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电池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57829发布日期:2023-08-27 13:16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双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电池箱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双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电池箱。


背景技术:

1、申请号为202020278518.2的专利揭示了一种电池液冷装置,包括:水冷板、冷却管路和动力装置。水冷板与电池模组底部的散热面相接触,水冷板内部形成有冷却通路。冷却管路连接介质入口、介质出口和各个水冷板的冷却通路,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道。动力装置驱动冷却介质在流道内循环流动。其中,该电池冷却液装置分为前部模组和后部模组,前部模组中的电池模组共用一块水冷板且前部模组中的水冷板水平放置,后部模组中的电池模组分别使用独立的水冷板且后部模组中的水冷板竖直放置。前部模组中的冷却介质的流道为串并联混联式布局,后部模组中的冷却介质的流道为并联式布局。该电池液冷装置具有冷却效率高、集成度高、电池温度一致性好、重量轻等优点。

2、其后部模组中的电池模组竖直放置,电池模组底部的散热面朝向侧面,与竖直放置的后部模组水冷板接触,后部模组水冷板的两侧都能放置电池模组并与电池模组的散热面接触;每一后部模组水冷板的冷却通路覆盖后部模组水冷板的全部区域,冷却通路的入口连接一个流入分支管路,冷却通路的出口连接一个流出分支管路;流入管路和流出管路沿后部模组中的数个电池模组的外围延伸,流入分支管路和流出分支管路分别从流入管路和流出管路上向内侧延伸,后部模组水冷板的冷却通路的入口和出口布置在外侧,靠近流入分支管路和流出分支管路。

3、然而,电芯自身导热系数低,水冷板设置在底板会导致电芯的顶部与底部存在温差,温差大致有三十度;而采用申请号为202020278518.2的专利记载的内容,水冷板会挤占电芯的空间,导致电池箱的有效电量减少。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具有双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电池箱。

2、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具有双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电池箱,包括:

4、由底座与顶盖组成的电箱,分别安装在底座、顶盖上的底部液冷板、顶部液冷板,与顶部液冷板、底板液冷板接触的电芯组件;底部液冷板与顶部液冷板的进水管连接有进水三通管,所述进水三通管的进水端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水片,所述隔水片将进水端分为上进水部与下进水部;底部液冷板与顶部液冷板的回水管连接有回水三通管。

5、进一步的:所述上进水部与所述下进水部的体积比为3:1。

6、进一步的:所述进水三通管进水端的内径为所述回水三通管回水端内径的1.2倍。

7、进一步的:所述回水三通管的回水端内部固定连接有挡片。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双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电池箱,冷却水经过进水三通管的进水端流入,分别进入到上进水部、下进水部,再流入到顶部液冷板与底板液冷板内,顶部液冷板与底板液冷板共同对电芯组件进行水冷降温,有效解决了单个水冷板对电芯冷却存在温差的问题,同时,占用空间少,对电池箱电量的影响小。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双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进水部与所述下进水部的体积比为3: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双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三通管进水端的内径为所述回水三通管回水端内径的1.2倍。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具有双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三通管的回水端内部固定连接有挡片。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电池箱,包括:由底座与顶盖组成的电箱,分别安装在底座、顶盖上的底部液冷板、顶部液冷板,与顶部液冷板、底板液冷板接触的电芯组件;底部液冷板与顶部液冷板的进水管连接有进水三通管,所述进水三通管的进水端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水片,所述隔水片将进水端分为上进水部与下进水部;底部液冷板与顶部液冷板的回水管连接有回水三通管。本技术中,冷却水经过进水三通管的进水端流入,分别进入到上进水部、下进水部,再流入到顶部液冷板与底板液冷板内,顶部液冷板与底板液冷板共同对电芯组件进行水冷降温,有效解决了单个水冷板对电芯冷却存在温差的问题,同时,占用空间少,对电池箱电量的影响小。

技术研发人员:潘新越,姜子亮,雷以模,田玉,马冬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又一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7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