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0837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温度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特别涉及一种温度继电器。
目前广泛使用的温度继电器中,其双金属片与盖板是通过一弹簧片固定连接的,因此,两者间的间隔距离是固定的。这种结构的温度继电器存在下列缺点对一定规格的成品而言,动触点与静触点的相对位置须在装配双金属片时一次调节完成,否则装配完成后,如果测试不符合要求,也无法作进一步的调节,因此,装配要求高,工艺较复杂,而且成品合格率较低,仅为60-70%左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触点与静触点的相对位置可反复调节,双金属片装配工艺较简单,成品合格率较高的温度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温度继电器,包括一外壳,一密封安装在外壳开口端的盖板,两相对固定安装在盖板内侧面上的静触点,两分别与该两静触点电气连接且延伸到盖板外侧的导线,一安装于外壳内的双金属片,两设于该双金属片两端的、且与该两静触点位置相对应的两动触点;其中,在该双金属片的中部设有一通孔,一螺栓穿过该通孔后拧入盖板中部的一螺孔,在该螺栓外侧套装有一其两端分别抵住该双金属片和盖板的压簧。
上述结构的温度继电器,由于双金属片与盖板是通过螺栓连接的,且两者间还设有一压簧,因此,只要调节螺栓在盖板上的拧入深度便可调节双金属片与盖板间的距离,从而可调节动触点与静触点的相对位置,这样,在密封装配前,对某种规格的继电器而言,可反复进行这种调节,直至测试合格,最后再与外壳密封装配,因此,双金属片的装配工艺较简单,要求不会太苛刻,而且成品的合格率也大大提高,可达到95%以上。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参见图1,一种温度继电器,包括外壳1,密封安装在外壳开口端的盖板2,两相对固定嵌装在盖板2上的静触点4,静触点4的接触端位于盖板2的内侧面上,其接线端露出盖板2的外侧面,以便与两导线3分别连接;一双金属片6安装在外壳1内,其两端设有两分别与两静触点4的接触端相对应的动触点5,其中部设有一通孔,一螺栓8穿过该通孔后拧入盖板2中部的一螺孔,另外,在该螺栓8外侧套装有一其两端分别抵住该双金属片6和盖板2的压簧7。因此,在密封装配前,通过调节螺栓8的拧入深度,可调节双金属片6与盖板2的间距,相应地可调节动、静触点5、4的相对位置,直至达到某种规格温度继电器的测试要求。图1所示实施例是一种动、静触点5、4呈常分状态的温度继电器,通过调节螺栓8的拧入深度,便可调节动、静触点5、4的相对距离,从而满足某种规格温度继电器的测试要求。
参见图2,图2所示实施例是一种动、静触点5′、4呈常合状态的温度继电器,其双金属片6′呈弯曲状,通过调节螺栓8的拧入深度,可调节动、静触点5′、4的压紧程度,从而满足某种规格温度继电器的测试要求。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与图1中的相同。
上述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位或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温度继电器,包括一外壳,一密封安装在该外壳开口端的盖板,两相对固定安装在该盖板内侧面上的静触点,两分别与该两静触点电气连接且延伸到该盖板外侧的导线,一安装于该外壳内的双金属片,两设于该双金属片两端的、且与该两静触点位置相对应的两动触点;其特征在于,在该双金属片的中部设有一通孔,一螺栓穿过该通孔后拧入盖板中部的一螺孔,在该螺栓外侧套装有一其两端分别抵住该双金属片和盖板的压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静触点呈常分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静触点呈常合状态。
专利摘要一种温度继电器,包括外壳1,盖板2,静触点4,导线3,双金属片6,动触点5,穿过双金属片6中部通孔并拧入盖板2中部螺孔的螺栓8及套装在该螺栓8外侧的、其两端分别抵住双金属片6和盖板2的压簧7。在密封装配前,通过调节螺栓在盖板上的拧入深度,可调节双金属片与盖板间的距离,从而可调节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直至满足某种规格继电器的测试要求。因此,双金属片的装配工艺较简单,继电器成品合格率较高。
文档编号H01H37/72GK2073160SQ9021888
公开日1991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1990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1990年8月31日
发明者袁志强 申请人:袁志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