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变压器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667阅读:18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力变压器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变压器的散热装置,具体地说是电力变压器散热器。
电力变压器(以下简称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流电压大小的电气设备。变压器在运行中其内部损耗包括铁损和铜损,铁损和铜损都以热量形式放出,因此变压器的散热、冷却是保证变压器正常工作的前提。变压器散热多采用油浸式,即通过变压器油(即绝缘油)的闭路循环,吸收铁芯和线圈的热量并传递给冷却介质。对于容量小于6300KVA的变压器,主要采取油浸自冷式进行散热,即在变压器箱壳上焊接1-3层的散热管,散热管与油箱高度相同。目前,常用的提高散热效率的办法有在变压器内,铁芯和线圈中均预留油道,保证油路的畅通和对热量的有效吸收。在变压器外,依据不同容量、不同冷却方式而采取不同措施;中小容量的,大力增加体外散热管或散热片;大容量的,用油泵对变压器油实施强制循环(强油),用风机和水泵对冷却介质(空气或水)进行强制对流。变压器油箱与冷却系统,制造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复杂。中国专利(88202418.3)公开了一种变压器散热器,其技术方案是在散热管上焊制散热片,这种方式不仅制造成本高工艺复杂,而且散热管与油箱高度仍一致,无法增大变压器油的循环动力,同时由于散热片与散热油管难于紧密接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增加油浸自冷式变压器内绝缘油的循环动力;减少油浸自冷式变压器散热管的数量,简化冷却系统的制造工艺路线,降低生产成本;将油浸自冷方式的应用范围向大容量方向推进,替代一部分含有运动部件(泵与风机)的油浸风冷式、强迫油循环冷却式变压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力变压器散热器,由管翅换热器和油枕组成,其特征在于管翅换热器置于变压器的上方,管翅换热器内设有水平管,水平管的两端分别和上集油盒和下集油盒相通,上集油盒通过上油管同变压器上部油室相通,下集油盒上端同油枕相通,下集油盒下端通过下油管同变压器底部油室相通;水平管上垂直固定有散热片。
变压器运行中,散热器内外传热均得到有效强化。内侧,由于循环动力、循环通量的提高带来对流传热系数的提高;外侧,由于加装垂直散热翅片,扩大了传热面积,改善了对空气的放热。绝缘油从铁芯和线圈中吸取的热量,与散热器放给空气的热量及油箱壁面传导、辐射给空气的热量达成平衡,放热系统的工作进入稳态。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①创造性的外油路设计,散热器高置于变压器上方,大大地提高了变压器在自然对流时的循环动力。②提高总传热系数,减少散热材料的使用量,简化冷却系统的制造工艺路线,降低生产成本,使变压器油箱顶部的油温≤85℃。③过负荷能力强,带有高通量散热器的变压器,一旦因过负荷而出现过热时,其油箱上部油温升高并沿上升管向散热器推进。循环动力随即增加,绝缘油的循环通量相应加大,散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和传热温差随之升高,保证热量顺利散出,系统进入新的稳态,从而使该变压器具有较强的过负荷能力。④前后二套管翅式换热器并列设备,二套上、下油管对称排布,变压器油的循环路线得以缩短,变压器内温度场对称分布且梯度较小,同时便于变压器接线端子的安置。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侧视图。
实施例参见图1~图3,一种电力变压器散热器,由两只管翅换热器9和油枕6组成,两只管翅换热器9并联在变压器1的上方,管翅换热器9内设有水平管3,水平管3的两端为下集油盒4和上集油盒7,下集油盒4通过下油管2同变压器1底部相通,上集油盒7通过上油管8同变压器1上部相通,水平管3上垂直固定有散热片5,油枕6与下集油盒4的油路相通。变压器工作时,变压器1内温度升高的绝缘油将沿上油管8上升至上集油盒7,绝缘油在水平管3内流动时,热量经散热片5散发,温度降低的绝缘油汇集在下集油盒4并通过下油管2进入变压器1的底部,继续吸收变压器铁芯及线圈的热量,绝缘油自动进行闭路循环。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力变压器散热器,由管翅换热器(9)和油枕(6)组成,其特征在于管翅换热器(9)置于变压器(1)的上方,管翅换热器(9)内设有水平管(3),水平管(3)的两端分别和上集油盒(7)和下集油盒(4)相通,上集油盒(7)通过上油管(8)同变压器(1)上部油室相通,下集油盒(4)上端同油枕(6)相通,下集油盒(4)下端通过下油管(2)同变压器(1)底部油室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电力变压器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水平管(3)上垂直固定有散热片(5)。
专利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变压器散热器,由管翅换热器和油枕组成,管翅换热器置于变压器的上方,管翅换热器内设有水平管,水平管的两端分别和上集油盒和下集油盒相通,上集油盒、下集油盒、油枕通过管道和变压器冷却油室相通,形成绝缘油自动闭路循环;为提高传热效果,在水平管上固定有散热片。本发明能满足电力变压器A级绝缘的要求,使用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H01F27/12GKCN1057859SQ97107080
公开日2000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1997年8月13日
发明者薛世山, 李庆峰, 袁世伦, 章其全, 王自南, 陈晓春, 赵雪林 申请人: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专利引用 (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