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片、电芯、单体电池、电池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41834发布日期:2023-11-22 23:34阅读:31来源:国知局
极片、电芯、单体电池、电池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极片、电芯、单体电池、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通过增加正负极片的面密度和压实密度,锂电池能量密度虽然有所提升,但这会造成电解液浸润性变差,在电池循环过程中,较难浸润的中部区域易出现“析锂”现象(即正极脱出的锂离子到达负极后,以锂单质的状态出现在负极上,呈现银白色状态),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及安全性。

2、同时,在锂电池充电过程中,负极片的中部区域优先充电,这就造成该区域嵌锂最多,最容易出现“析锂”现象,随着析锂的发生,电池副反应增多,电解液快速消耗,最终引起电池快速失效。

3、此外,由于软包锂离子电池二次封装抽气的工艺限制,除了极片和隔离膜吸收的稳定电解液外,游离状态的电解液容易在除气的同时被抽离出电芯,从而导致软包锂离子电池的保液量降低,循环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极片、电芯、单体电池、电池及用电设备,以改善电解液的浸润效果。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极片,包括极片本体,所述极片本体的中部设置有通孔,以使电解液能够从所述通孔的边缘向所述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极片,通过在极片本体的中部设置通孔,能够改善电解液的浸润效果。当电解液与极片接触后,电解液不仅能够从极片本体的边缘向极片本体的内部扩散,而且还能够从通孔的边缘向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从而改善了电解液的浸润效果,提高了浸润效率。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其中,所述第一极片的极性为负极,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为正极;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均包括极片本体,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中部均设置有通孔,以使电解液能够从所述通孔的边缘向所述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第一极片的极性为负极,第二极片的极性为正极;由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中部均设置有通孔,当电解液与电芯接触后,电解液不仅能够从第一极片的极片本体的边缘向第一极片的极片本体的内部扩散,并从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边缘向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内部扩散,而且还能够从第一极片的通孔的边缘向第一极片的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并从第二极片的通孔的边缘向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从而改善了电解液的浸润效果,提高了浸润效率。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其中,所述第一极片的极性为负极,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为正极;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均包括极片本体,所述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中部设置有通孔,以使电解液能够从所述通孔的边缘向所述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第一极片的极性为负极,第二极片的极性为正极;由于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中部设置有通孔,当电解液与电芯接触后,电解液不仅能够从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边缘向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内部扩散,而且还能够从第二极片的通孔的边缘向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从而改善了电解液的浸润效果,提高了浸润效率。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单体电池,包括电解液和所述的电芯。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体电池,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当电解液与电芯接触后,电解液不仅能够从极片本体的边缘向极片本体的内部扩散,而且还能够从通孔的边缘向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从而改善了电解液的浸润效果,提高了浸润效率,从而提高了单体电池的循环寿命及安全性。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所述的单体电池。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体电池,能够改善电解液的浸润效果,提高浸润效率,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及安全性。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所述的电池。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电设备,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能够提高用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极片本体,所述极片本体的中部设置有通孔,以使电解液能够从所述通孔的边缘向所述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的极性为负极。

3.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其中,所述第一极片的极性为负极,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为正极;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均包括极片本体,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中部均设置有通孔,或,所述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中部设置有通孔,以使电解液能够从所述通孔的边缘向所述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中部均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极片的极片本体的中部设置的通孔为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极片的极片本体的中部设置的通孔为第二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三通孔的开孔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孔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开孔面积为s正,s正=k[(m液/ρ液)/h电芯],其中,m液为游离电解液的质量,ρ液为电解液的密度,h电芯为电芯的厚度,k为修正系数,k的取值范围为0.3~1.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与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1.5mm,和/或,所述第三通孔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1.5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内设置有吸液部,用于储存电解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部的材质包括海绵或珍珠棉。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部的周向边缘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之间间隙设置,和/或,所述吸液部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极片的外表面共面,所述吸液部的另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极片的外表面共面。

11.一种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解液和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12.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单体电池。

13.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极片、电芯、单体电池、电池及用电设备。该极片包括极片本体,极片本体的中部设置有通孔,以使电解液能够从通孔的边缘向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本技术提供的极片,通过在极片本体的中部设置通孔,能够改善电解液的浸润效果。当电解液与极片接触后,电解液不仅能够从极片本体的边缘向极片本体的内部扩散,而且还能够从通孔的边缘向极片本体的边缘扩散,从而改善了电解液的浸润效果,提高了浸润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牛海超,马娇娇,王丽明,崔正元,陈子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