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53218发布日期:2024-02-07 12:17阅读:12来源:国知局
电缆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基站天线领域,尤其是一种电缆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现有的电缆连接装置包括压铸件、介质层(teflon,特氟龙;一般指聚四氟乙烯)、馈电芯和塑料外壳,元件较多,装配复杂,导致成本较高。随着基站天线的多频化、馈电网络复杂化、低成本化、小型化、集成化,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实现馈电网络的连接并能够实现各频段最优的pim性能指标和参数性能指标已成为当前基站天线研发的瓶颈,而一种超宽带、电气性能好、体积小、成本低、易焊接的电缆连接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2、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缆连接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连接装置,该电缆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缆连接装置,用于连接一对电缆,包括具有腔体的馈电盒件和位于所述腔体内的电路板件,所述电路板件具有相反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馈电盒件包括底壁部和侧壁部,所述下表面与所述底壁部固定连接,所述侧壁部自所述底壁部的边缘朝向所述上表面弯折延伸并越过所述上表面,所述侧壁部具有一对通孔,所述电缆一对一对应穿过所述通孔且与所述电路板件的上表面电性连接。

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馈电盒件是钣金件和压铸件的其中一种,所述钣金件的腔体横剖面为多边形,所述压铸件的腔体横剖面为圆形和多边形的其中一种。

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侧壁部为多个,多个所述侧壁部分别与所述底壁部一体连接,相邻两个所述侧壁部之间具有缝隙,所述通孔各自位于其中一个所述侧壁部上。

5、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壁部的中间设有挖空的开口。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壁部面向所述开口设有多个第一弧形剪切口且背向所述开口设有多个第二弧形剪切口。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侧壁部包括相对设置的至少两组,一对所述通孔分别位于其中一组相对设置的所述侧壁部上。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馈电盒件包括筋部,所述筋部凸设于每一个所述通孔内表面用以卡持电缆。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相对于所述底壁部所在的平面而言,每一个所述筋部在对应的所述通孔内呈倒u形状且每一个所述筋部的表面不与所述侧壁部的表面共平面。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馈电盒件包括凸台部,所述凸台部自所述底壁部一体延伸,所述凸台部包括第一延伸块和第二延伸块,所述第一延伸块一体连接在所述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延伸块之间;在所述侧壁部的垂直投影面,所述第一延伸块位于所述筋部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延伸块超出所述侧壁部外。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凸台部包括在所述底壁部的厚度方向上延伸一定距离以在所述第一延伸块和所述第二延伸块之间形成的竖直延伸面,所述竖直延伸面与所述筋部共同用于卡持电缆。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延伸块包括低于所述底壁部的水平延伸面,所述水平延伸面用于支撑电缆。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路板件包括基板和固定在所述基板上的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包括分别一一对应地与所述电缆连接的两个焊板和连接在两个所述焊板之间的微带线,所述微带线的长度范围在0mm~25mm之间,所述微带线的宽度范围在0.4mm~2.0mm之间。

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缆连接装置仅通过馈电盒件和电路板件两个元件就实现了馈电网络电缆的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电缆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单从而降低了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缆连接装置,用于连接一对电缆(3),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腔体(10)的馈电盒件(1)和位于所述腔体(10)内的电路板件(2),所述电路板件(2)具有相反设置的上表面(201)和下表面(202),所述馈电盒件(1)包括底壁部(11)和侧壁部(12),所述下表面(202)与所述底壁部(11)固定连接,所述侧壁部(12)自所述底壁部(11)的边缘朝向所述上表面(201)弯折延伸并越过所述上表面(201),所述侧壁部(12)具有一对通孔(120),所述电缆(3)一对一对应穿过所述通孔(120)且与所述电路板件(2)的上表面(201)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盒件(1)是钣金件和压铸件的其中一种,所述钣金件的腔体(10)横剖面为多边形,所述压铸件的腔体(10)横剖面为圆形和多边形的其中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12)为多个,多个所述侧壁部(12)分别与所述底壁部(11)一体连接,相邻两个所述侧壁部(12)之间具有缝隙,所述通孔(120)各自位于其中一个所述侧壁部(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部(11)的中间设有挖空的开口(1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部(11)面向所述开口(110)设有多个第一弧形剪切口(111)且背向所述开口(110)设有多个第二弧形剪切口(1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12)包括相对设置的至少两组,一对所述通孔(120)分别位于其中一组相对设置的所述侧壁部(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盒件(1)包括筋部(1201),所述筋部(1201)凸设于每一个所述通孔(120)内表面用以卡持电缆(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底壁部(11)所在的平面而言,每一个所述筋部(1201)在对应的所述通孔(120)内呈倒u形状且每一个所述筋部(1201)的表面不与所述侧壁部(12)的表面共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盒件(1)包括凸台部(13),所述凸台部(13)自所述底壁部(11)一体延伸,所述凸台部(13)包括第一延伸块(131)和第二延伸块(132),所述第一延伸块(131)一体连接在所述底壁部(11)和所述第二延伸块(132)之间;在所述侧壁部(12)的垂直投影面,所述第一延伸块(131)位于所述筋部(1201)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延伸块(132)凸伸超出所述侧壁部(12)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部(13)包括在所述底壁部(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一定距离以在所述第一延伸块(131)和所述第二延伸块(132)之间形成的竖直延伸面(1301),所述竖直延伸面(1301)与所述筋部(1201)共同用于卡持电缆(3)。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块(132)包括低于所述底壁部(11)的水平延伸面(1302),所述水平延伸面(1302)用于支撑电缆(3)。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件(2)包括基板(21)和固定在所述基板(21)上的导电片(22),所述导电片(22)包括分别一一对应地与所述电缆(3)连接的两个焊板(221)和连接在两个所述焊板(221)之间的微带线(222),所述微带线(222)的长度范围在0mm~25mm之间,所述微带线(222)的宽度范围在0.4mm~2.0mm之间。


技术总结
一种电缆连接装置,用于连接一对电缆。所述电缆连接装置包括具有腔体的馈电盒件和位于所述腔体内的电路板件。所述电路板件具有相反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馈电盒件包括底壁部和侧壁部。所述下表面与所述底壁部固定连接,所述侧壁部自所述底壁部的边缘朝向所述上表面弯折延伸并越过所述上表面。所述侧壁部具有一对通孔,所述电缆一对一对应穿过所述通孔且与所述电路板件的上表面电性连接。本技术电缆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单从而降低了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张万强,周正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4
技术公布日:2024/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