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76597发布日期:2023-12-06 21:31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机,尤其涉及一种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1、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为了节省/收集车内能量,故新能源车均有用进气格栅的开启、闭合进行对发动机舱内的驱动马达或者电池包的散热/聚热。在进气格栅上,有一个驱动电机,此电机的作用就是驱动进气格栅进行运转、转动。

2、在进气格栅电机内部,pcba组件与护套连接插针之间的联通现有的方式均是采用焊接连接,然而焊接的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虚焊、漏焊、锡渣等不良问题,极大的降低了产品的一致性,同时也会导致生产加工的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相关产品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

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包括:插针组件、pcba组件以及下壳体组件;所述插针组件通过注塑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组件内,所述pcba组件与所述插针组件压接固定,且所述pcba组件与所述插针组件电性连接,其中,所述下壳体包括相互贯通的内腔以及接口腔,所述插针组件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内腔以及接口腔的连接处;所述插针组件包括多组并排设置的插针部以及将所述插针部注塑固定的支撑凸台;所述插针部包括一体成型的鱼眼插针以及外延插针;所述鱼眼插针位于内腔一侧,所述pcba组件对应于所述鱼眼插针的位置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鱼眼插针插接在所述通孔内,并对所述pcba组件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限位,所述支撑凸台对所述pcba组件提供物理支撑;所述外延插针延伸至所述接口腔内,并与所述接口腔配合形成插接口。

3、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壳体的内腔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多组侧限位柱。

4、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壳体的内腔底部对应于所述pcba组件的区域分别设置有多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pcba组件之间存在间距。

5、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壳体的侧面设置有多组连接耳孔。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将pcba组件上的通孔与鱼眼插针一一对应后利用鱼眼部分的弹性压入,压接完成后鱼眼插针对所述pcba组件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限位连接,相较于现有的焊接方式,从工艺上直接避免了虚焊、漏焊、焊渣等影响功能的作业不良问题,提升了生产加工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插针组件(1)、pcba组件(2)以及下壳体组件(3);所述插针组件(1)通过注塑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组件(3)内,所述pcba组件(2)与所述插针组件(1)压接固定,且所述pcba组件(2)与所述插针组件(1)电性连接,其中,所述下壳体包括相互贯通的内腔(32)以及接口腔(33),所述插针组件(1)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内腔(32)以及接口腔(33)的连接处;所述插针组件(1)包括多组并排设置的插针部(11)以及将所述插针部(11)注塑固定的支撑凸台(12);所述插针部(11)包括一体成型的鱼眼插针(13)以及外延插针(14);所述鱼眼插针(13)位于内腔(32)一侧,所述pcba组件(2)对应于所述鱼眼插针(13)的位置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鱼眼插针(13)插接在所述通孔内,并对所述pcba组件(2)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限位,所述支撑凸台(12)对所述pcba组件(2)提供物理支撑;所述外延插针(14)延伸至所述接口腔(33)内,并与所述接口腔(33)配合形成插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内腔(32)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多组侧限位柱(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内腔(32)底部对应于所述pcba组件(2)的区域分别设置有多组支撑柱(35),所述支撑柱(35)与所述pcba组件(2)之间存在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侧面设置有多组连接耳孔(34)。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该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包括:针组件、PCBA组件以及下壳体组件;所述插针组件通过注塑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组件内,所述PCBA组件与所述插针组件压接固定,且所述PCBA组件与所述插针组件电性连接,其中,所述下壳体包括相互贯通的内腔以及接口腔,所述插针组件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内腔以及接口腔的连接处。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基于PCBA组件的免焊接连接结构将PCBA组件上的通孔与鱼眼插针一一对应后利用鱼眼部分的弹性压入,压接完成后鱼眼插针对所述PCBA组件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限位连接,相较于现有的焊接方式,从工艺上直接避免了虚焊、漏焊、焊渣等影响功能的作业不良问题,提升了生产加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刘修正,曾念树,曾显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显捷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