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控制器、动力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91671发布日期:2024-03-13 20:40阅读: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控制器、动力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机控制器,尤其涉及一种电机控制器、动力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目前,纯电和混动为代表的电动车辆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且电动车辆内部空间以及舒适性也在断的增加,电动车辆中电机控制器用于将动力电池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为驱动电机供电,从而利用驱动电机驱动电动车辆的车轮。

2、然而,电机控制器中包括液冷散热器、电容模组和电路板等多个零部件,液冷散热器能够为电容模组中的电容芯包散热,但是,电容芯包产生的热量需要经过多个壳体传递至液冷散热器,导致电容芯包的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该电机控制器中冷却液流道经过一个第一子壳体与电容芯包进行换热,能够提高电容芯包的换热效率。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包括三相桥臂、电容模组和散热板组。电容模组包括电容壳体和电容芯包,电容壳体包括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沿第一方向的间隙形成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容纳电容芯包。三相桥臂包括多个功率模组,散热板组用于为多个功率模组散热,散热板组用于固定连接第一子壳体沿第一方向背离电容芯包的一侧,散热板组与第一子壳体沿第一方向的间隙用于形成冷却液流道。第一子壳体包括两个流道开口,两个流道开口用于连通冷却液流道。本实施例中,冷媒经过冷却液流道直接进入冷却液流道,冷却液通道能够为位于容纳腔中的电容芯包散热,且冷却液通道与容纳腔之间有一个第一子壳体,也能够提高冷却液通道对电容芯包的散热性能,提高电容芯包的散热效率。

3、一种实施例中,散热板组背离第一子壳体的一侧用于固定多个功率模组,多个功率模组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多个功率模组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能够减小电机控制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

4、其中,容纳腔包括一个开口,开口朝向沿第三方向,以便于电容芯包通过开口嵌入于容纳腔,降低电容模组的装配难度。

5、一种实施例中,散热板组包括腔体和至少一组通孔,每组通孔包括一个进液通孔和一个出液通孔,每个进液通孔用于连通冷却液流道与腔体,每个出液通孔用于连通冷却液流道。腔体和冷却液通道通过进液通孔和出液通孔连通,有利于冷媒在散热板组中的循环,也能够提高对功率模组的散热效果。

6、一种实施例中,散热板组包括主板和至少一个盖板,主板用于固定连接第一子壳体沿第一方向背离电容芯包的一侧,至少一个盖板用于固定连接主板沿第一方向背离第一子壳体的一侧,主板和至少一个盖板之间用于形成腔体,至少一个盖板沿第一方向背离主板的一侧用于固定多个功率模组。主板与第一子壳体之间的间隙能够形成冷却液流道,主板与至少一个盖板之间形成腔体,冷却液流道和腔体相连通,能够提高冷媒的循环效率,提高对功率模组的散热效果。

7、一种实施例中,散热板组包括多个腔体,每个盖板与主板之间的间隙用于形成一个腔体,沿第二方向多个腔体间隔排列,每组通孔用于连通冷却液流道和一个腔体。此种方式中,散热板组包括多个盖板,每个盖板与主板之间形成一个腔体,每个腔体可对应一个功率模组,能够提高对功率模组的散热效果。

8、一种实施例中,主板背离第一子壳体的一侧包括多个第一凹槽,每个第一凹槽用于固定连接一个盖板形成一个腔体,沿第一方向每组通孔穿过一个第一凹槽的槽底,沿第二方向多个第一凹槽依次间隔排列。此种方式中可以减小散热板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

9、一种实施例中,散热板组包括多个环形板框,每个环形板框用于固定连接一个盖板和一个第一凹槽,环形板框的材料不同于盖板或凹槽中至少一个的材料。环形板框能够提高盖板连接于第一凹槽的便捷性。

10、一种实施例中,主板朝向第一子壳体的一侧包括多个第二凹槽,沿第一方向每组通孔贯穿一个第二凹槽的槽底,沿第二方向多个第二凹槽间隔排列。多个第二凹槽的设置能够提高冷却液流道的容量。

11、一种实施例中,主板朝向第一子壳体的一侧包括多个凹槽隔板,每个凹槽隔板用于将一个第二凹槽分隔为两个第二子凹槽,两个第二子凹槽分别用于连通一组通孔。凹槽隔板的设置能够将第二凹槽分隔,以保证冷媒在经过第二凹槽时,进液和出液不会发生混合,进而提高腔体的换热能力。

12、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子壳体朝向散热板组的一侧包括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与散热板组沿第一方向的间隙形成冷却液流道。冷却液流道通过第一子壳体上的第三凹槽以及散热板组形成,冷却液流道与电容芯包之间的第一子壳体沿第一方向的厚度更小,有利于提高冷却液流道对电容芯包的散热能力。

13、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子壳体朝向散热板组的一侧包括壳体隔板,壳体隔板用于第三凹槽将第三凹槽分割成两个第三子凹槽,一个第三子凹槽用于连通至少一组通孔中的进液通孔,另一个第三子凹槽用于连通至少一组通孔中的出液通孔。壳体隔板将第三凹槽分隔为两个第三子凹槽,两个第三子凹槽可理解为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以保证冷媒在进入第三凹槽中后,热交换后的冷媒不会与新进入的冷媒混合,进而提高冷却液流道对电容芯包的散热效果。

14、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总成。该动力总成包括电机和第一方面任意技术方案中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与电机电连接。电机控制器用于电源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将交流电输出给电机。

15、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轮和第二方面技术方案提供的动力总成,动力总成用于接收电池的供电并驱动车轮,从而驱动车辆行驶。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组背离所述第一子壳体的一侧用于固定所述多个功率模组,所述多个功率模组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列。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组包括腔体和至少一组通孔,每组通孔包括一个进液通孔和一个出液通孔,每个所述进液通孔用于连通所述冷却液流道与所述腔体,每个所述出液通孔用于连通所述冷却液流道和所述腔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组包括主板和至少一个盖板,所述主板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子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电容芯包的一侧,所述至少一个盖板用于固定连接所述主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第一子壳体的一侧,所述主板和所述至少一个盖板的间隙用于形成所述腔体,所述至少一个盖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主板的一侧用于固定所述多个功率模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组包括多个腔体,每个所述盖板与所述主板的间隙用于形成一个所述腔体,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多个腔体间隔排列,每组所述通孔用于连通所述冷却液流道和一个所述腔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背离所述第一子壳体的一侧包括多个第一凹槽,每个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固定连接一个所述盖板形成一个所述腔体,其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组包括多个环形板框,每个所述环形板框用于固定连接一个所述盖板和一个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环形板框的材料不同于所述盖板或所述凹槽中至少一个的材料。

8.如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朝向所述第一子壳体的一侧包括多个第二凹槽,其中:

9.如权利要求8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朝向所述第一子壳体的一侧包括多个凹槽隔板,每个所述凹槽隔板用于将一个所述第二凹槽分割成两个第二子凹槽,所述两个第二子凹槽分别用于连通一组所述通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壳体朝向所述散热板组的一侧包括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散热板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间隙用于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壳体朝向所述散热板组的一侧包括壳体隔板,所述壳体隔板用于所述第三凹槽将所述第三凹槽分割成两个第三子凹槽,一个所述第三子凹槽用于连通所述至少一组通孔中的所述进液通孔,另一个所述第三子凹槽用于连通所述至少一组通孔中的所述出液通孔。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包括一个开口,所述一个开口的朝向沿第三方向,所述电容芯体沿所述一个开口嵌入所述容纳腔。

13.一种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包括电机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用于驱动所述电机。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轮和如权利要求所述的13的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车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电机控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控制器、动力总成及车辆。该电机控制器包括三相桥臂、电容模组和散热板组。电容模组包括电容壳体和电容芯包,电容壳体包括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沿第一方向的间隙形成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容纳电容芯包。三相桥臂包括多个功率模组,散热板组用于为多个功率模组散热,散热板组用于固定连接第一子壳体沿第一方向背离电容芯包的一侧,散热板组与第一子壳体沿第一方向的间隙用于形成冷却液流道。第一子壳体包括两个流道开口,两个流道开口用于连通冷却液流道。电机控制器中冷却液流道经过一个第一子壳体与电容芯包进行换热,能够提高电容芯包的换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余康,张伟龙,徐子又,许延坤,高佳升,范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