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多孔膜及其制造方法、电池用隔膜、电极单元、电极框架、电池与流程

文档序号:35198782发布日期:2023-08-22 00:53阅读:40来源:国知局
高分子多孔膜及其制造方法、电池用隔膜、电极单元、电极框架、电池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高分子多孔膜、电池用隔膜、电极单元、电极框架、电池、以及高分子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1、日本特开2020-123453号公报公开了采用相分离法形成隔膜层。


技术实现思路

1、已提出通过在多成分溶液的干燥过程中诱发的相分离(以下也记为“干燥诱发相分离”)而形成高分子多孔膜。高分子多孔膜例如可以作为电池用隔膜利用。以下,将高分子多孔膜简称为“多孔膜”。

2、多成分溶液包含高分子材料、良溶剂和不良溶剂。干燥时,溶剂从溶液的表面气化。由此,在溶液的表层与溶液的主体之间会产生组成差。其结果,多孔膜会形成为包含第1层和第2层。第1层是多孔膜的基层。第1层具有三维网眼结构。第2层形成于多孔膜的最表面。第2层为非多孔质。第2层即使在5万倍的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中也无法观察到细孔的存在。

3、在电池内,第2层(非多孔质层)会阻碍离子的透过。即、在多孔膜包含第2层的情况下,多孔膜有可能无法作为隔膜发挥作用。

4、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高分子多孔膜。

5、以下,对本公开的技术构成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但本说明书的作用机制包含推定。作用机制不限定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6、1.一种高分子多孔膜,包含第1层和第2层。第1层为多孔质。第1层具有三维网眼结构。第2层在放大倍率为5万倍的图像中为非多孔质。第2层的比例大于0%且小于10%。

7、第2层的比例由下述式(i)求出。

8、第2层的比例(%)=(t2/t0)×100(i)

9、“t0”表示高分子多孔膜的厚度。

10、“t2”表示第2层的厚度。

11、根据本公开的新见解,当第2层(非多孔质层)相对于膜整体所占的比例小于10%时,第2层显示出离子透过性。即、以小于10%的比例含有第2层的多孔膜能够作为隔膜发挥作用。另外,还发现由于存在第2层,能够获得益处。即、通过第2层的存在,可期待电池的耐短路性提高。认为这是由于第2层阻碍了枝晶的生长。

12、2.第2层的比例例如可以为2~8%。

13、3.第2层的厚度例如可以为0.5~1.5μm。

14、4.第1层的平均细孔直径例如可以为500~2000nm。

15、5.三维网眼结构例如可以包含连续气孔结构。

16、例如,通过泡状的气孔部分重合,可以形成三维网眼结构。

17、6.高分子多孔膜例如可以包含选自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偏二氟乙烯(pvdf)和聚乙烯醇(pva)中的至少一种。

18、多孔膜的原料既可以是非水溶性高分子,也可以是水溶性高分子。

19、7.高分子多孔膜的透气度例如可以为32~600s/100ml。

20、8.高分子多孔膜的孔隙率例如可以为50~72%。

21、9.高分子多孔膜的厚度例如可以为16~25μm。

22、10.一种电池用隔膜,包含高分子多孔膜。

23、多孔膜例如可以作为电池用隔膜使用。以下将“电池用隔膜”简称为“隔膜”。

24、11.一种电极单元,包含高分子多孔膜和电极。高分子多孔膜附着在电极的表面。

25、多孔膜例如可以用于电极单元。电极单元是隔膜与电极成为一体的部件。

26、12.一种电极框架,包含高分子多孔膜。

27、13.一种电池,包含第1电极、隔膜、第2电极和电解液。第2电极具有与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隔膜将第2电极与第1电极分离。隔膜包含高分子多孔膜。

28、上述“13.”的电池可以包含上述“10.”的隔膜和“11.”的电极单元中的至少一者。

29、14.一种电池,包含第1电极、第2电极和电解液。第2电极具有与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第2电极包含电极框架。第2电极构成为:通过第1层内的空隙中的金属的析出反应而充电,并且通过金属的溶解反应而放电。

30、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多孔膜的新用途。电极框架在溶解析出型的电池中为活性物质(金属)提供反应场。金属可以在电极框架(第1层)内的空隙中溶解并析出。溶解析出型的电池被期待具有高容量。以往,溶解析出型的电池的课题是枝晶。即、由于金属的枝晶生长,有可能发生内部短路。例如,通过在第1层的孔隙(泡状的气孔)内析出金属,可期待金属不成为枝晶而成为块状。并且,也可以期待与金属的溶解、析出相伴的电极的体积变化得到缓和。另外,通过存在第2层,可期待金属被封闭在第1层内。

31、15.一种高分子多孔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a)~(c)。

32、(a)通过将高分子材料、良溶剂和不良溶剂混合,准备高分子溶液。

33、(b)形成高分子溶液的液膜。

34、(c)通过将液膜干燥,制造高分子多孔膜。

35、不良溶剂的沸点高于良溶剂。

36、高分子多孔膜包含第1层和第2层。第1层为多孔质。第1层具有三维网眼结构。第2层在放大倍率为5万倍的图像中为非多孔质。第2层的厚度的比例大于0%且小于10%。第2层的厚度的比例由上述式(i)求出。

37、多孔膜可以通过干燥诱发相分离而形成。例如,可以通过“高分子材料、良溶剂和不良溶剂的种类”、“材料的组合”、“材料的配合比”、以及“干燥条件”等的组合来调整第2层的比例。

38、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以下简称为“本实施方式”)和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下简称为“本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实施方式和本实施例不限定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39、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通过与附图相关联而理解的关于本公开的以下详细说明而明确。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分子多孔膜,包含第1层和第2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分子多孔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分子多孔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多孔膜,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多孔膜,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多孔膜,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多孔膜,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多孔膜,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多孔膜,

10.一种电池用隔膜,包含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多孔膜。

11.一种电极单元,包含电极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多孔膜,

12.一种电极框架,包含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多孔膜。

13.一种电池,包含第1电极、隔膜、第2电极和电解液,

14.一种电池,包含第1电极、第2电极和电解液,

15.一种高分子多孔膜的制造方法,包括:


技术总结
一种高分子多孔膜,包含第1层和第2层。第1层为多孔质。第1层具有三维网眼结构。第2层在放大倍率为5万倍的图像中为非多孔质。第2层的比例大于0%且小于10%。第2层的比例由式子“第2层的比例(%)=(t<subgt;2</subgt;/t<subgt;0</subgt;)×100”求出。t<subgt;0</subgt;表示高分子多孔膜的厚度。t<subgt;2</subgt;表示第2层的厚度。

技术研发人员:政冈壮太,松延广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