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38549发布日期:2024-02-26 16:50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光伏组件,具体涉及一种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1、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片大多采用串联方式构成组件,当单片电池片损坏或者有阴影遮挡时,电池片就会出现“热斑效应”,对组件的发电效率影响很大,将一串联电路中热斑电池当作负载消耗整个串联电路中其他有光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产生的能量,从而导致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效率较低,造成局部发热,从而导致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甚至引起火灾,为此,现提出一种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该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具有延长光伏组件使用寿命的优点。

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包括:多个子电池,多个所述子电池沿某一方向并排设置,相邻的子电池串联连接,所述子电池正反电极之间设有旁路二极管,所述旁路二极管与其对应的子电池并联,所述旁路二极管位于子电池一侧,子电池与旁路二极管之间设有绝缘通道。

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旁路二极管的正极与其对应的子电池的负极相连,所述旁路二极管的负极与其对应的子电池的正极相连。

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子电池包括前电极、电池层、背电极,所述电池层位于前电极与背电极之间。

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子电池还包括电连接层,所述电连接层位于电池层的一端,所述电连接层的一侧与前电极相连,所述电连接层的另一侧与相邻的所述子电池上的背电极相连。

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池层的一端开设有凹口,所述凹口沿电池层的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所述旁路二极管位于凹口处,所述旁路二极管的一端接触背电极,所述旁路二极管的另一端接触前电极。

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凹口开设于电池层的短边。

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凹口开设于电池层短边的一角或整面,其形状为块状或条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每个子电池上安装一个旁路二极管,使子电池在受损的情况下被旁路二极管旁路掉,同时二极管旁路掉可以继续保持整个光伏组件的正常运行,避免了串联电路中出现热斑现象的子电池当作负载,消耗整个串联电路中其他有光照的子电池所产生的能量,保证了其他子电池的能量产出,并且避免出现问题的子电池长时间持续工作造成的发热现象,避免火灾的产生,延长了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11、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1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特征:

1.一种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旁路二极管(35)的正极与其对应的子电池(11)的负极相连,所述旁路二极管(35)的负极与其对应的子电池(11)的正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池(11)还包括电连接层(34),所述电连接层(34)位于电池层(32)的一端,所述电连接层(34)的一侧与前电极(31)相连,所述电连接层(34)的另一侧与相邻的所述子电池(11)上的背电极(33)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口开设于电池层(32)的短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口开设于电池层(32)短边的一角或整面,其形状为块状或条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低热斑薄膜光伏组件,包括:多个子电池,多个所述子电池沿某一方向并排设置,相邻的子电池串联连接,所述子电池上设有旁路二极管,所述旁路二极管与其对应的子电池并联,所述旁路二极管位于子电池一侧,所述旁路二极管的正极与其对应的子电池的负极相连,所述旁路二极管的负极与其对应的子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子电池包括前电极、电池层、背电极,所述电池层位于前电极与背电极之间,所述电连接层位于电池层的一端,所述电连接层的一侧与前电极相连,所述电连接层的另一侧与相邻的所述子电池上的背电极相连,本技术具有延长光伏组件使用寿命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苏维燕,初文静,林俊良,林金锡,林金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5
技术公布日:2024/2/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