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母线的电气接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3578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括母线的电气接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向一个或多个用电部件供电的电气接线结构。一第一接线端子由拧在母线中的一第一螺丝与母线相连。一第二接线端子由拧在母线中的一第二螺丝与母线相连。一输入线与第一接线端子相连,一用于向一个或多个其它用电部件供电的输出线与第二接线端子相连。
传统地,安装在车辆上的各种用电部件(如热线点火塞,加热器等)由发电机产生的电流供电,所述发电机通过发动机的激励而工作。在与用电部件相连的供电路由上设有一继电器盒。该继电器盒内装有多个继电器,用于接通或切断用电部件的电流供应,从而开关这些部件。图6所示是一种已知的继电器盒11。一导电母线12安装于继电器盒11上。继电器们与母线12电连接。母线12的一部分暴露于继电器盒11的一外表面上。由发电机产生的电流通过输入线13和母线12传输到继电器。压扁输入线以同第一接线端子15的卷边压线部分151相连。第一接线端子15由拧入母线12中的第一螺丝16与母线12相连。
用于向继电器供电的母线12也用于向除通过继电器供电以外的其它用电部件供电。一用于向其它用电部件供电的输出线14压扁以同第二接线端子17的卷边压线部分171相连。第二接线端子17由拧入母线12中的第二螺丝18将其与母线12相连。
由发电机产生的电流通过输入线13和母线12传输到装于继电器盒11内的继电器和输出线14。也即,电流通过母线12输送到位于输出线14另一端的其它用电部件。当电流流过母线12时,母线12产生热。所产生的热传导至第一和第二接线端子15和17以及第一和第二螺丝16和18。由于热传导,第一和第二接线端子15和17以及第一和第二螺丝16和18被加热。如上所述,输入线13通过压接至第一接线端子15而被固定,输出线14通过压接至第二接线端子17而被固定。当所产生的热量使母线12的温度超过第一接线端子15和第二接线端子17的耐热温度时,输入线13和卷边压线部分151之间以及输出线14和卷边压线部分171之间会出现电接触不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接线端子与母线之间的电接触不良。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向一个或多个用电部件供电的母线的电气接线结构;一第一接线端子由拧入母线中的一第一螺丝与母线相连;一第二接线端子由拧入母线中的一第二螺丝与母线相连;一输入线与第一接线端子相连;一用于向一个或多个其它用电部件提供电流的输出线与第二接线端子相连。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通过一旁路元件互相连接。
因此,流过输入线的部分电流通过旁路线而不是通过母线流到输出线。这种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使得流过母线的电流较少。更好地,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各自具有一卷边压线部分;旁路元件的一端和输入线压接在第一接线端子的卷边压线部分;旁路元件的另一端和输出线压接在第二接线端子的卷边压线部分。
例如,很容易制作出一种结构,在其中,旁路元件与输入线和输出线一起压接在每个接线端子的卷边压线部分。
更好地,旁路元件的一端由拧在母线中的第一螺丝与第一接线端子和母线中的至少之一相连;旁路元件的另一端由拧在母线中的第二螺丝与第二接线端子和母线中的至少之一相连;也即,旁路元件和接线端子通过把螺丝拧入母线中而将它们都与母线相连。
母线通常安装于装有多个继电器的继电器盒上,而继电器与母线电连接。
下面结合


本发明,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和表示第一实施例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路图;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局部前视剖视图;图6是现有结构的立体图;以下结合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描述。第一实施例中与图6所示相同的组成元件使用相同的标号。
如图1所示,输入线13一端部的暴露芯线和导电旁路线19一端部的暴露芯线压接在第一接线端子15的卷边压线部分151。端子15由拧入母线12中的第一螺丝16与母线12相连。输出线14一端部的暴露芯线和旁路线19一端部的暴露芯线压接在第二接线端子17的卷边压线部分171,端子17由拧入母线12中的第二螺丝18与母线12相连。
图2示出了图1中连接于发电机20的连线结构,该发电机通过车辆发动机的激励产生电流以向各类用电部件供电。继电器盒11内装有保险丝21、22、23和24及继电器25、26、27、和28。继电器25接通或切断供送到用电部件热线点火塞29的电流,以使热线点火塞29开或关。继电器26-28接通或切断供送到另一用电部件加热器(未示出)的电流以使加热器开或关。保险丝24与图2中未示出的一用电部件电连接。输出线14与装于保险丝盒30内的母线31相连。母线31通过保险丝32与电池33电连接。母线31还通过保险丝34与电气分配部件35电连接。电气分配部件35将电流分配到各个用电部件。
通过实施第一实施例可以得到下述效果(1-1)流过输入线13的部分电流通过旁路线19而不是通过母线12流向输出线14。如果没设旁路线19,所有流过输入线13的电流都将流向母线12。本发明的结构与传统技术相比,使得较少的电流流过母线12。从而,母线12中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少。结果,母线12、第一接线端子15、第二接线端子17、第一螺丝16和第二螺丝18的温度升高与传统技术中的相应元件的温度升高相比要小。因此,即使反复开关用电部件的电流而在母线12中多次产生热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母线12与第一接线端子15及母线12与第二接线端子17之间有良好的电接触。
(1-2)旁路线19将传输到其上的热量传输出去。因此,可以防止第一接线端子15、第二接线端子17、第一螺丝16、第二螺丝18上的温度升高。旁路线19的传热有助于防止输入线13与第一接线端子15及输出线14与第二接线端子17间的电接触不良。
(1-3)很容易制作出这样一种结构,使输入线13和旁路线19一起压接在第一接线端子15的卷边压线部分151,而使输出线14和旁路线19一起压接在第二接线端子17的卷边压线部分171。也即,这种结构可以通过仅仅在传统结构上增加旁路线19而得到。
以下结合图3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组成元件使用相同的标号。
在第二实施例中,一板状旁路元件36、第一、第二接线端子15、17由拧入到母线12中的第一、第二螺丝16、18与母线12相连。旁路元件36置于接线端子15和第一螺丝16的头部之间以及第二接线端子17和第二螺丝18的头部之间。因此,在母线12及旁路元件36间形成一缝隙。
在第二实施例中,可以得到与所述(1-1)项和(1-3)项相似的效果。板状旁路元件36的散热区域比第一实施例中的旁路线19的散热区域大。所以,旁路元件36可以比第一实施例中的旁路线19更有效地防止母线12、第一接线端子15、第二接线端子17、第一螺丝16、第二螺丝18上的温度升高。
在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一旁路元件36放置于母线12和第一接线端子15之间以及母线12和第二接线端子17之间。
以下结合图5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描述。第四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组成元件使用相同的标号。
在第四实施例中,一输入线174、一输出线172和一旁路线173相互作成一体,形成一引线175。通过剥去引线175的外皮而把其芯线暴露出来,此芯线压接在卷边压线部分151、171中。
第四实施例提供了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效果。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实施例可以通过在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对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特别是第二和第三实施例)进行改变而得到(1)将旁路元件与母线作成一体。
(2)在旁路元件上作出散热片以增加散热面积。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通过旁路元件互相连接,本发明可以保证接线端子和母线间的良好电接触。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气接线结构,包括一向一个或多个用电部件(29)供电的母线(12);一由拧入所述母线(12)中的第一螺丝(16)与母线(12)相连的第一接线端子(15);一由拧入所述母线(12)中的第二螺丝(18)与母线(12)相连的第二接线端子(17);一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5)相连的输入线(13;174);一向一个或多个其它用电部件供电的输出线(14;172),该输出线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17)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子通过一旁路元件(19;36;173)互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5)和第二接线端子(17)各具有一卷边压线部分(151,171),所述旁路元件(19,173)的一端和所述输入线(13,174)的一端压接在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5)的卷边压线部分(151),所述旁路元件(19,173)的另一端和所述输出线(14,172)的另一端压接在所述第二接线端子(17)的卷边压线部分(17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旁路元件(36)的一端由第一螺丝(16)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5)和所述母线(12)中至少之一相连;所述旁路元件(36)的另一端由第二螺丝(18)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17)和所述母线(12)中至少之一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气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12)安装于装有多个继电器(25,26,27,28)的一继电器盒(11)上;所述继电器与所述母线电连接。
全文摘要
一安装于装有继电器(25,26,27,28)的继电器盒(11)上的母线(12)。在输入线(13,174)一端的暴露芯线和在旁路线(19,173)一端的暴露芯线压接在第一接线端子(15)的卷边压线部分。在输出线(14,172)一端的暴露芯线和在旁路线的另一端的暴露芯线压接在第二接线端子的(17)的卷边压线部分。第一和第二接线端子(15,17)分别通过拧入在母线(12)中的螺丝(16,18)与母线相连。
文档编号H01R31/00GK1227462SQ9910073
公开日1999年9月1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1998年2月27日
发明者加藤信秀, 阿子岛滋, 笠原康弘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