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34539发布日期:2024-01-06 23:22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方形电池模组生产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汽车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电池模组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部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其性能和安全性,而电池由于起生产工艺、内部化学反应复杂等情况,对设备、设施等要求越来越严格所以模组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在模组制造的过程中,某一节电芯的性能异常会导致整个模组性能下降,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单独补电以实现电压、容量的平衡,而目前的主流模组结构是整体式,不能单独拆出某节模块进行补电,所以,现在急需一种在锂电池制造过程中满足不拆解模组对电芯进行补电,让各个电芯电压处于同一平台,并使模组性能最大化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具体方案如下:

2、一种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包括u型底板和安装于所述u型底板两侧上端面的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上安装有补电组件。

3、优选的,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块、滑轨以及支撑块;

4、所述滑轨为2根,分别固定在所述u型底板的两侧上端面上,并相互平行设置;

5、所述滑块为2个,分别配合2根所述滑轨滑动;

6、所述支撑块为2个,分别固定在所述滑块顶端。

7、优选的,所述支撑块上开设腰型孔。

8、优选的,所述补电组件包括铜柱,且所述铜柱穿过所述腰型孔设置。

9、优选的,所述铜柱的一侧为螺纹结构,且该侧端部开设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置有用于连接补电柜中的补电铜排的螺丝;

10、所述铜柱的另一侧为光滑圆柱且端部为圆锥头;

11、所述铜柱穿过腰型孔后,在腰型孔的两侧分别用螺母和套筒进行限位,所述螺母安装于螺纹结构侧,所述套筒安装于光滑圆柱侧;

12、在所述圆锥头处设置有凸块,在所述凸块和所述套筒之间安装弹簧。

13、优选的,在所述滑轨前后两端的u型底板上安装限位块。

14、优选的,所述支撑块为硬质环氧板。

15、优选的,所述套筒为硬质环氧板。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7、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可以通过滑块和滑轨的配合,快速地将补电组件移动到需要补电的单节电芯处,且可以通过旋转铜柱上的螺母来调节铜柱与模组极柱之间的距离,以保证补电时铜柱与模组极柱之间良好接触,且需要更换补电的单节电芯时,使得铜柱与原先的模组极柱之间远离。且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避免将补电柜电极直接连接到单节电芯的极片极耳上,可能出现的脱落或打火情况,从而进行安全而稳定补电工作。

18、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三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电池模组a配合示意图;

23、图4为支撑柱和补电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铜柱立体结构示意图。



技术特征:

1.一种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底板(1)和安装于所述u型底板(1)两侧上端面的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上安装有补电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块(21)、滑轨(22)以及支撑块(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4)上开设腰型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电组件包括铜柱(6),且所述铜柱(6)穿过所述腰型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柱(6)的一侧为螺纹结构,且该侧端部开设螺纹孔(62),所述螺纹孔(62)内设置有用于连接补电柜中的补电铜排的螺丝(6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滑轨(22)前后两端的u型底板上安装限位块(3)。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4)为硬质环氧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5)为硬质环氧板。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方形电池模组补电工装结构,包括U型底板和安装于U型底板两侧上端面的滑动组件,滑动组件上安装有补电组件。本技术操作方便,可以通过滑动组件,快速地将补电组件移动到需要补电的单节电芯处,且可以通过旋转滑动组件的铜柱上的螺母来调节铜柱与模组极柱之间的距离,以保证补电时铜柱与模组极柱之间良好接触,且需要更换补电的单节电芯时,使得铜柱与原先的模组极柱之间远离。本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将补电柜电极直接连接到单节电芯的极片极耳上,可能出现的脱落或打火情况,从而进行安全而稳定补电工作。

技术研发人员:阮厚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国轩电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