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及光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22857发布日期:2023-09-13 10:49阅读:41来源:国知局
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及光伏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伏领域,具体涉及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及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1、太阳能电池片是一种可以将能量转换的光电元件,其基本构造是运用p型与n型半导体接合而成。太阳能电池片又称光伏电池片,其是通过吸收太阳光,将太阳辐射能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或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光伏电站在发展初期主要在空旷、光照强烈的大型电站集中建设,通过规模化以减少发电成本。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过工业厂房、商业写字楼、加油站、居民住宅等各类建筑实现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形式迅速提升,目前光伏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光伏组件与建筑结合(bapv),即将光伏电站安装在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屋顶、墙外等,利用额外未利用的建筑空间进行发电,对建筑原有结构不产生影响。光伏组件建筑一体化(bipv),也是光伏组件和建筑的结合,区别在于将光伏组件和建筑集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光伏组件兼具发电、装饰和建材功能。

2、传统太阳能板的电池片与电池片之间为满足设计要求通常要保留2-4mm的间距(根据电池板大小决定),这会导致部分太阳光因照射至电池片之间的间隙而无法照射至电池片本身,如此会使得电池片的受光量减小,能源利用率低,影响电池片的工作效率。

3、公开于本申请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申请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了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及光伏系统,以解决现有的光伏模块及光伏系统电池片的受光量少,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2、本发明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框架,框架内设置有从下至上层叠排列的背板、封装膜、电池板、玻璃板以及调光元件;

3、电池板包括多组沿框架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的电池片,多组电池片通过封装膜粘接于背板,背板上设置有多组沿框架长度方向延伸的反射片,反射片穿过封装膜、相邻电池片之间的间隙、电池片与框架之间的间隙进而对玻璃板进行支撑,反射片的高度设置为使得玻璃板和电池板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4、调光元件与电池片一一对应且嵌装于玻璃板,以接受太阳光照射,调光元件的上表面为外凸的弧形面,弧形面沿框架的宽度方向弯曲,调光元件具有弹性以使弧形面的曲率能够改变,进而能够改变的光的折射路径,最终使得随着光线角度的改变,太阳光照射至调光元件并经调光元件折射后,能够直接照射至电池片或者通过反射片反射后照至电池片。

5、可选地,调光元件的内部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弧形面弯曲方向对称设置,通过向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部充放填充介质以改变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容积,进而改变弧形面的曲率。

6、可选地,填充介质的折射率与调光元件的折射率的差值小于等于预设值。

7、可选地,调光元件的顶部在弧形面的弯曲方向从中间至两边壁厚逐渐减小。

8、可选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充放介质为冷却液。

9、可选地,第一腔室连通有第一换热循环系统以使其内部的冷却液循环流动,第二腔室连通有第二换热循环系统以使其内部的冷却液循环流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冷却液出口处均设置有压力阀。

10、可选地,调光元件采用eva材质制成。

11、可选地,光线由倾斜照射至调光元件变为垂直照射至调光元件的过程中,其中一侧的反射片工作,且弧形面对应工作的反射片的半部曲率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另外半部的曲率逐渐减小。

12、可选地,光线由垂直照射至调光元件变为倾斜照射至调光元件的过程中,其中一侧的反射片工作,且弧形面对应工作的反射片的半部曲率先增大再减小再增大,另外半部的曲率逐渐增大。

13、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建筑一体化的光伏系统,包括多个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设置了调光元件和反射片,调光元件的上表面为外凸的弧形面且曲率可调,光线照射角度改变的过程中,通过调节弧形面的曲率改变光线的折射路径,使太阳光照射至调光元件并经调光元件折射后,直接或者通过反射片反射后照至电池片,也就是原本照射至相邻电池片之间的缝隙以及电池片与框架之间的缝隙上的光线照射至电池片,进而使得更多的阳光照射至电池片,提高电池片对阳光的采集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以及电池片的工作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框架内设置有从下至上层叠排列的背板、封装膜、电池板、玻璃板以及调光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调光元件的内部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弧形面弯曲方向对称设置,通过向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部充放填充介质以改变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容积,进而改变弧形面的曲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填充介质的折射率与调光元件的折射率的差值小于等于预设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调光元件的顶部在弧形面的弯曲方向从中间至两边壁厚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充放介质为冷却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一腔室连通有第一换热循环系统以使其内部的冷却液循环流动,第二腔室连通有第二换热循环系统以使其内部的冷却液循环流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冷却液出口处均设置有压力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调光元件采用eva材质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光线由倾斜照射至调光元件变为垂直照射至调光元件的过程中,其中一侧的反射片工作,且弧形面对应工作的反射片的半部曲率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另外半部的曲率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光线由垂直照射至调光元件变为倾斜照射至调光元件的过程中,其中一侧的反射片工作,且弧形面对应工作的反射片的半部曲率先增大再减小再增大,另外半部的曲率逐渐增大。

10.一种建筑一体化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光伏领域,具体涉及建筑一体化的光伏模块及光伏系统。光伏模块包括框架,框架内设置有从下至上层叠排列的背板、封装膜、电池板、玻璃板以及调光元件;电池板包括多组沿框架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电池片,背板上设置有反射片,反射片穿过封装膜、相邻电池片之间的间隙对玻璃板进行支撑,调光元件与电池片一一对应且嵌装于玻璃板。本发明中太阳光照射至调光元件并经调光元件折射后,直接或者通过反射片反射后照至电池片,调光元件的上表面为外凸的弧形面,通过调节弧形面的曲率使光线的折射路径改变,进而使光线均匀分布在电池片上,提高电池片对阳光的采集率,进而提高电池片的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滨,周伟平,赵明建,孙连宇,张毅,马肖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长和信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