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中段金属接触通孔尺寸过大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377779发布日期:2023-12-14 11:29阅读:21来源:国知局
改善中段金属接触通孔尺寸过大的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具体涉及一种改善中段金属接触通孔尺寸过大的方法。


背景技术:

1、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技术的引入是次22纳米技术世代半导体产业的一大进展,通过finfet技术,晶体管的栅极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源/漏之间的电流。但是,随着尺寸的缩小,晶体管的制作变得愈发困难。finfet技术的流程主要包括fin(鳍状硅衬底)、poly(多晶硅栅)、epi(源/漏外延生长)、mg(金属栅)、contact(中段金属接触)和beol(后段连线)。

2、中段金属接触由m0a和m0p组成,其中,m0a是接到源/漏极的一条条凹槽,作用是把源/漏极连出去,与后段连线相连;m0p是接到栅极的通孔,作用是把栅极连出去,与后段连线相连。金属接触通孔尺寸指m0p cd(critical dimension),m0p cd不管是局域的变化还是全局的cdu(cd uniformity,尺寸均匀度)都是很重要的,m0p cdu过差会导致m0p的开口过小或者m0p与m0a之间的间距过小。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中段金属接触通孔尺寸过大的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m0p cdu过差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改善中段金属接触通孔尺寸过大的方法,包括:

3、步骤s1,提供一衬底,衬底上形成有浅沟槽隔离、栅极结构和层间介质层,在层间介质层上依次形成覆盖层和牺牲材料层;

4、步骤s2,形成连接器件源/漏极的接触凹槽;

5、步骤s3,在接触凹槽的侧壁形成保护层;

6、步骤s4,形成具有接触通孔图案的光刻胶层;

7、步骤s5,形成连接栅极结构的接触通孔;

8、步骤s6,对接触凹槽和接触通孔实施预清洗处理;

9、步骤s7,在接触凹槽和接触通孔中形成金属层。

10、优选的,步骤s7包括:通过沉积工艺在接触凹槽和接触通孔的侧壁和底部形成ti/tin粘合层;在接触凹槽和接触通孔中填充金属层;通过研磨工艺去除牺牲材料层和牺牲材料层中的金属层,直至露出覆盖层。

11、优选的,覆盖层的厚度为205埃-215埃。

12、优选的,覆盖层的材料为氮化硅,牺牲材料层的材料为氧化物。

13、优选的,保护层的材料为氮化硅。

14、优选的,步骤s4包括:在牺牲材料层上依次形成旋涂碳层、抗反射涂层和光刻胶层;通过光刻工艺在光刻胶层中形成接触通孔图案。

15、优选的,步骤s5包括:以具有接触通孔图案的光刻胶层为掩模,刻蚀抗反射涂层、旋涂碳层、牺牲材料层、覆盖层和部分层间介质层,露出栅极结构的顶部;去除光刻胶层、抗反射涂层和旋涂碳层。

16、优选的,覆盖层作为该刻蚀的刻蚀停止层,确保刻蚀的最后阶段一步露出所有栅极结构的顶部,防止刻蚀对栅极结构中的功函数金属层的损伤。

17、优选的,采用siconi工艺实施预清洗处理。

18、优选的,栅极结构包括自下而上层叠的高k介电层、功函数金属层和金属栅,栅极结构的侧壁形成有侧墙结构。

19、如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改善中段金属接触通孔尺寸过大的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有效防止预清洗处理对接触通孔侧壁的损耗所导致的cd扩大现象,还可以最大程度防止刻蚀对栅极结构中的功函数金属层的损伤,并大幅改善形成中段金属接触后实施的研磨的负荷。



技术特征:

1.一种改善中段金属接触通孔尺寸过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包括:通过沉积工艺在所述接触凹槽和所述接触通孔的侧壁和底部形成ti/tin粘合层;在所述接触凹槽和所述接触通孔中填充金属层;通过研磨工艺去除所述牺牲材料层和所述牺牲材料层中的金属层,直至露出所述覆盖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的厚度为205埃-215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的材料为氮化硅,所述牺牲材料层的材料为氧化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材料为氮化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包括:在所述牺牲材料层上依次形成旋涂碳层、抗反射涂层和光刻胶层;通过光刻工艺在光刻胶层中形成接触通孔图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包括:以具有所述接触通孔图案的光刻胶层为掩模,刻蚀所述抗反射涂层、所述旋涂碳层、所述牺牲材料层、所述覆盖层和部分所述层间介质层,露出所述栅极结构的顶部;去除所述光刻胶层、所述抗反射涂层和所述旋涂碳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作为所述刻蚀的刻蚀停止层,确保所述刻蚀的最后阶段一步露出所有所述栅极结构的顶部,防止所述刻蚀对所述栅极结构中的功函数金属层的损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siconi工艺实施所述预清洗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结构包括自下而上层叠的高k介电层、功函数金属层和金属栅,所述栅极结构的侧壁形成有侧墙结构。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改善中段金属接触通孔尺寸过大的方法,包括:步骤S1,提供一衬底,衬底上形成有浅沟槽隔离、栅极结构和层间介质层,在层间介质层上依次形成覆盖层和牺牲材料层;步骤S2,形成连接器件源/漏极的接触凹槽;步骤S3,在接触凹槽的侧壁形成保护层;步骤S4,形成具有接触通孔图案的光刻胶层;步骤S5,形成连接栅极结构的接触通孔;步骤S6,对接触凹槽和接触通孔实施预清洗处理;步骤S7,在接触凹槽和接触通孔中形成金属层。通过本申请,可以有效防止预清洗处理对接触通孔侧壁的损耗所导致的CD扩大现象,还可以最大程度防止刻蚀对栅极结构中的功函数金属层的损伤,并大幅改善形成中段金属接触后实施的研磨的负荷。

技术研发人员:潘瑞,伏广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