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52631发布日期:2024-03-12 19:28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线圈,特别是涉及一种线圈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诸如手机,手表,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无线立体声)耳机等设备中,都有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

2、业内无线充电一般为磁感应技术,具体为给发射线圈通过交变的电信号,交变的电场通过发射线圈将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对它周围的线圈的磁耦合作用,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变化的磁场将产生电场。因此发射端线圈产生的磁场将穿过接收端线圈,接收线圈将产生电场,如果在接收线圈端接上负载的话将会产生电流。

3、然而在将线圈应用在无线充电领域中时,传统的线圈在绕组时都需要交叉,这样会增加线圈的厚度,进而导致终端产品的厚度增加,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线圈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的线圈绕组都需要交叉,这样会增加线圈的厚度,进而导致终端产品的厚度增加,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提供一种线圈结构,包括:

4、线圈,所述线圈包括本体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本体部的两端,所述本体部上开设有连通孔;

5、所述线圈的本体部在进行多圈绕组后,所述第一端部的位置与所述连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端部能过穿过所述连通孔后实现与本体部的交叉设置。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上涂设有绝缘层,所述连通孔的内壁涂设有绝缘层。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内设置有填充层,当所述第一端部穿设于所述连通孔时,所述填充层壳用于填充所述连通孔和所述第一端部之间的间隙。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包括第一电极端,所述电极端连通孔垂直设置,所述电极端穿设于所述连通孔。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包括第二电极端,所述第一电极端和所述第二电极端共同用于与外界电路进行连通。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的形状与所述第一电极端的形状相适配。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和所述第一电极端的形状均为方形。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上还设置有自粘层,所述自粘层包覆于所述绝缘层,所述自粘层用于将所述线圈结构与外界基板相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结构中,在本体部上开设有连通孔,当线圈的本体部进行多圈绕组后,第一端部可通过本体部上的连通孔穿出,以实现与本体部的交叉设置。此时第一端部仅需要穿过本体部上的连通孔,不需要从本体部的上方或者下方穿过,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在实现交叉设置的同时,不增大线圈的厚度,降低了该线圈结构后续集成到终端产品(例如无线充电座)的难度。



技术特征:

1.一种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上涂设有绝缘层,所述连通孔的内壁涂设有绝缘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内设置有填充层,当所述第一端部穿设于所述连通孔时,所述填充层壳用于填充所述连通孔和所述第一端部之间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包括第一电极端,所述第一电极端连通孔垂直设置,所述电极端穿设于所述连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包括第二电极端,所述第一电极端和所述第二电极端共同用于与外界电路进行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的形状与所述第一电极端的形状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和所述第一电极端的形状均为方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上还设置有自粘层,所述自粘层包覆于所述绝缘层,所述自粘层用于将所述线圈结构与外界基板相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线圈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线圈结构。包括线圈,线圈包括本体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本体部的两端,本体部上开设有连通孔;线圈的本体部在进行多圈绕组后,第一端部的位置与连通孔的位置相对应,第一端部能过穿过连通孔后实现与本体部的交叉设置。第一端部仅需要穿过本体部上的连通孔,不需要从本体部的上方或者下方穿过,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在实现交叉设置的同时,不增大线圈的厚度,降低了该线圈结构后续集成到终端产品(例如无线充电座)的难度。

技术研发人员:蓝凌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兆赫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0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