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板、储能设备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89966发布日期:2023-09-27 15:22阅读:28来源:国知局
液冷板、储能设备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散热,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板、储能设备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设备在使用中产生的热量会直接影响其运行状况。以电动汽车为例,动力电池在使用中会产生热量,该热量无法及时排出时,会导致热起火、车辆失控、甚至爆炸等情况发生。而且,随着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不断提高,电池的发热量也随之增大。利用液冷系统将动力电池的热量带出,可以极大地满足了电池散热的需求。如何提高冷却效率,以提高设备的散热使用性能,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板、储能设备及电子设备,利用在同一平面内交替设置的进液道和出液道,提高了液冷板的冷却性能。

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冷板包括:

3、冷却部,所述冷却部具有多个进液道、多个出液道、进液室、出液室和连通室,各所述进液道一端与所述连通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液室连通,各所述出液道一端与所述连通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液室连通;

4、多个所述进液道和多个所述出液道均位于所述进液室与所述连通室之间以及所述出液室与所述连通室之间,同时各所述进液道与各所述出液道在同一平面交替地间隔排列。

5、进一步地,所述冷却部包括:

6、多个第一隔板,各所述第一隔板位于相邻的所述进液道和所述出液道之间,所述第一隔板沿直线延伸且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进液道的排列方向垂直。

7、进一步地,所述冷却部还包括:

8、分流盒,所述分流盒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壁开设多个进液窗和多个出液窗,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腔并分隔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形成所述进液室和所述出液室,各所述进液道通过各所述进液窗与所述进液室连通,各所述出液道通过各所述出液窗与所述出液室连通。

9、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隔板的端面平齐;

10、所述进液道具有进液端,所述出液道具有出液端;

11、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包括与多个所述进液窗对应的多个第三隔板和与多个所述出液窗对应的多个第四隔板,各所述第三隔板和各所述进液窗设置于各所述进液端并分别位于所述出液室和所述进液室,各所述第四隔板和各所述出液窗设置于各所述出液端并分别位于所述进液室和所述出液室。

12、进一步地,所述冷却部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冷却面和第二冷却面,所述第一冷却面和所述第二冷却面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进液道的排列方向一致;

13、各所述进液端对应的所述进液窗和所述第三隔板位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两侧,各所述出液端对应的所述出液窗和第四隔板位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三隔板位于所述进液端的靠近所述第二冷却面一侧,所述第四隔板位于所述出液端的靠近所述第一冷却面的一侧。

14、进一步地,多个所述进液道包括第一进液道,多个所述出液道包括第一出液道,在多个所述进液道的排列方向上,所述第一进液道和所述第一出液道位于所述冷却部的两端;

15、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安装于所述进液端和所述出液端并包括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所述进液窗和所述出液窗位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开设进液口和出液口;

16、所述第五隔板与一所述进液窗一同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液道,所述第六隔板与一所述出液窗一同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液道,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五隔板的至少部分区域相对,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六隔板的至少部分区域相对。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为带状结构并包括第一弯曲段、第二弯曲段和延伸段;

18、所述延伸段的长度方向与多个所述进液道的排列方向一致,所述带状结构的宽度方向与所述进液道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弯曲段和所述第二弯曲段连接于所述延伸段的两端;

19、在所述延伸段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五隔板与相邻的所述第四隔板错开,所述第六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错开,在所述延伸段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曲段向所述冷却部设置第五隔板的一侧弯曲,所述第二弯曲段向所述冷却部设置所述第六隔板弯曲。

20、进一步地,所述冷却部还包括:

21、连通盒,所述连通盒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七隔板,所述第七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侧,所述进液道和所述出液道分别与所述连通盒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七隔板的两侧,所述第七隔板具有第一连通窗。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包括多个第八隔板、多个第九隔板、多个第三连通窗和多个第四连通窗;

23、各所述第八隔板和各所述第三连通窗设置于所述进液道的远离所述进液室的一端,且所述第八隔板和所述第三连通窗分别与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进液窗相对,各所述第九隔板和各所述第四连通窗设置于所述出液道的远离所述出液室的一端,且所述第九隔板和所述第四连通窗分别与所述第四隔板和所述出液窗相对。

24、进一步地,所述进液道包括多个相邻排列的第一流道,所述出液道包括多个相邻排列的第二流道,多个所述第一流道和多个所述第二流道的排列方向与多个所述进液道的排列方向一致。

25、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26、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液冷板。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板、储能设备及电子设备,将多个进液道和多个出液道沿同一平面交替布置,并通过连通室使得出液道的流体可以相对于进液道流体,以相反的方向流动。由此,使得液冷板对设备内各区域的冷却速度能够尽量一致,以进一步提高设备对其内部温度监控的准确性。避免不同区域温度相差较大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将多个进液道和多个出液道同时布置在进液室和出液室以及连通室之间。由此,简化了液冷板的结构,使得结构更加紧凑,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减少了流体在冷却部中的压差,提高流通速度。



技术特征: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1)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1)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隔板(21)的端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1)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冷却面(161)和第二冷却面(162),所述第一冷却面(161)和所述第二冷却面(162)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进液道(11)的排列方向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进液道(11)包括第一进液道(11a),多个所述出液道(12)包括第一出液道(12a),在多个所述进液道(11)的排列方向上,所述第一进液道(11a)和所述第一出液道(12a)位于所述冷却部(1)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22)为带状结构并包括第一弯曲段(221)、第二弯曲段(222)和延伸段(223);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41)包括第三侧壁(411),所述第三侧壁(411)包括多个第八隔板(28)、多个第九隔板(29)、多个第三连通窗(412)和多个第四连通窗(41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道(11)包括多个相邻排列的第一流道(112),所述出液道(12)包括多个相邻排列的第二流道(122),多个所述第一流道(112)和多个所述第二流道(122)的排列方向与多个所述进液道(11)的排列方向一致。

11.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设备包括: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液冷板、储能设备及电子设备,将多个进液道和多个出液道沿同一平面交替布置,并通过连通室使得出液道的流体可以相对于进液道流体,以相反的方向流动。由此,使得液冷板对设备内各区域的冷却速度能够尽量一致,以进一步提高设备对其内部温度监控的准确性。避免不同区域温度相差较大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将多个进液道和多个出液道同时布置在进液室和出液室以及连通室之间。由此,简化了液冷板的结构,使得结构更加紧凑,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减少了流体在冷却部中的压差,提高流通速度。

技术研发人员:赵钧,王鹏飞,王建伟,李文贺,陈建华,李家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立讯热传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01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