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82174发布日期:2023-11-10 02:04阅读:34来源:国知局
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储能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1、机柜式储能系统一般设有散热系统,目前常见的散热系统为液冷散热或风冷散热,其中液冷系统需要在电池箱中设置液冷管路,导致电池箱结构复杂,重量较大,不便于搬运和维护。而采用风冷系统时,通常是在电池箱之间设置散热风道,通过排风扇驱使外界气流进入散热风道与电池箱外壳进行热交换后排出,从而可以实现对电池箱进行散热。但是这种方案仅靠电池箱之间形成风道,散热效率较低,整体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旨在提升电池模块散热效果。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包括:

3、柜体,设有电池舱、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连通所述电池舱;

4、多个电池模块,至少部分所述电池模块沿上下方向间隔安装于所述电池舱,以在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块之间形成通风间隙,每个所述电池模块均形成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和通风间隙均连通在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以及

5、温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柜体,所述温度调节装置设有送风组件,所述送风组件被配置为驱使气流流经所述第一风道、所述散热风道、所述通风间隙和所述第二风道。

6、可选地,所述电池舱内设有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多个安装位,每个所述安装位安装一个所述电池模块,任意一个所述电池模块均与其上方相邻所述电池模块之间间隔形成通风间隙。

7、可选地,每个所述电池模块均包括支撑底板和安装于所述支撑底板上的多个电池组,多个所述电池组沿所述支撑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组之间形成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任意一个所述电池模块均与其上方相邻所述电池模块的底板之间间隔形成所述通风间隙,所述通风间隙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

8、可选地,所述温度调节装置设有换热风道和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换热装置,所述换热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换热风道的回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以使所述换热风道、所述第一风道、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形成供所述柜体内空气循环流动的循环风道。

9、可选地,所述换热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柜体的上部位置,所述电池舱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风道包括顶部风道和连通所述顶部通道的竖向风道,所述顶部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竖向风道位于所述电池舱的第一侧,并与所述电池舱连通,所述电池舱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10、可选地,所述柜体具有前侧开口和安装于所述前侧开口的柜门,所述电池舱的第二侧位于所述前侧开口内侧,所述柜门和所述电池舱的第二侧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柜门,并位于所述柜门外侧。

11、可选地,所述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还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覆盖于所述电池舱的第二侧,所述第二风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所述柜门和所述防护板之间,所述防护板设有若干通风过孔,所述通风过孔连通所述电池舱和所述第二风道。

12、可选地,所述防护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防护板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以共同覆盖所述第二侧,每个所述防护板均独立地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柜体。

13、可选地,所述柜体还设有电气舱,所述电气舱位于所述电池舱的一侧,所述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还包括多个电池管理模块,多个所述电池管理模块与多个所述电池模块一一对应,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安装于所述电气舱与所述电池舱之间的隔板,并位于所述柜门和所述防护板之间。

14、可选地,所述柜体内侧设有隔热层,所述电池舱、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位于所述隔热层内侧的空间中。

15、可选地,所述柜体的上部设有排氢口,所述排氢口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还包括排氢组件,所述排氢组件设于所述排氢口处。

16、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柜体设置电池舱、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使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均连通电池舱,并使至少部分电池模块沿上下方向间隔安装于电池舱,以在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池模块之间形成通风间隙。而每个电池模块均形成有散热风道,散热风道和通风间隙均连通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这样可以通过送风组件驱使气流流经第一风道、散热风道、通风间隙和第二风道。即在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使用过程中,电池模块的热量能够传导至散热风道和通风间隙处,而当气流流经散热风道和通风间隙时,能通过流动的气流与电池模块进行换热,从而将电池模块的热量带走,实现对电池模块进行散热。如此既通过电池模块自身形成散热通道,还通过相邻两个电池模块之间间隔形成通风间隙,增大了电池模块的散热面积,能提升电池模块的散热效果。而且相较于在电池模块中设置液冷组件的方式,可以简化电池模块的结构,减轻电池模块的重量。



技术特征:

1.一种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舱内设有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多个安装位,每个所述安装位安装一个所述电池模块,任意一个所述电池模块均与其上方相邻所述电池模块之间间隔形成通风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池模块均包括支撑底板和安装于所述支撑底板上的多个电池组,多个所述电池组沿所述支撑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组之间形成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任意一个所述电池模块均与其上方相邻所述电池模块的底板之间间隔形成所述通风间隙,所述通风间隙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设有换热风道和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换热装置,所述换热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换热风道的回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以使所述换热风道、所述第一风道、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形成供所述柜体内空气循环流动的循环风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柜体的上部位置,所述电池舱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风道包括顶部风道和连通所述顶部通道的竖向风道,所述顶部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竖向风道位于所述电池舱的第一侧,并与所述电池舱连通,所述电池舱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具有前侧开口和安装于所述前侧开口的柜门,所述电池舱的第二侧位于所述前侧开口内侧,所述柜门和所述电池舱的第二侧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柜门,并位于所述柜门外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还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覆盖于所述电池舱的第二侧,所述第二风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所述柜门和所述防护板之间,所述防护板设有若干通风过孔,所述通风过孔连通所述电池舱和所述第二风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防护板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以共同覆盖所述第二侧,每个所述防护板均独立地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柜体;和/或,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内侧设有隔热层,所述电池舱、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位于所述隔热层内侧的空间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的上部设有排氢口,所述排氢口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还包括排氢组件,所述排氢组件设于所述排氢口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机柜式风冷储能系统,包括机柜、温度调节装置和多个电池模块,柜体设有电池舱、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连通所述电池舱;至少部分所述电池模块沿上下方向间隔安装于所述电池舱,以在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块之间形成通风间隙,每个所述电池模块均形成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和通风间隙均连通在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温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柜体,所述温度调节装置设有送风组件,所述送风组件被配置为驱使气流流经所述第一风道、所述散热风道、所述通风间隙和所述第二风道。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提升电池模块散热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军,曾德顺,陈炜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安诚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