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绝缘结构及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16912发布日期:2023-06-21 12:25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绝缘结构及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绝缘结构及电池。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汽车大量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源,锂离子电池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不同于圆柱与软包锂离子电池,对于方形铝壳锂离子电池而言,其在制造过程中,一般需要对卷芯包裹一层绝缘膜后进行入壳,为了保证电解液能渗透入绝缘膜内部的电芯,通常需要在绝缘膜底部开设渗透孔,这种绝缘膜虽然可以实现电解液的渗入,但是由于电芯通常是长方体的,其在与壳体侧壁处的圆角发生碰撞后可能会出现掉“粉”(“粉”指的是极片上的阳极材料和阴极材料)的现象,掉的“粉”最终可能通过该渗透孔与电池壳体接触而发生短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的电芯外侧的绝缘膜在允许电解液渗透时,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绝缘结构,包括平面绝缘膜和底托片,所述平面绝缘膜包括折叠部和膜底面,所述折叠部折叠以使所述平面绝缘膜形成顶部敞口设置的筒状绝缘袋,所述筒状绝缘袋包裹电芯的底面和周向侧面,所述筒状绝缘袋的周向侧壁的顶边与电池的盖板密封连接,所述膜底面设置有至少一组线状的切割部,所述切割部贯穿所述膜底面,所述底托片设置于所述膜底面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且所述底托片遮盖线状的所述切割部。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绝缘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有益效果:

4、在使用该绝缘结构包装电池的电芯时,可以先将底托片连接在膜底面的一侧,连接在膜底面的底托片实现对切割部的遮盖,然后将电芯的底面平放在平面绝缘膜的膜底面远离底托片的一侧,之后,即可将平面绝缘膜的折叠部折叠形成顶部具有敞口的筒状绝缘袋,进而该筒状绝缘袋实现对内部电芯的底面和周向侧面的包裹,然后可以将电池的盖板固定在电芯顶部,使盖板中的极柱与电芯顶部的极耳对接导电,并使盖板与筒状绝缘袋的周向侧壁的顶边塑胶密封,最后都装入电池壳体中即可,由于盖板与筒状绝缘袋的周向侧壁的顶边是塑胶密封的,保证电池壳体内部的电解液不会从筒状绝缘袋的顶部敞口处渗入电芯内,电解液只能从底托片与膜底面之间的缝隙渗入,再由线状的切割部渗入电芯内,而且,由于膜底面上设置的是线状的切割部(即用刀划出一条线),不同于以往的“孔”,若电芯发生掉“粉”,也难以从切割部处掉出,即使从切割部处掉出,也有底托片进行防护,不会与电池壳体接触而发生短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5、进一步地,所述底托片与所述膜底面点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底托片上设置有多个连接点,且所述连接点与所述切割部错开设置,所述底托片通过所述连接点与所述膜底面粘接或热熔焊接。

7、进一步地,所述底托片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膜底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孔。

8、进一步地,于所述底托片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中心到所述底托片对应端部的距离为5-25mm;和/或,所述底托片的长度比电池壳体内部长度小5-10mm,所述底托片的宽度比所述电池壳体内部宽度小4-10mm。

9、进一步地,所述切割部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切割部沿所述膜底面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每组所述切割部包括沿所述膜底面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切割部,所述底托片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底托片的上下表面,所述通孔与所述切割部错开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折叠部包括第一膜大面、第二膜大面、两个底部翻折面、两个第一侧部翻折面和两个第二侧部翻折面,所述第一膜大面和所述第二膜大面分别连接于所述膜底面的两个长边处,两个所述底部翻折面分别连接于所述膜底面的两个短边处,两个所述第一侧部翻折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膜大面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第二侧部翻折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膜大面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第一膜大面和所述第二膜大面分别包裹在所述电芯中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一个所述第一侧部翻折面、同侧的所述底部翻折面和同侧的所述第二侧部翻折面包裹所述电芯中的一个第二侧面,另一个所述第一侧部翻折面、同侧的所述底部翻折面和同侧的所述第二侧部翻折面包裹所述电芯中的另一个第二侧面,所述电芯中的两个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电芯中的两个所述第二侧面和两个所述第一侧面构成所述电芯的周向侧面。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膜大面和所述膜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一翻折线痕,所述第二膜大面和所述膜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翻折线痕,两个所述底部翻折面与所述膜底面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三翻折线痕,两个所述第一侧部翻折面与所述第一膜大面之间分别设置有第四翻折线痕,两个所述第二侧部翻折面与所述第二膜大面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五翻折线痕。

12、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一侧部翻折面与所述第一膜大面之间的所述第四翻折线痕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四翻折线痕平行且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侧部翻折面与所述第二膜大面之间的所述第五翻折线痕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五翻折线痕平行且间隔设置。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如前所述的绝缘结构。

14、由于所述电池的技术改进和有益效果与所述绝缘结构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电池进行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面绝缘膜和底托片(1),所述平面绝缘膜包括折叠部和膜底面(21),所述折叠部折叠以使所述平面绝缘膜形成顶部敞口设置的筒状绝缘袋,所述筒状绝缘袋包裹电芯的底面和周向侧面,所述筒状绝缘袋的周向侧壁的顶边与电池的盖板密封连接,所述膜底面(21)设置有至少一组线状的切割部(212),所述切割部(212)贯穿所述膜底面(21),所述底托片(1)设置于所述膜底面(21)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且所述底托片(1)遮盖线状的所述切割部(2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片(1)与所述膜底面(21)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片(1)上设置有多个连接点(13),且所述连接点(13)与所述切割部(212)错开设置,所述底托片(1)通过所述连接点(13)与所述膜底面(21)粘接或热熔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片(1)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1),所述膜底面(21)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11)对应的第二定位孔(2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底托片(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定位孔(11)的中心到所述底托片(1)对应端部的距离为5-25mm;和/或,所述底托片(1)的长度比电池壳体(3)内部长度小5-10mm,所述底托片(1)的宽度比于所述电池壳体(3)内部宽度小4-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部(212)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切割部(212)沿所述膜底面(21)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每组所述切割部(212)包括沿所述膜底面(21)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切割部(212),所述底托片(1)上设置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贯穿所述底托片(1)的上下表面,所述通孔(12)与所述切割部(212)错开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包括第一膜大面(22)、第二膜大面(23)、两个底部翻折面(24)、两个第一侧部翻折面(25)和两个第二侧部翻折面(26),所述第一膜大面(22)和所述第二膜大面(23)分别连接于所述膜底面(21)的两个长边处,两个所述底部翻折面(24)分别连接于所述膜底面(21)的两个短边处,两个所述第一侧部翻折面(25)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膜大面(22)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第二侧部翻折面(26)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膜大面(23)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第一膜大面(22)和所述第二膜大面(23)分别包裹在所述电芯中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一个所述第一侧部翻折面(25)、同侧的所述底部翻折面(24)和同侧的所述第二侧部翻折面(26)包裹所述电芯中的一个第二侧面,另一个所述第一侧部翻折面(25)、同侧的所述底部翻折面(24)和同侧的所述第二侧部翻折面(26)包裹所述电芯中的另一个第二侧面,所述电芯中的两个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电芯中的两个所述第二侧面和两个所述第一侧面构成所述电芯的周向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大面(22)和所述膜底面(21)之间设置有第一翻折线痕(271),所述第二膜大面(23)和所述膜底面(21)之间设置有第二翻折线痕(272),两个所述底部翻折面(24)与所述膜底面(21)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三翻折线痕(273),两个所述第一侧部翻折面(25)与所述第一膜大面(22)之间分别设置有第四翻折线痕(274),两个所述第二侧部翻折面(26)与所述第二膜大面(23)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五翻折线痕(27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侧部翻折面(25)与所述第一膜大面(22)之间的所述第四翻折线痕(274)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四翻折线痕(274)平行且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侧部翻折面(26)与所述第二膜大面(23)之间的所述第五翻折线痕(275)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五翻折线痕(275)平行且间隔设置。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绝缘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绝缘结构及电池,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绝缘结构包括平面绝缘膜和底托片,平面绝缘膜包括折叠部和膜底面,折叠部折叠以使平面绝缘膜形成顶部敞口设置的筒状绝缘袋,筒状绝缘袋包裹电芯的底面和周向侧面,筒状绝缘袋的周向侧壁的顶边与电池的盖板密封连接,膜底面设置有至少一组线状的切割部,底托片设置于膜底面远离电芯的一侧,且底托片遮盖切割部。电解液只能从底托片与膜底面之间的缝隙渗入,再由切割部渗入电芯内,而且,由于膜底面上设置的是线状的切割部,不同于以往的“孔”,若电芯发生掉粉,也难以从切割部处掉出,即使从切割部掉出,也有底托片进行防护,不会与电池壳体接触而发生短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翔,张彩霞,张金甫,王丰,梁善飞,王鹏,田志松,赵福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9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