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71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电源,其包括设有两电极的储电单元、控制电路板、将所述储电单元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起来的连接组件及分别为所述储电单元和控制电路板提供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的壳体,所述控制电路板设有插接端口暴漏于所述壳体外的用于充电和放电的电连接器,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将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间隔开来的隔板及若干金属片,所述隔板对应每一金属片开设允许所述金属片穿过的狭缝,每一金属片的位于所述隔板两侧的两端分别连接储电单元的其中一电极和控制电路板。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具有单一的电连接器作为移动电源的充放电端口,方便用户的识别,操作简单。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的结构简单,组装便捷经济,外观简洁。
【专利说明】
移动电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移动电源,尤指一种用于为便携式移动设备充电的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移动电源通常具有充电端口及放电端口,在使用时,通过充电端口为移动电源充电,通过连接放电端口与移动设备为移动设备充电。两种分立的端口为区分需要通常采用不同类型的端口,使用者在使用时需通过判断端口连接器类型判断是否为所需端口,此种端口判断过程增加使用者的不便,尤其是在不便看清连接器类型的使用环境下,更是有可能带来误插甚至损毁端口的状况。
[0003]因此,确有必要对移动电源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统一充放电端口的移动电源。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电源,其包括设有两电极的储电单元、控制电路板、将所述储电单元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起来的连接组件及分别为所述储电单元和控制电路板提供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的壳体,所述控制电路板设有插接端口暴漏于所述壳体外的用于充电和放电的电连接器,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将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间隔开来的隔板及若干金属片,所述隔板对应每一金属片开设允许所述金属片穿过的狭缝,每一金属片的位于所述隔板两侧的两端分别连接储电单元的其中一电极和控制电路板。
[0006]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与所述第一壳体相互扣合以围成所述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顶盖,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底壁及自所述底壁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与所述第一壳体扣合的侧壁,所述隔板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
[0007]进一步,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隔板的隔板固定部,所述隔板固定部间隔开设允许所述金属片自所述第一收容腔进入第二收容腔的固定孔。
[0008]进一步,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垂直设置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及隔板共同围成收容所述储电单元的第一收容腔。
[0009]进一步,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概呈单侧面开口的箱型,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卡扣后,其二者组合体的侧沿通过所述但侧面开口进入所述第三壳体内并固定收容其中。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盖侧边沿延伸形成若干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卡扣部设置若干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对应第一卡扣部相互配合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卡扣固定。
[0011 ]进一步,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的收容于所述第三壳体内的侧边沿分别设置若干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三壳体的内侧壁对应所述第二卡扣部设置若干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与对应第二卡扣部相互配合以使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相互卡扣固定。
[0012]进一步,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挡板朝向第一收容腔及第二收容腔内凸设若干凸肋。
[0013]进一步,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底壁凸设若干定位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边沿布置于所述定位部之上。
[0014]进一步,所述隔板固定部凸设若干挡止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边沿布置于所述挡止部下侧。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具有单一的电连接器作为移动电源的充放电端口,方便用户的识别,操作简单。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的结构简单,组装便捷经济,夕卜观简洁。
【【附图说明】
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附图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的立体组装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移动电源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组装图。
[0018]图3至图4是图1所示移动电源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5是图3所示移动电源的除壳体外的其他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0020]图6是图5所不立体组装图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100用于为移动设备提供电源供应。所述移动电源100包括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叠置的储电单元10、电性连接所述储电单元10的控制电路板20、电性连接于所述储电单元10与控制电路板20之间的连接组件30及包覆固定所述储电电源1及控制电路板20的壳体40。
[0022]请参照图5至图6,所述每一储电单元10设有两电极(未显示),分别为正电极及负电极。所述每一储电单元1的两电极通过连接组件30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20.所述连接组件30对应每一储电单元10包括两金属片31。所述连接组件30还包括一隔板32.所述隔板32对应每一金属片31开设狭缝321以使其自其中穿过,所述每一金属片31的分别位于隔板32两侧的两端分别焊接至其中一电极及控制电路板20。所述隔板32可保持所述金属片31的相互隔离、所述储电单元10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0的相互隔离,且可保持所述金属片31的水平方向延伸且不易因外力发生弯折。当金属片31在与所述储电单元10及控制电路板20焊接时或者其三者组装后的整体被置入壳体40时,三者的相对位置可被隔板32维持稳定,进而可防止金属片31的变形及金属片31与其他导体之间的错误搭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电源100包括两储电单元10,置于底层的储电单元10对应的金属片31穿过隔板32后焊接至控制电路板20的底侧面,所述置于顶层的储电单元10对应的金属片32穿过隔板32后焊接至控制电路板20的顶侧面。
[0023]请继续参照图3至图6,所述控制电路板20用以控制所述储电单元10的充放电控制。所述控制电路板20概呈矩形.所述控制电路板20的一侧设置一插接开口朝外的用于充放电的电连接器22及一开关23。
[0024]请参照图3至图4,所述壳体40包括相互卡扣配合的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及第三壳体43.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于竖直方向相对卡扣配合以形成分别用以容纳所述储电单元10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0的第一收容腔411及第二收容腔412.所述第一壳体41包括顶盖411.所述第二壳体42包括底壁421及自所述底壁421向上垂直延伸形成的侧壁422.所述第二壳体42于底壁421上垂直设置隔板固定部44。所述第二壳体42于所述第一收容腔411的一侧设置第一挡板45以挡止所述第一收容腔411的一侧面,所述第一挡板45、隔板固定部44及第二壳体42的侧壁422共同围成所述第一收容腔411。所述顶盖411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第二挡板417,所述第一壳体41扣合于所述第二壳体42时,所述第二挡板417、隔板固定部44及侧壁422共同围成所述第二收容腔412.所述第一收容腔411与所述第二收容腔412之间通过所述隔板固定部44相互分隔,所述隔板固定部44间隔开设两开口向上的“U”型固定孔441,所述每一固定孔441用以允许靠近同侧的金属片31穿过,以使金属片31得以连接分别位于第一收容腔411及第二收容腔412内的储电单元10与控制电路板20。所述侧壁422及挡板45向第一收容腔411及第二收容腔412内凸设若干凸肋46,所述凸肋46将所述储电单元10及控制电路板20卡制于所述第一收容腔41及第二收容腔42内,防止所述储电单元10与控制电路板20于水平及前后方向的发生晃动。所述壳体40于所述第二收容腔412的底壁421及侧壁422凸设若干定位部47。所述控制电路板20置于所述定位部47之上,以通过所述定位部47的高度调整控制电路板20相对壳体40底壁521的高度,进而防止金属片31的弯折。所述隔板固定部44的朝向第二收容腔412凸设若干挡止部49,所述控制电路板20的边沿布置于所述定位部47之上,所述挡止部49之下。所述壳体40于靠近所述控制电路板20的电连接器22的插接开口处开设通孔48,所述电连接器22的插接开口通过所述通孔48暴漏于所述壳体40的外侧。
[0025]第一壳体41自所述顶盖413的侧边沿及中部垂直延伸形成一第一卡扣部414及若干第二卡扣部415,所述每一第一、第二卡扣部414,415中间开设矩形的卡孔4141.所述隔板固定部44于两固定孔441之间靠近顶部处对应所述第一卡扣部414设置第一卡扣441。所述第二壳体42的侧壁522及所述挡板45的内侧壁靠近顶端处别对应所述第二卡扣部415设置第二卡扣423。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扣441,423分别卡入对应的第一及第二卡扣部414,415的卡孔4141内,进而使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相互卡扣固定。
[0026]所述第三壳体43为具有侧面开口431的矩形箱形,所述第三壳体43于其内侧壁靠近所述侧面开口 431的处设置若干第三卡扣432。所述第三壳体43的与所述侧面开口 431相对的一侧内壁垂直设置若干收容柱433,所述每一收柱433的中部开设收容孔4331。所述第一壳体41的顶盖413与所述第二壳体42的底壁421分别于相对的一侧沿间隔设置若干对应所述第三卡扣432的第三卡扣部416.所述每--^扣部416的中部开设卡孔4161.所述挡板45
的外侧面对应收容柱433凸设若干凸柱451。将所述第三卡扣432对应卡入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的第三卡扣部416的卡孔4161内,同时将所述凸柱451置入对应的收容孔4331内,至此所述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及所述第三壳体43组装完成。
[0027]请参照图1、图3及图4,所述开关23包括按钮231。所述第三壳体43的侧壁开设用以收容所述按钮231的开口 434,所述按钮231通过所述开口 434暴漏于所述壳体40外侧,用户可通过操作所述按钮231以控制所述储电单元10通过所述电连接器22充电或者放电。
[0028]请参照图3至图6,所述储电单元10的顶端配置有调整件50。所所述调整件50置于所述储电单元10与所述壳体40的顶盖413之间,用以防止所述储电单元10于竖直方向上晃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调整件50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和弹性的双面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调整件50还可为其他可提供厚度和弹性的具有一定固定力的结构。
[0029]本实用新型的储电单元10的个数可根据产品的电量设置不同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100具有单一的电连接器22作为移动电源的充放电端口,方便用户的识别,操作简单。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的结构简单,组装便捷经济,外观简洁。
【主权项】
1.一种移动电源,其包括设有两电极的储电单元、控制电路板、将所述储电单元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起来的连接组件及分别为所述储电单元和控制电路板提供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的壳体,所述控制电路板设有插接端口暴露于所述壳体外的用于充电和放电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将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间隔开来的隔板及若干金属片,所述隔板对应每一金属片开设允许所述金属片穿过的狭缝,每一金属片的位于所述隔板两侧的两端分别连接储电单元的其中一电极和控制电路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与所述第一壳体相互扣合以围成所述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顶盖,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底壁及自所述底壁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与所述第一壳体扣合的侧壁,所述隔板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隔板的隔板固定部,所述隔板固定部间隔开设允许所述金属片自所述第一收容腔进入第二收容腔的固定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垂直设置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及隔板共同围成收容所述储电单元的第一收容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概呈单侧面开口的箱型,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卡扣后,其二者组合体的侧沿通过所述单侧面开口进入所述第三壳体内并固定收容其中。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盖侧边沿延伸形成若干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卡扣部设置若干第一卡扣,所述第—^扣与对应第—^扣部相互配合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卡扣固定。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的收容于所述第三壳体内的侧边沿分别设置若干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三壳体的内侧壁对应所述第二卡扣部设置若干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与对应第二卡扣部相互配合以使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相互卡扣固定。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挡板朝向第一收容腔及第二收容腔内凸设若干凸肋。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底壁凸设若干定位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边沿布置于所述定位部之上。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固定部凸设若干挡止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边沿布置于所述挡止部下侧。
【文档编号】H02J7/00GK205724945SQ201620157759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日
【发明人】王志强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