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结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89292发布日期:2024-03-01 12:57阅读:11来源:国知局
换热结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结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的动力电池通常采用冷却器焊接至托盘型材框架对电芯进行散热,托盘通常为铝合金挤压型材拼焊,但是托盘结构型材框架重量大、成本高,且冷却器和托盘焊缝气密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结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的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单独设置托盘,导致整体结构重量大、成本高等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结构,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具有第一底壁和第一侧壁;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具有第二底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二底壁至少部分间隔开形成流道,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容纳电芯。

3、可选地,所述第二底壁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底壁抵接,且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凸起至少部分间隔开形成所述流道。

4、可选地,所述凸起上设置流道槽,所述流道槽与所述第一底壁共同限定出所述流道。

5、可选地,所述凸起为多个,每个所述凸起分别沿所述第二底壁曲线延伸。

6、可选地,第二底壁除所述凸起部分外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底壁间隔开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填充件。

7、可选地,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分间隔开,且所述第二底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与第一底壁和第一侧壁之间配合形成环形的所述腔体,所述填充件为与所述环形的所述腔体相对应的环形填充块。

8、可选地,所述第二底壁的背向所述第一底壁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陷区,所述凹陷区内设有缓冲件。

9、可选地,所述第二底壁的背向所述第一底壁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陷区,所述第二底壁的背向所述第一底壁的一侧设有缓冲件,且所述缓冲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凹陷区内。

10、可选地,所述换热结构还包括底护板,所述底护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壁的背向所述第一底壁的一侧。

11、可选地,所述底护板与所述第二底壁除所述凹陷区外的部分固定连接,且所述底护板与所述缓冲件粘接连接。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远离所述第一凹槽延伸的第一凸沿,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远离所述第二凹槽延伸的第二凸沿,所述第一凸沿和所述第二凸沿连接,且用于连接外部结构。

13、可选地,所述第二凸沿设在所述第一凸沿朝向所述第二底壁的一侧,所述第一凸沿和所述第二凸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凸沿和所述第二凸沿固定连接。

1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结构。

15、可选地,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安装排列在所述第一凹槽内;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上。

1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结构;或者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

17、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结构,通过在第一板体设置第一凹槽,在第二板体设置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第一底壁和第二凹槽的第二底壁间隔开形成流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构成冷却器。同时将电芯设置在第一凹槽内,实现对电芯的冷却散热,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集成为具有能够实现托盘和冷却器的双重功能的换热结构,取消托盘结构,减少重量和成本,提升换热结构的气密性。

18、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壁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底壁抵接,且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凸起至少部分间隔开形成所述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上设置流道槽,所述流道槽与所述第一底壁共同限定出所述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多个,每个所述凸起分别沿所述第二底壁曲线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壁除所述凸起外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底壁间隔开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填充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部分间隔开,且所述第二底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配合形成环形的所述腔体,所述填充件为与所述环形的所述腔体相对应的环形填充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壁的背向所述第一底壁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陷区,所述凹陷区内设有缓冲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壁的背向所述第一底壁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陷区,所述第二底壁的背向所述第一底壁的一侧设有缓冲件,且所述缓冲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凹陷区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护板,所述底护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壁的背向所述第一底壁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与所述第二底壁除所述凹陷区外的部分固定连接,且所述底护板与所述缓冲件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远离所述第一凹槽延伸的第一凸沿,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远离所述第二凹槽延伸的第二凸沿,所述第一凸沿和所述第二凸沿连接,并用于连接外部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沿设在所述第一凸沿靠近所述第二底壁的一侧,所述第一凸沿和所述第二凸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凸沿和所述第二凸沿固定连接。

13.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5.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结构;或者,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结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换热结构包括:第一板体,第一板体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具有第一底壁和第一侧壁;第二板体,第二板体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具有第二底壁和第二侧壁,第一底壁与第二底壁至少部分间隔开形成流道,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连接,第一板体的第一凹槽用于容纳电芯。本技术的换热结构,通过在第一板体设置第一凹槽,在第二板体设置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第一底壁和第二凹槽的第二底壁间隔开形成流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构成冷却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集成为具有能够实现托盘和冷却器的双重功能的换热结构,取消托盘结构,减少重量和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付静,张海涛,朱婷婷,朱俊杰,林学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31
技术公布日:2024/2/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