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及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96205发布日期:2023-06-28 20:46阅读:30来源:国知局
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及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及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1、目前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都是在母头pin针内部安装一个冠簧或线簧,由冠簧或线簧提供夹持力夹紧插入母头内的公头的公针,并且冠簧或线簧还作为将母头和公头导通的传输介质。其中:

2、母头采用冠簧与公针接触时,冠簧与公针接触效果比较好,但冠簧与母针的接触点偏少,且接触状态不可控,取决于冠簧的加工圆度,使得冠簧加工精度要求高。

3、母头采用线簧与公针接触时,虽然接触效果好于冠簧,但是线簧的价格过于高昂,导致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成本居高不下,且组装难度大。

4、且冠簧或线簧在母端和公端进行电性导通时,其与公针和母针的接触点少,且接触位置集中,因此难以实现对公针和母针之间大电流的传输,导致现有母头的弹性夹口无法满足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的大电流的性能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及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该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可以满足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的性能需求,且便于加工制造,制造成本低,电流传输稳定性好。

2、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包括导电主体,所述导电主体上间隔的设有若干第一弹性接触臂和若干第二弹性接触臂,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的弹性接触点朝向导电主体一侧,第二弹性接触臂的弹性接触点朝向导电主体另一侧。

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主体为金属板状结构或金属环柱状结构。

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主体为铜片卷绕形成的环柱状结构,铜片沿卷绕方向的两端之间形成弹性缝隙,第一弹性接触臂上的弹性接触点朝向环柱状结构内侧凸出于环柱状结构内侧表面,第二弹性接触臂上的弹性接触点朝向环柱状结构外侧凸出于环柱状结构外侧表面。

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分别为反向倾斜延伸的悬臂结构,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上的弹性接触点分别位于悬臂结构自由端。

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主体上间隔设有若干镂空结构,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分别容纳于所述镂空结构内,且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分别与导电主体为一体冲裁折弯结构,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的端部分别形成与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延伸方向相反的倾斜折弯结构,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端部折弯凸棱形成弹性接触点。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主体上均匀间隔的设有若干镂空结构,每个镂空结构内对称的设有一个第一弹性接触臂和一个第二弹性接触臂。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主体至少一端边缘形成有朝向导电主体另一侧方向倾斜的倒角状折弯边。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主体至少一端边缘的倒角状折弯边上间隔的设有若干开口槽,相邻开口槽之间的折弯边形成锯齿状排列状态。

10、一种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包括导电母端、导电公端和大电流传输介质,所述大电流传输介质固定插设于呈中空结构的导电母端内,导电公端能够插设于导电母端内,且大电流传输介质一侧的若干第一弹性接触臂的弹性接触点分别与导电公端不同部位弹性接触导通,大电流传输介质另一侧的若干第二弹性接触臂的弹性接触点分别与导电母端内侧壁不同部位弹性接触导通。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母端包括母端本体和母端压盖,所述母端本体内形成一端直径大于另一端直径的t形孔,母端压盖能够固定套设于母端本体一端外侧,母端压盖一端形成有一圈径向内凸的环形止挡壁,所述环形止挡壁覆盖于母端本体一端外侧,呈环柱状结构的大电流传输介质插设于母端本体的t形孔内,且大电流传输介质轴向一端止挡于母端压盖的环形止挡壁上,大电流传输介质轴向另一端止挡于母端本体的t形孔两端之间的台阶面上,导电公端能够插拔的插设于呈环柱状结构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内侧,导电公端沿插接方向的前端形成有径向收缩的导向结构。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导电主体两侧分别设置若干间隔排列的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第一弹性接触臂用于与公针弹性接触导通,第二弹性接触臂用于与母针弹性接触导通,由于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分别均布在导电主体两侧,其与公针和母针都形成多点位分散接触,能够实现更大电流的传输,满足了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对大电流传输的性能要求,且本发明的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其与导电母端组装方便,采用该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的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能够实现大电流的稳定传输,且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技术特征:

1.一种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主体(10),所述导电主体上间隔的设有若干第一弹性接触臂(11)和若干第二弹性接触臂(12),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的弹性接触点朝向导电主体一侧,第二弹性接触臂的弹性接触点朝向导电主体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主体为金属板状结构或金属环柱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主体为铜片卷绕形成的环柱状结构,铜片沿卷绕方向的两端之间形成弹性缝隙,第一弹性接触臂上的弹性接触点朝向环柱状结构内侧凸出于环柱状结构内侧表面,第二弹性接触臂上的弹性接触点朝向环柱状结构外侧凸出于环柱状结构外侧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分别为反向倾斜延伸的悬臂结构,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上的弹性接触点分别位于悬臂结构自由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主体上间隔设有若干镂空结构,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分别容纳于所述镂空结构内,且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分别与导电主体为一体冲裁折弯结构,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的端部分别形成与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延伸方向相反的倾斜折弯结构,第一弹性接触臂和第二弹性接触臂端部折弯凸棱形成弹性接触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主体上均匀间隔的设有若干镂空结构,每个镂空结构内对称的设有一个第一弹性接触臂和一个第二弹性接触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主体至少一端边缘形成有朝向导电主体另一侧方向倾斜的倒角状折弯边(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主体至少一端边缘的倒角状折弯边上间隔的设有若干开口槽,相邻开口槽之间的折弯边形成锯齿状排列状态。

9.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的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母端(2)、导电公端(3)和大电流传输介质(1),所述大电流传输介质固定插设于呈中空结构的导电母端内,导电公端能够插设于导电母端内,且大电流传输介质一侧的若干第一弹性接触臂的弹性接触点分别与导电公端不同部位弹性接触导通,大电流传输介质另一侧的若干第二弹性接触臂的弹性接触点分别与导电母端内侧壁不同部位弹性接触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母端包括母端本体(21)和母端压盖(22),所述母端本体内形成一端直径大于另一端直径的t形孔,母端压盖能够固定套设于母端本体一端外侧,母端压盖一端形成有一圈径向内凸的环形止挡壁,所述环形止挡壁覆盖于母端本体一端外侧,呈环柱状结构的大电流传输介质插设于母端本体的t形孔内,且大电流传输介质轴向一端止挡于母端压盖的环形止挡壁上,大电流传输介质轴向另一端止挡于母端本体的t形孔两端之间的台阶面上,导电公端能够插拔的插设于呈环柱状结构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内侧,导电公端沿插接方向的前端形成有径向收缩的导向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结构改进的大电流传输介质及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大电流传输介质包括导电主体,导电主体上间隔的设有若干第一、二弹性接触臂,第一、二弹性接触臂的弹性接触点分别朝向导电主体两侧,大电流电连接器包括导电母端、导电公端和大电流传输介质,大电流传输介质固定插设于呈中空结构的导电母端内,导电公端能够插设于导电母端内,且大电流传输介质一侧的若干第一弹性接触臂的弹性接触点分别与导电公端不同部位弹性接触导通,大电流传输介质另一侧的若干第二弹性接触臂的弹性接触点分别与导电母端内侧壁不同部位弹性接触导通,本发明满足了可插拔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对大电流传输的性能要求,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技术研发人员:姚学厚,张伟,李阳,刘仰勋,苏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町洋机电(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