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装置及其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47873发布日期:2023-07-13 00:16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装置及其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具体涉及一种电池装置及其电池组。


背景技术:

1、随着电池模组的大型化发展,相应增大的电芯仓空间内需要配置固定梁,以增强系统整体强度。对于无模组cir(cell in room)电池系统来说,电芯仓内空间无法实现固定梁的配置。另外,需要合理控制该梁两侧物理空间的热量传递,以提高使用安全性。

2、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电池装置的箱体内分隔梁进行结构优化,以提高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装置及其电池组,通过结构优化提高分隔梁的组装工艺性,为提升电池装置的安全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用于组装在电池装置的电池仓内,该电池组由分隔梁和多个电芯单元集成为一个总成体;具体地,多个电芯单元沿第二方向依次层叠布置,该分隔梁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位于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之间,分隔梁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可拆卸连接部,以与电池仓的侧部结构连接;该分隔梁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具有内凹部,该内凹部在第二方向上贯通分隔梁的本体,且在第三方向上位于所在端的中部;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分别垂直,第二方向为电芯单元的层叠布置方向。

3、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基于集成有分隔梁的结构设计,与电芯单元进行集成形成总成体后再安装在电池箱体的电池仓内,且分隔梁与电池仓的侧部结构可拆卸连接。如此设置,充分利用了电池仓内空间实现分隔梁及电芯单元的装配,在不占用第二方向尺寸空间的基础上,对箱体框架的纵梁提供可靠支撑力,提高了箱体框架的挤压、碰撞薄弱区的承载能力,能够有效规避电芯变形导致的安全风险;与此同时,基于分隔梁的可拆卸连接关系,还能够进一步便于执行检修维护操作。另外,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可经由分隔梁两端的内凹部实现两侧物理空间的热量传递,基于该分隔梁获得有堵有疏的效果,保证电池包中的热量的有效传递,进一步提高使用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组,用于组装在电池装置的电池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隔梁和多个电芯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向上,连接所述分隔梁两侧的电芯单元的导电排穿过所述内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梁的两端设置有转接件,并通过所述转接件与电池仓的侧部结构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的本体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转接件上开设有紧固件穿装口,以通过螺纹紧固件与电池仓的侧部结构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部,以与电池仓的侧部结构上的第二定位部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向上,所述分隔梁与电池仓底部结构相对端的端面具有第一胶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向上,所述分隔梁与电池仓底部结构相对端的两侧面均具有第二胶槽。

8.一种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所述箱体具有电池仓,所述电池组内置于所述电池仓内,且所述电池组的分隔梁与所述电池仓的侧部结构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向上,所述分隔梁与电池仓底部结构相对端与所述电池仓的底部结构胶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仓的侧部结构为所述电池装置的箱体框架,所述电池仓的底部结构为冷板。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电池装置及其电池组,该电池组由分隔梁和多个电芯单元集成为一个总成体;多个电芯单元沿第二方向依次层叠布置,分隔梁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位于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之间,分隔梁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可拆卸连接部,以与电池仓的侧部结构连接;该分隔梁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具有内凹部,该内凹部在第二方向上贯通分隔梁的本体,且在第三方向上位于所在端的中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分别相垂直,第二方向为电芯单元的层叠布置方向。应用本方案,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可经由分隔梁两端的内凹部实现两侧物理空间的热量传递,基于该分隔梁获得有堵有疏的效果,可保证电池包中的热量的有效传递,提高使用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风,杨帆,田瑞生,尹旭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9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