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37325发布日期:2024-02-20 20:30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绞线杆,特别涉及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


背景技术:

1、线圈是现代电子元器件中需要用到的重要零件,在线圈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将线体一根一根的绕设至定子上形成彼此相互绝缘的线体,进而形成一完整的线圈,并在完成绕线后需要对线体进行绞线,使线圈与线体实现分离,一般需要将剪断的线体绕设于定子的前端,在对线体进行绕线时,通常采用绞线杆对线体进行归集绞线,现有的绞线杆在对线体进行绞线时通常仅能单方向对线体进行绞线,根据产品的需求不同,其对绞线的方向也会有区别,有些产品需要正向绞线,有些产品则需要反向绞线,在根据不同产品的绞线需求时,使用单一绞线方向的绞线杆往往需要暂停机器,对绞线杆进行拆卸并在换向后重新安装,同时为确保精确绞线,还需要经过试验检测程序,如此较为复杂,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旨在提供一种既能正向绞线也能反向绞线的双向缠角绞线杆。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包括外绞套和内绞套,外绞套套设于内绞套,内绞套的外壁与外绞套的内壁紧贴,内绞套可在外绞套内正向或反向旋转并带动外绞套朝同一方向旋转,外绞套的下端设有外绞线口,内绞套的下端设有内绞线口,外绞线口和内绞线口均呈椭圆形状,内绞套通过旋转改变内绞线口的开口的大小。

3、具体地,所述外绞套的上端设有正向旋转限位槽和反向旋转限位槽,所述内绞套的上端设有定位销,定位销设正向旋转限位槽内或反向旋转限位槽内。

4、具体地,所述正向旋转限位槽和所述反向旋转限位槽均为圆弧状,正向旋转限位槽的弧度为30°至90°,反向旋转限位槽的弧度为30°至90°。

5、具体地,所述外绞套的下端设有第一入线孔,所述内绞套的下端设有第二入线孔,第一入线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入线孔的孔径。

6、具体地,所述第一入线孔和所述第二入线孔同向设置,第一入线孔和所述外绞线口相通,第二入线孔和所述内绞线口相通,第一入线口和第二入线口相通。

7、具体地,所述内绞套包括缠角杆和缠角块,缠角杆的下端设有安装口,缠角块相互铰接设于安装口处形成一开口朝下设置的所述绞线口,所述外绞套内壁的下端与缠角块紧贴。

8、具体地,所述缠角块与所述外绞套相贴的一侧设有凸块,外绞套的内壁设有两与凸块对应的容纳槽,容纳槽处的内径大于外绞套其余处的内壁的内径。

9、具体地,所述凸块呈圆弧状凸起,两所述容纳槽呈圆弧状凹槽,两容纳槽相对设置。

10、具体地,所述缠角块包括左角块和右角块,左角块和右角块的上方均设有铰接孔,所述安装口处设有与铰接孔对应的安装孔,左角块和右角块通过旋转销依次穿过安装孔和铰接孔与所述缠角杆铰接,左角块处设有一开口朝向右角块设置的左弹簧槽,右角块处设有一开口朝向左角块设置的右弹簧槽,左弹簧槽和右弹簧槽内均设有与左角块和右角块相抵的复位弹簧。

11、具体地,所述外绞套的上端的外壁均布设有多个凹槽,凹槽与外绞套一体而成。

1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外绞线口和内绞线口对待绞线的线体进行包裹,再通过正向或反向旋转内绞套进而缩小内绞线口至最小后,再通过内绞套带动外绞套旋转,以此实现对线体的绞线,进而以便于根据需求对铰线杆进行方向选择,无需对铰线杆进行拆卸安装,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绞套和内绞套,外绞套套设于内绞套,内绞套的外壁与外绞套的内壁紧贴,内绞套可在外绞套内正向或反向旋转并带动外绞套朝同一方向旋转,外绞套的下端设有外绞线口,内绞套的下端设有内绞线口,外绞线口和内绞线口均呈椭圆形状,内绞套通过旋转改变内绞线口的开口的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绞套的上端设有正向旋转限位槽和反向旋转限位槽,所述内绞套的上端设有定位销,定位销设正向旋转限位槽内或反向旋转限位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旋转限位槽和所述反向旋转限位槽均为圆弧状,正向旋转限位槽的弧度为30°至90°,反向旋转限位槽的弧度为30°至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绞套的下端设有第一入线孔,所述内绞套的下端设有第二入线孔,第一入线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入线孔的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线孔和所述第二入线孔同向设置,第一入线孔和所述外绞线口相通,第二入线孔和所述内绞线口相通,第一入线口和第二入线口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绞套包括缠角杆和缠角块,缠角杆的下端设有安装口,缠角块相互铰接设于安装口处形成一开口朝下设置的所述绞线口,所述外绞套内壁的下端与缠角块紧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缠角块与所述外绞套相贴的一侧设有凸块,外绞套的内壁设有两与凸块对应的容纳槽,容纳槽处的内径大于外绞套其余处的内壁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呈圆弧状凸起,两所述容纳槽呈圆弧状凹槽,两容纳槽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缠角块包括左角块和右角块,左角块和右角块的上方均设有铰接孔,所述安装口处设有与铰接孔对应的安装孔,左角块和右角块通过旋转销依次穿过安装孔和铰接孔与所述缠角杆铰接,左角块处设有一开口朝向右角块设置的左弹簧槽,右角块处设有一开口朝向左角块设置的右弹簧槽,左弹簧槽和右弹簧槽内均设有与左角块和右角块相抵的复位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绞套的上端的外壁均布设有多个凹槽,凹槽与外绞套一体而成。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绞线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向缠角绞线杆,包括外绞套和内绞套,外绞套套设于内绞套,内绞套的外壁与外绞套的内壁紧贴,内绞套可在外绞套内正向或反向旋转并带动外绞套朝同一方向旋转,外绞套的下端设有外绞线口,内绞套的下端设有内绞线口,外绞线口和内绞线口均呈椭圆形状,内绞套通过旋转改变内绞线口的开口的大小;通过外绞线口和内绞线口对待绞线的线体进行包裹,再通过正向或反向旋转内绞套进而缩小内绞线口至最小后,再通过内绞套带动外绞套旋转,以此实现对线体的绞线,进而以便于根据需求对铰线杆进行方向选择,无需对铰线杆进行拆卸安装,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饶华林,颜安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奇为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5
技术公布日:2024/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