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冷却装置与双电源储能装置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59804发布日期:2023-08-06 21:17阅读:37来源:国知局
储能冷却装置与双电源储能装置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储能装置冷却,尤其涉及一种储能冷却装置与双电源储能装置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1、现有的电池柜中,通常采用风冷或液冷的方式对储能电池进行冷却,然而这种方式使电池部分面无法接触到冷源,进而导致电池柜中电池单体内部及单体间温差较大。故现有技术中,常采用电池完全浸没在冷却液中的方式对电池进行冷却,并另配置空调和散热器,对浸没电池的冷却液进行散热。

2、如cn113675497a《一种浸没式液冷储能电池箱》,公开了“互不联通的内腔体一和内腔体二,所述的换热盘管、加热棒和风扇均设置在内腔体二内,所述的电池模组、导流器和隔流支架均设置在内腔体一内,在内腔体一内填充浸没液,所述电池模组和导流器浸泡在浸没液中,风扇对换热盘管中的浸没液进行冷却。”也有一些现有技术中,采用空调吹带有浸没液的壳体的方式,对位于浸没液中的电池进行冷却。

3、然而,现有技术中采用电池浸没式对电池进行冷却的方式,主要通过风扇对浸没液进行冷却,风扇占用了较大的体积,且风扇工作时噪音较大;若采用空调对浸没液进行冷却的方式,不但噪音大,而且能耗较高。并且现有的电池柜中,通常在电池柜内设有消防设施,如自动喷淋系统,实现消防功能;若电池柜内的消防系统出现故障,则电池一旦热失控,将无法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冷却装置与双电源储能装置冷却系统,在降低电池内部及单体间温差的同时,减少噪声及散热能耗,并提升电池柜的可靠性。

2、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储能冷却装置,包括电池柜模块和冷却液交换模块;所述电池柜模块包括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部的内壳体,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均为具有容纳空间的封闭壳体,所述内壳体内设有电池组件,所述内壳体内填充有第一冷却液,所述电池组件浸没在所述第一冷却液中;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间填充有第二冷却液,所述第二冷却液用于通过所述内壳体与所述第一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所述外壳体上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冷却液交换模块连接,所述冷却液交换模块通过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对所述第二冷却液进行交换。

4、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外壁设有热电半导体。

5、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内壁和/或外壁上设有第一散热翅片。

6、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翅片设于所述内壳体外壁,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与所述外壳体内壁间隙配合。

7、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内壁固定有若干层板,各所述层板沿所述内壳体长度方向依次平行排布,所述电池组件包括若干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固定在各所述层板上。

8、再进一步的,所述层板的部分侧边与所述内壳体内壁固定连接。

9、再进一步的,所述层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孔。

10、再进一步的,所述层板下表面设有第二散热翅片。

11、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双电源储能装置冷却系统,包括上述所述内壳体外壁设有热电半导体的储能冷却装置、电源切换单元,所述热电半导体与所述电源切换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源切换单元与所述电池组件电连接,所述电源切换单元并与供电电网电连接;还设有用于监控所述电池组件电量的监控单元,以及控制所述电源切换单元工作的控制单元,所述电源切换单元、所述监控单元均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电源切换单元控制所述供电电网或所述电池组件给所述热电半导电供电,且当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热电半导体供电时,所述监控单元监测到所述电池组件低于设定电量时,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电源切换单元切断对所述热电半导体供电。

12、进一步的,所述热电半导体电与所述电源切换单元间电连接有正反接系统,所述正反接系统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内壳体内填充有第一冷却液,并将电池组件浸没在第一冷却液中,使得电池组件的电池包内部及电池包单体间温差降低;通过在外壳体与内壳体间填充第二冷却液,且利用冷却液交换模块通过进液口与出液口对第二冷却液进行交换,减少了传统浸没式电池冷却系统中,因风扇冷却带来的噪声,并且因取消了风扇或空调的设计,采用冷却液交换模块进行换热的方式,极大的降低散热系统的电耗。同时,因第二冷却液包裹第一冷却液,且采用物理连接的方式与冷却液交换模块连接,免去了在电池柜内单独设置消防设施的设计,避免消防设施失效的情况发生,提升电池柜的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储能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柜模块(1)和冷却液交换模块;所述电池柜模块(1)包括外壳体(1a)、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a)内部的内壳体(1b),所述外壳体(1a)与所述内壳体(1b)均为具有容纳空间的封闭壳体,所述内壳体(1b)内设有电池组件,所述内壳体(1b)内填充有第一冷却液,所述电池组件浸没在所述第一冷却液中;所述外壳体(1a)与所述内壳体(1b)间填充有第二冷却液,所述第二冷却液用于通过所述内壳体(1b)与所述第一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所述外壳体(1a)上设有进液口(1c)与出液口(1d),所述进液口(1c)与所述出液口(1d)均与所述冷却液交换模块连接,所述冷却液交换模块通过所述进液口(1c)与所述出液口(1d)对所述第二冷却液进行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b)外壁设有热电半导体(1e)。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b)内壁和/或外壁上设有第一散热翅片(1h)。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1h)设于所述内壳体(1b)外壁,所述第一散热翅片(1h)与所述外壳体(1a)内壁间隙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b)内壁固定有若干层板(1f),各所述层板(1f)沿所述内壳体(1b)长度方向依次平行排布,所述电池组件包括若干电池包(1g),所述电池包(1g)固定在各所述层板(1f)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板(1f)的部分侧边与所述内壳体(1b)内壁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板(1f)上设有若干贯穿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板(1f)下表面设有第二散热翅片(1i)。

9.一种双电源储能装置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冷却装置、电源切换单元,所述热电半导体(1e)与所述电源切换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源切换单元与所述电池组件电连接,所述电源切换单元并与供电电网电连接;还设有用于监控所述电池组件电量的监控单元,以及控制所述电源切换单元工作的控制单元,所述电源切换单元、所述监控单元均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电源切换单元控制所述供电电网或所述电池组件给所述热电半导电(1e)供电,且当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热电半导体(1e)供电时,所述监控单元监测到所述电池组件低于设定电量时,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电源切换单元切断对所述热电半导体(1e)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电源储能装置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半导体电与所述电源切换单元间电连接有正反接系统,所述正反接系统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能冷却装置与双电源储能装置冷却系统,所述储能冷却装置包括电池柜模块和冷却液交换模块;所述电池柜模块包括外壳体、内壳体,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均为具有容纳空间的封闭壳体,所述内壳体内设有电池组件,所述内壳体内填充有第一冷却液,所述电池组件浸没在所述第一冷却液中;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间填充有第二冷却液,所述第二冷却液用于通过所述内壳体与所述第一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所述双电源储能装置冷却系统包括设有热电半导体的储能冷却装置以及电源切换单元。本发明的储能冷却装置及双电源储能装置冷却系统,在降低电池内部及单体间温差的同时,减少噪声及散热能耗,并可提升电池柜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兴,冯俊达,汪承晔,施敏捷,房雨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沃太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