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段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10066阅读:6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段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的产品,特别是一种改段开关。
目前电化产品均需设置开关,尤其目前有可切换多段式调整切换档状态的开关,以使灯光具有亮、不亮、普通亮等多段状态,供使用者作方便选择,而诸如此类的开关形态大多如图6所示,一配合盖体封闭的开关座50在内部凹设一容室51,以在内部安置数根电线,倘以此三条电线为例,三条连线70均在一端连接有U状弹性片的端子700,因此利用各端子700卡制在容室51周面,仅电线本身伸置出开关座50之外,而达到切换开关目的。在开关座50中央相对各端子700一侧枢设一切换盘60,该切换盘60周面等分突设有四个如同棘齿状的棘突62,用以限制单向旋转,在相隔之间固贴金属导片61,比如有三段控制,则贴设有三个导片61,剩下另一未贴设导片61的端面则为绝缘不导通的空挡面,切换盘60中央配置旋钮,以根据与主线70的接触面是否为导片61所需而带动切换盘转换。
这种开关无论是旋转式或按压式,均是带动切换盘60以利用棘突62压缩呈U形的端子700,从而使端子700与导片61接触导通,但在反复使用下有数个缺点1.每一档间均配合有棘突62予以隔离、切换,但每一棘突62的设置,使得切换盘60每切换至另档,总使棘突62一再敲打压缩端子700,在这样状况下,虽然端子700为弹性片,但如此反复被敲撞、压缩、伸张,使端子700在一段时间后形成弹性疲乏现象,以致端子700与导片61间出现间隙而形成接触不良的隔离状,一旦如此,将严重影响切换至该档时应出现的作用,令使用寿命缩短。
2.由于设有多个棘突62,且棘突62的形状又突出,故每每切换之间,每个棘突62重复地与端子700撞击,总伴有连续的噪音。
3.由于端子700呈U形,连线70与端子700旁侧相连接,但因连线70与端子700仅单点接触,在端子700被棘突62反复撞击而可能脱位时,必然影响到连线70和端子700定位问题,产生接触不良现象,尤其连线70弯折再与端子700接触,连线70在弯折间由于外侧铜线的本身弹性而稍外弯,不能有效地接触端子700,而造成接触不良。
4.又因为切换盘60中心点仅以转轴枢定,但切换盘60底面的导片61相对转轴亦需贯穿孔洞,因此切换盘60与导片61间在贯穿转轴间因均有配合间隙,以致导片61易与切换盘60间有晃动现象,故而导片61与切换盘60的组穿同心度不足,组装精确度有待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段开关,提高切换盘与其配合件之间的同心度以及它们的定位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段开关,当切换盘被旋转时,动作顺畅,并减少切换盘撞击端子的机率,此外,其所占空间小,还节省材料,并使端子使用寿命加长。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段开关,使端子与连线至少保持二点接触面,以杜绝接触不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多段开关,开关是配合盖体封闭的开关座在内部凹设一容室,容室周边嵌置数根连线,各连线均在一端连接端子,开关座中央相对各端子一侧枢设一可被切换杆、旋钮旋转的切换盘,顶边有一封座以和开关座定位,其特点在于封座底面突设数个外钩体,开关座预设有深度适当、形状与外钩体对应的钩槽,以利用封座的外钩体卡入钩槽中,使封座稳固嵌合开关座;
切换盘周边仅各设数个大、小棘突,其中在一大、小棘突间的较短距离处预设未与导环座接触的空档面,其余各大、小棘突间的面为导面;导环座对应于切换盘,导环座是一在周面各垂直立折起数个互有间隔导触面的圆形片,每一导触面与导面的数目及位置对应,在导触面间形成间距状的阻缘隙,以使切换盘旋转顺畅;端子是一在一端往连线方向外曲成曲端的U形片,端子相邻于连线处形成不同状弧度,使连线接触端子至少有二点以上的接触面。
前述的多段开关,它和特点是切换盘底面中央突设一锥形的突部,一侧突出一柱体;导环座底面突出对应突部的锥槽,在其一侧对应柱体开设弧形的限槽,利用导环座的锥槽紧塞有切换盘的突部、柱体插进限槽中而定位,提高切换盘与导环座同心度结合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多段开关具有定位容易、切换盘与导环座的结合稳实、操作容易、避免切换盘与端子反复碰撞的特点,以及端子有效接触导通,避免接触不良,并可负载更大的电流,所占空间小,省材料且使用装配轻巧。均克服了传统开关的缺点。。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段开关制成为旋转式时的元件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段开关的二极管与端子呈导通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多段开关的切换盘与端子接触状态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多段开关的切换盘与导环座同轴结合部份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多段开关制成为另一种按压式时的实施例分解图。
图6是传统多段开关的切换盘与各电线的端子配置俯视图。
如图1至图4所示,虽然开关座50形态与传统的开关座不同,但是开关座50的形状非本实用新型所强调。
图1所示是适用于旋转式开关型态,基本构件是开关座50、导环座30、切换盘20、切换杆14、弹簧141、按钮13、盖盘12、封座10、钮头131等;将导环座30与切换盘20装在一起而配置在容室51的中槽511,容室51周边同样装入数根连线70及其端子40,切换杆14则卡在切换盘20端面,切换杆14套设弹簧141并一起装入内部有空间的按钮13内,按钮13穿过盖盘12以利用其上部穿过封座10中央,使按钮13顶端的螺纹端突出封座10顶部以供钮头131螺设,以使按钮13旋转切换杆14而带动切换盘20旋移切换档位。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在局部改进,如下分项叙述1.如图1所示,封座10底面突设数个外钩体11,盖盘12相对设有穿孔121,开关座50预设有深度适当、具级梯孔的钩槽53;故而利用封座10的外钩体11穿过穿孔121、进入钩槽53中,使封座10如同一体嵌合般地结合盖盘12、开关座50,外钩体11突出的钩部因钩槽53呈级梯对应状,而使外钩体11不致外露于封座10,以使结合效果更确实、操作益加简易。
2.切换盘20周边仅各设一大、小棘突21、22,各大、小棘突21、22的较短距离处预设未与导环座30接触的空档面23,大、小棘突21、22另一端相距处为导面24,底面中央突设一锥形的突部25,一侧突出一柱体26(如图2、4所示);导环座30对应于切换盘20,导环座30是一在周面各垂直立折起二互有间隔的导触面32、33的圆形片,二导触面32、33间有部份间距的阻缘隙34,二导触面围成的弧形范围相当于切换盘20在大、小棘突21、22间的导面24,导环座30底面突出对应突部25的锥槽31,又在其一侧对应柱体26开设弧形的限槽35;导环座30的锥槽31紧塞有切换盘20的突部25,同时将切换盘20的柱体26插进限槽35中而定位,使二导触面32、33围贴在导面24并予压紧;故而切换盘20与导环座30的设计,将可获得新的效果。其一,如图1、2、4所示,切换盘20与导环座30间借助突部25与锥槽31的插突而能确保同心度组穿精度,加限槽35和柱体26的插设可加强定位性,使得切换盘20与导环座30的结合更加确实;其二,更因大、小棘突21、22与阻缘隙34设计成三段状态,即空档面23、二导触面32、33(请参阅图2、3所示),当切换盘20被切换时因仅设大、小棘突21、22,加以一大一小形式,而可有效减少切换盘20转动间撞击到端子40的次数与声音,使端子40延长使用寿命,以及避免噪音连续出现,同时当端子40接触到阻缘隙34时便无任何导通作用,直至接触到另一导触面32即是切换至另一档。故该设计便能有效地减少切换盘20撞击端子40机率,并使切换盘20的旋转更为顺畅,减少阻碍,而为传统的多段开关所未具备的。
3.端子40的设计是一在一端往连线70方向外曲成曲端41的U形片,使端子40有坡度。如图1、3所示,当连线70进入容室51时,便使连线70同时接触到端子40至少二点,即如图所示的a、b两点。因此端子40经此设计后至少可获得二个接触点效果,故能有效克服传统开关可能有接触不良的缺点,较传统开关有增进功效。
4.另如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多级开关制成按压式时的实施例。前三项所述特征均能适用,仅切换杆14为螺旋形、按钮13形状不同、不需盖盘12。故依此类推,只要是多段开关均能适用本实用新型改进特征。
权利要求1.一种多段开关,开关是配合盖体封闭的开关座在内部凹设一容室,容室周边嵌置数根连线,各连线均在一端连接端子,开关座中央相对各端子一侧枢设一可被切换杆、旋钮旋转的切换盘,顶边有一封座以和开关座定位,其特征在于封座底面突设数个外钩体,开关座预设有深度适当、形状与外钩体对应、使外钩体能卡入其中的钩槽;切换盘周边仅各设数个大、小棘突,其中在一大、小棘突间的较短距离处预设未与导环座接触的空档面,其余各大、小棘突间的面为导面;导环座对应于切换盘,导环座是一在周面各垂直立折起数个互有间隔的导触面的圆形片,每一导触面与导面的数目及位置对应,在导触面间形成间距状的阻缘隙;端子是一在一端往连线方向外曲成曲端的U形片,端子在相邻连线处形成不同状弧度,使连线接触端子至少有二点以上的接触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开关,其特征在于切换盘底面中央突设一锥形的突部,一侧突出一柱体,导环座底面突出对应突部的锥槽,一侧对应柱体开设弧形的限槽,导环座的锥槽紧塞有切换盘的突部、柱体插进限槽中而定位。
专利摘要一种多段开关,主要是切换盘周边仅各设一大、小棘突,而切换盘底面套装一导环座,导环座是一在周面各垂直立折起二导触面的圆形片,二导触面间有间距状的阻缘隙,切换盘异于二导触面是未接触导环座的空挡面,使二导触面与空挡面形成三段状态而使切换盘旋转顺畅,并增加端子使用寿命;另外,端子是一在一端往连线方向外曲成曲端的U形片,使端子有坡度,而使连线与端子至少有二接触面。
文档编号H01H19/00GK2225092SQ9521113
公开日1996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1995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1995年4月22日
发明者黄鹤林 申请人:黄鹤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