所述侧壁的间距为0.05μm~3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盖板的表面开设有减重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槽的槽深等于所述支撑部的高度,以使所述本体部显露于所述减重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槽中设置有加强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背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与所述支撑部背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平齐,以使所述加强筋背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抵接于所述盖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槽呈环形并具有内环槽壁和外环槽壁,所述减重槽中设置有多条所述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减重槽的径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内环槽壁与所述外环槽壁之间,多条所述减重槽呈轮辐状均匀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绝缘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其中,所述电池还包括极柱,所述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与所述电芯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圆柱电池,所述壳体呈圆筒状,所述绝缘件呈圆形。

14.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电池包,电池包括壳体、电芯以及绝缘件,壳体包括侧壁以及盖板,侧壁与盖板的连接处具有圆弧形倒角,电芯设置于壳体中,绝缘件设置于电芯与盖板之间;绝缘件包括本体部及支撑部,支撑部设置于本体部朝向盖板的一侧表面,且支撑部背向本体部的一侧抵接于盖板,支撑部的外缘与圆弧形倒角之间具有间隙。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能够避免绝缘件与壳体的圆弧形倒角直接接触,特别能够避免绝缘件的支撑部与侧壁和盖板的连接处产生结构干涉,以此保证圆弧形倒角不会因支撑部的抵接而产生结构断裂。

技术研发人员:孙倩倩,齐彬伟,杜国艺,王亚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8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