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62249发布日期:2024-01-23 10:49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


背景技术:

1、电连接器作为一种关键的电子元件,主要用来连接两个相互独立的电子或电器设备,从而实现信号的传输。近年来,连接器在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行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电子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连接可靠性也日益受到关注。鱼眼端子由其界面拓扑结构构成接触弹簧功能,与印制板孔产生较大的接触压力,形成免焊结构,获得良好的机械连接性能和导电性能,从而实现电连接器与印制板的可插拔连接。

2、现有的鱼眼端子一般采用端子接触部为一整体冲凸包与pcb孔接触,连接的可靠性较差,而且一体式冲切形成的弹臂有效形变行程有限,与pcb的接触部无法加工成较理想的弹性特征,从而影响连接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采用分体式设计,可加大形变行程,可以降低鱼眼端子使用过程中的插入力,并能有效降低鱼眼结构的塑性形变。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所述第二弹臂固接于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包括第一基座、第一形变部和第一导入部;所述第一形变部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基座,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导入部,且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一导入部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弹臂包括第二基座、第二形变部和第二导入部;所述第二基座固接于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二形变部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基座,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导入部,且凸出于所述第二基座和第二导入部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形变部与所述第一形变部叠合,且所述第二形变部与所述第一形变部的凸出部位相互远离形成第一鱼眼孔,所述第一导入部与所述第二导入部叠合。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采用分体式设计,可加大形变行程,可以降低鱼眼端子使用过程中的插入力,并能有效降低鱼眼端子发生塑性形变。

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均开设有对称的第二鱼眼孔,两个所述第二鱼眼孔相互叠合,用于增加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的形变范围。

4、进一步地,第二鱼眼孔的最大水平间距小于第一鱼眼孔的最大水平间距。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形变部包括第一保持段、第一导接段和第一插入段;所述第一保持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基座,并与所述第一基座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一保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接段连接;所述第一插入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入部,并与第一导入部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一插入段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接段远离所述第一保持段的一端;所述第一导接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保持段和所述第一插入段的宽度。所述第二形变部包括第二保持段、第二导接段和第二插入段;所述第二保持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基座,并与所述第二基座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二保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接段连接;所述第二插入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入部,并与所述第二导入部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二插入段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接段远离所述第二保持段的一端;所述第二导接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保持段和所述第二插入段的宽度。所述第一保持段与所述第二保持段互相叠合,第一导接段与第二导接段互相叠合,第一插入段与第二插入段互相叠合。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持段与所述第二保持段形成的第一夹角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插入段与所述第二插入段形成的第二夹角,如此,可以增加鱼眼端子的保持力,有效降低鱼眼端子的塑性形变,防止鱼眼端子在振动情况下从插孔中脱出。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接段与所述第二导接段平行对称设置。

8、进一步地,所述分体式鱼眼端子外表面设有第一镀层。

9、进一步地,所述分体式鱼眼端子在所述第一导入部、所述第一插入段、以及所述第二导入部和所述第二插入段的所述第一镀层外设有第二镀层;所述第一镀层的表面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镀层的表面粗糙度。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座设置有沉台,所述第二基座贴设并固接于所述沉台底面;所述第二形变部与所述第一形变部沿所述所述沉台底面呈对称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形变部和所述第二形变部与插孔滑动接触的外侧边切设弧形倒角,防止鱼眼端子插入插孔过程中刮伤插孔和鱼眼端子的镀层,同时,增大鱼眼端子与插孔的接触面积,更均匀地分配来自插孔的应力,也可以降低鱼眼端子和插孔之间的接触电阻。

12、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技术特征:

1.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所述第二弹臂固接于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包括第一基座、第一形变部和第一导入部;所述第一形变部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基座,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一导入部,且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一导入部;所述第二弹臂包括第二基座、第二形变部和第二导入部;所述第二基座固接于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二形变部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基座,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导入部,且凸出于所述第二基座和第二导入部;所述第二形变部与所述第一形变部叠合,且所述第二形变部与所述第一形变部的凸出部位相互远离形成第一鱼眼孔,所述第一导入部与所述第二导入部叠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形变部和所述第二形变部均开设有第二鱼眼孔,两个所述第二鱼眼孔相互叠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鱼眼孔的最大水平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鱼眼孔的最大水平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形变部包括第一保持段、第一导接段和第一插入段;所述第一保持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基座,并与所述第一基座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一保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接段连接;所述第一插入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入部,并与第一导入部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一插入段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接段远离所述第一保持段的一端;所述第一导接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保持段和所述第一插入段的宽度;所述第二形变部包括第二保持段、第二导接段和第二插入段;所述第二保持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基座,并与所述第二基座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二保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接段连接;所述第二插入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入部,并与所述第二导入部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二插入段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接段远离所述第二保持段的一端;所述第二导接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保持段和所述第二插入段的宽度,所述第一保持段与所述第二保持段互相叠合,第一导接段与第二导接段互相叠合,第一插入段与第二插入段互相叠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段与所述第二保持段形成的第一夹角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插入段与所述第二插入段形成的第二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接段与所述第二导接段平行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外表面设有第一镀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入部、所述第一插入段、以及所述第二导入部和所述第二插入段的所述第一镀层外设有第二镀层;所述第一镀层的表面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镀层的表面粗糙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设置有沉台,所述第二基座贴设并固接于所述沉台底面;所述第二形变部与所述第一形变部沿所述沉台底面呈对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形变部和所述第二形变部与插孔滑动接触的外侧边切设弧形倒角。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分体式鱼眼端子,包括: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第一弹臂包括第一基座、第一形变部和第一导入部;第一形变部的一端固接于第一基座,另一端固接于第一导入部,且凸出于第一基座和第一导入部所在的平面;第二弹臂包括第二基座、第二形变部和第二导入部;第二基座固接于第一基座;第二形变部的一端固接于第二基座,另一端固接于第二导入部,且凸出于第二基座和第二导入部所在的平面;第二形变部与第一形变部的凸出部位相互远离形成第一鱼眼孔。本技术所述的分体式鱼眼端子,采用分体式设计,可加大形变行程,可以降低鱼眼端子使用过程中的插入力,并能有效降低鱼眼结构的塑性形变。

技术研发人员:赵世志,陈子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维峰电子(广东)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7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