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置电源和电池的切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7491102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外置电源和电池的切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产品的电源控制领域,尤其涉及的是, 一种外置电源 和电池的切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4支术
便携产品中,通常同时采用外置电源和备用电池两种供电方式,而这 两种方式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供电的切换。现有技术中,大多数主要 是采用二极管来实现外置电源和电池的隔离和切换,如图1所示。为了保 证外置电源具有更高的优先级,釆用这种方式时,电池电压必须低于外置
电源的电压。当电池和外置电源都正常,且外置电源的电压更高时,此时D 承受正向偏压导通,而Dl ~DN承受反向偏压截至,由外置电源给系统供 电;当外置电源掉电时,系统供电自动切换到电池供电。这种供电方式存 在以下几点缺点
l..无法将电池和母线隔离开,待机,母线上的静态电流会降低待机时 间。当系统长时间处于待机模式时,母线上电容的漏电流及后级电路的静 态电流等增加了电池的放电电流,使得电池的待机时间会大大缩短。
2. 在实行切换时,外置电源电压受限制。为了保证外置电源具有更高 的优先级,外置电源的电压必须高于电池电压,以保证各个二极管的正确 偏置。
3. 电路损耗大。由图1中可知,当采用外置电源供电时,二极管D会 产生较大损耗,且P-VI( V为二极管的顺向压降,I为流过二极管的电流)。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地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置电源和电池的切换电路及其控制方 法,其适用于外置电源与电池的可靠切换,特别适用于便携式产品。本发 明在电池电压低于、等于或高于外置电源电压时,均能完成切换。 '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釆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切换电路,其应用于采用外置电源和蓄电池询种供电方式的 设备上,外置电源和蓄电池都通过一供电母线给所述设备供电,该切换电
路包括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 串联在蓄电池输出端与所述供电母线之间;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串联在外置 电源输入端与所述供电母线之间;所述控制电路的多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分 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 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在导通与断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所述切换电路还包括一4全测单元,该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外置 电源与蓄电池的工作状态、以及设备的开机状态,并将检测到的信息送入 到所述控制电路中。
其中,所述切换电路还包括 一热插拔电路,所述热插拔电路串联在 供电母线上,且所述热插拔电^^的输入端连接外置电源的输入端和蓄电池 的输出端,所述热插拔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该第一开关管串联在所述 蓄电池的输出端与供电母线之间,该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电 路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若蓄电池中包含多个电池组或电池包,则所述 第 一开关电路还包括多个限流二极管,在所述蓄电池中的每个电池组或电 池包都与一个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所有限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在一起并连 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连"f妄所述供电母线。 若蓄电池中只包含一个电池组或电池包,则所述第 一开关电路还包括一个 MOS管,该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该MOS管的漏
6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该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管为第一MOS管;该MOS管的源极连接所有限流二极管的 阴极,该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供电母线;该MOS管的栅极连接控制电 路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
其中,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该第二开关管串联在所述 外置电源的输入端与供电母线之间,该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 电路的另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二开关管为第二MOS管,该 第二 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供电母线,该第二 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外 置电源的输入端;该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控制电路的另一个控制信号输 出端。其中,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并联一二极管,用于减小 由第二MOS管内部寄生二极管正向压降所造成的损耗。
.其中,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管,该第三开关管串联在所 述供电母线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之间,该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控制电路的又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三开关管为第三MOS 管,该第三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 MOS管的源极,该第三MOS管 的漏极连接所述供电母线;该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控制电路的又一个控 制信号输出端。
其中,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管,该第三开关管串联在外 置电源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之间,该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 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又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三开关管为第 三MOS管,该第三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外置电源的输入端,该第三 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 MOS管的漏极;该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控 制电路的又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上迷开关管均可采用全控型电力电子器 件,其包括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电力晶闸管、电力晶体管、电力场效应管 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上述切换电路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A、检测当前外置电源输入端、蓄电池的工作状态及设备的开机状态,并将该检测信息
送入到一控制电路中;B、所述控制电路根据外置电源输入端、蓄电池的工
作状态及设备的开机状态,控制串联在蓄电池输出端与供电母线之间的第 一开关电路、及串联在外置电源输入端与供电母线之间的第二开关电路导 通或断开,使设备在外置电源和蓄电池两种供电方式之间进行切换。其中,
所述步骤B中,当系统处于待机状态时,通过断开第一开关电路切断蓄电 池和供电母线的连接,用于降低电池的待机放电电流。
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通过第一开关电路将蓄电池与供电母线隔离, 则避免了由于供电母线上存在静态电流,而导致的蓄电池电量降低,从而 延长待机时间。而且本发明还通过第二开关电路将外接电源与供电母线隔 离,先通过控制电路判断外置电源的输入电压是否正常(即外置电源电压是 否在正常电压范围内),然后再由控制电路发出控制信号,控制第二开关电
路或第一开关电路开通或关断,无论外置电源低于、等于或高于电池电压, 均可以保证外置电源更高的供电优先级;且可以降低系统工作和待机时的
损耗,延长电池的待机时间。同时,如果本发明采用低功耗的MOS管作为
开关电路中的主要器件,则当外置电源供电时,MOS管的损耗为I2R,由
于可以采用导通电阻非常小的MOS管,则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的
损耗将远远小于图1中二极管D的损耗。


图1为传统的外置电源和蓄电池的切换电路原理框图2是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外置电源和4池的切换电路的原理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路结构示意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路结构示意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电路结构示意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置电源和电池的切换电路,其应用于 采用外置电源和蓄电池两种直流供电方式的设备上,外置电源(如图3至图 7中的EDC—POWER端)和蓄电池210的输出端都通过一供电母线给所述设 备供电,即由蓄电池210和外置电源得到一个公共的供电母线电压VBUS。 本发明的切换电路主要包括第一开关电路220、第二开关电路240、和控 制电路230;第一开关电路220串联在蓄电池210的输出端与供电母线之间; 第二开关电路240串联在外置电源输入端与供电母线之间;控制电路23 0的 多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电路220和第二开关电路240的控制 端,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电路220和第二开关电路240在导通与断开状态之间 进行切换。例如,当有外置电源接入时,控制电路230从设备的外置电源输 入端获得一用于表示外置电源接入的开关信号,就可以直接断开第一开关 电路220,从而切断蓄电池与供电母线的连接,保证了外置电源的最高优先 级;而当没有外置电源接入时,控制电路230不能获得上述外置电源接入的 开关信号,那么第一开关电路220处于导通,从而使蓄电池为供电母线供电, 保证了设备的正常工作。在这里通过第一开关电路将蓄电池与供电母线彻 底隔离,避免了由于供电母线上存在静态电流,而导致的蓄电池电量降低, 从而延长了蓄电池的待机时间。
如图2所示,上述切换电路还可以包括 一检测单元260,该检测单元 260用于检测外置电源与蓄电池210的工作状态、以及设备的开机状态,并 将检测到的信息送入到控制电路230中。控制电路230则需要监测外置电 源、蓄电池或者开机信号的状态及其变化,对第一、第二开关电路220、 240 进行相应控制,实现对供电母线的控制,保证设备正常供电。至于如何对外置电源输入端与蓄电池210的工作状态、以及设备的开机状态进行检测, 可以养用常规方法,例如当外置电源输入端有电源接入时,通过一电压检 测装置检测外置电源的电压状态;对于蓄电池,则可以直接从电源管理芯
片中获得相应的电池信息;而对于设备的开机状态,则可以通过检测开机
开关的状态来判断。
如图2所示,上述切换电路还包括 一热插拔电路250,热插拔电路 250串联在供电母线上,且热插拔电路250的输入端连接外置电源的输入端 和蓄电池210的输出端,热插拔电路2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供电设备。如 图2所示,通常供电母线的输出端需要通过一极性电容C1接地,起到稳定 电压、滤除噪声的作用,那么,上述热插拔电路250需要位于该电容C1之 前。热插拔电路250可以采用型号为TPS24卯/91的热插换控制器,其提供 了功率限制、电流限制以及+9 V至+80 V的宽广操作范围等功能,具体实 现电路可参见该芯片的器件应用手册。本发明采用热插拔电路250主要是 为了防治冲击电流,但是防治冲击电流不局限于热插拔电路,也可以采用 其他的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3至图7具体说明本发明切换电路的具体电路图。 实施例l:如图3所示,第一开关电路220包括第一开关管,该第一开关 管串联在蓄电池210的输出端与供电母线之间,该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 控制电路230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若蓄电池210中包含多个电池组或电 池包(BATTRRTY1 BATTRRTYN),则第一开关电路220还包括多个限 流二极管(如图3中的限流二极管D1 ~ DN,限流二极管的个数由电池组或 电池包的个数来决定),在蓄电池210中的每个'电池组或电池包都与一个二 极管的阳极相连,所有与蓄电池210相连的限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在一起并 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供电母线。这里的 开关管可以采用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其包括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电力晶 闸管、电力晶体管、电力场效应管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等。如图3中,第一
10开关管采用的是一个P沟道的第一MOS管Q3;该MOS管Q3的源极连接所有 与蓄电池相连的二极管的阴极,该MOS管Q3的漏极连接供电母线;该MOS 管Q3的栅极连接控制电路230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而且,当蓄电池210 只包括一个电池组BATTRRTY1时,图3中的二极管Dl可以替换成MOS管, 且M0S管内部寄生二级管方向和二极管D1的方向相同,其导通与关断受控 制电路230的控制,这个技术改变也可以应用于下述其他实施例中。
如图3所示,上述第二开关电路240可以只包括一个第二开关管,该第 二开关管串联在所述外置电源的输入端EDC一POWER端与供电母线之间, 该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另 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这里 的开关管也可以采用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其包括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电 力晶闸管、电力晶体管、电力场效应管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等。图3中第二 开关管采用的是一个P沟道的第二MOS管Ql,该MOS管Ql的源极连接供电 母线,该M0S管Q1的漏极连接外置电源的输入端EDC—POWER;该MOS管 Ql的栅极连接控制电路230的另 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此第二M0S管Q1的 源极和漏极之间还并联一二极管DO,用于减小由MOS管Ql内部寄生二极管 正向压降所造成的损耗。
实施例2:如图4所示,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1电路的不同之处是第二 开关电路240还包括第三开关管,该第三开关管串联在所述供电母线与所述 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之间,该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控制电路230的又一 个控制信号输出端。这里的开关管也可以釆用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其包 括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电力晶闸管、电力晶体管、电力场效应管和绝缘栅 双极晶体管等。如图4中,第三开关管采用的是一个P沟道的第三MOS管Q2, 该MOS管Q2的源极连接第二MOS管Q1的源极,该MOS管Q2的漏极连接供 电母线;该MOS管Q2的栅极连接控制电路230的又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其 他器件的连接方式与实施例l相同。采用MOS管Q2,可以在外置电源突然接 入时抑制在MOS管Ql、 二极管D0和极性电容C1上产生的冲击电流。实施例3:如图5所示,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1电路的不同之处是第二 开关电路240还包括第三开关管,该第三开关管串联在外置电源的输入端与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之间,该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控制电路230的 又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如图5中,第三开关管采用的是一个P沟道的第三 M0S管Q2,该MOS管Q2的源极连接外置电源的输入端,该MOS管Q2的漏 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l的漏极;该MOS管Q2的栅极连接控制电路的又一 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其他器件的连接方式与实施例l相同。
实施例4: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在供电母线上串联热插 拔电路250,其位于极性电容C1前,用于防治冲击电流。该实施例中,MOS 管Q2的作用也是为了抑制在MOS管Ql、 二极管D0和极性电容Cl上产 生的冲击电流。
实施例5: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供电母线上串联热插 4发电i 各250,其位于4及性电容C1前,用于防治冲击电流。同样的热插拔电 路250也可以应用于图5所示的实施例3中。
从上述具体电路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发,主要用于具备两种直流供电 方式的设备中,其中两种供电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可以是电池、超级电容器 或者是外置电源;而不仅限于本发明所提到在蓄电池和外置电源之间进行 切换。本发明中的M0S管Q1、 Q2和Q3还可以用N沟道MOS管或继电器或其 他具有开关功能的元件替换,如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电力晶闸管、电力晶 体管等等。本发明中所述的控制电路可以用分离器件来实现,也可以用 CPLD、 DSP或FPGA等其他器件实现。
如图3至图5,实施例l和实施例2、3的不同之处是,少了一个MOS管Q2 , MOS管Q2可以去掉,MOS管Ql和Q3的控制方式不变,不影响电路的基本 功能;但Q2去掉之后,不能抑制外置电源突然接入时在MOS管Ql、 二极管 D0和极性电容C 1上产生的冲击电流。
以下将以实施例2的电路图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具体控制方法。
12具备电池供电的便携设备一般都有两种工作模式正常工作模式(即开
机状态)和待机模式(即关机状态),供电模式也有两种蓄电池供电模式和
外置电源供电模式,蓄电池和外置电源都正常时外置电源优先供电,因此 系统供电需要根据工作模式以及蓄电池和外置电源的状态来进行相应的切
换。本发明实施例2的供电切换通过图4中的控制电路控制M0S管Q1、 Q2和 Q3来完成,控制电路230的供电由电池和外置电源采用二极管"或"的方式 (如图l所示)得到,控制电路230的功耗极小,在待机模式和正常工作模式下, 控制电路一直在工作。
控制电路230对外置电源、蓄电池和开机信号等状态进行监测和判断, 然后对MOS管Ql、 Q2和Q3进行相应的控制。当外置电源电压在正常电压范 围内时(正常电压范围需要设计者根据适配器器和电池的不间断供电切换 时间要求以及供电的过压点和欠压点来综合确定),认为外置电源正常; 当电池电压在欠压保护点和过压保护点之间时,认为电池正常;开机信号 可以控制系统处于开机状态还是关机状态。蓄电池和外置电源都正常时外 置电源优先供电的具体控制方法见下表1 。(该表默认蓄电池属于正常工作 状态,如果蓄电池不正常且市电掉电时,设备就自动关机了。)
表 1
状态外置电 状态外置电 源状态 变化机器 一刀士台 状态机器工 作状态 变化Ql控制Q2控制Q3控制
1不正常不正常 ~>正常关机/开通慢速开通维持阻断
2不正常不正常 —正常开机/延迟开通开通关断
3 ,不正常/关机/维持阻断维持阻断维持阻断4不正常/关机关机— 开机维持阻断维持阻断慢速开通
不正常/开机/维持阻断维持阻断维持通态
6不正常/开机开机— 关机维持阻断维持阻断关断
7正常/XX维持通态维持通态维持阻断
8正常正常— 不正常开机/关断关断延迟开通
9正常正常— 不正常关机/关断关断维持阻断
(注1、表l中"x"表示状态可以忽略。2、表中"/"表示状态不
变。)
上述表l中给出了不同的开机状态、外置电源状态下时,各个MOS管的 工作状态,其中"慢速开通"是为了防止MOS管开通时产生较大的冲击电 流,可以借助热插拔控制芯片或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如图6和图7所示的电 路。采用图6方式之后,MOS管Q2在表l中的状态l时不用慢速开通,而可以 直接开通,且MOS管Q3在表l中的状态4时不用慢速开通,而可以直接开通。 热插拔控制芯片通过检测MOS管的电流和漏源两端'的电压,让MOS管工作 在放大区来减小上电时的冲击电流,且同时还要求避免MOS管的功耗超出 其本身的允许值;其中,"延迟开通"是为了避免电池电压倒灌外置电源, 上述状态2中的MOS管Ql需要等MOS管Q3完全关断之后再开通,状态8中的 MOS管Q3需要等MOS管Ql完全关断之后再开通;延迟时间尽量短,避免供 电切换过程中出现系统掉电,至于如何延迟开通可以通过硬件实现,比如 通过RC延迟电路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设置延迟时间来实现,这属于本 领域的4支术人员常用的方法。^Mv上表可以看出,MOS管Ql、 Q2和Q3不同时
14处于导通状态;且系统待机时,通过MOS管Q3切断电池和公共母线连接,
从而可以降4氐电池的待机放电电流。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以下优点1、传统的方案是采 用二极管来实现电池和外置电源的隔离和切换,损耗大,而本发明的具体 电路可以釆用MOS管替代二极管,其通态电阻非常小,大大降低了损耗, 有效地使便携式设备具有更好的节能性能。2、当电池电压等于或高于外置 电源电压时,传统二极管方案无法保证外置电源优选供电,而本发明在此 时依然可以保证外置电源优先供电,准确无误的确保了外置电源供电的优 先级。3、当系统处于长时间待机模式时,本发明可以通过控制MOS管Q3 关断,将蓄电池和极性电容C 1断开,避免了供电母线静态电流产生的电池放 电,大大延长了系统的待机时间。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才艮据上述说明加以 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 范围。-
1权利要求
1、一种外置电源和电池的切换电路,其应用于采用外置电源和蓄电池两种直流供电方式的设备上,外置电源和蓄电池都通过一供电母线给所述设备供电,其特征在于,该切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串联在蓄电池输出端与所述供电母线之间;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串联在外置电源输入端与所述供电母线之间;所述控制电路的多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在导通与断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还 包括一4企测单元,该;险测单元用于^^测外置电源与蓄电池的工作状态、 以及设备的开机状态,并将检测到的信息送入到所述控制电路中。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还 包括 一热插拔电路,所述热插拔电路串联在供电母线上,且所述热插拔 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外置电源的输入端和蓄电池的输出端,所述热插拔电路 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设备。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 路包括第一开关管,该第一开关管串联在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供电母线 之间,该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若蓄电池中包含 多个电池组或电池包,则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还包括多个限流二极管,在所 述蓄电池中的每个电池组或电池包都与 一个限流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所有限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一 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供电母线。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若蓄电池中只包 含一个电池组或电池包,则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还包括一个MOS管,该MOS 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该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蓄电池 的输出端,该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电路。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 路包括第二开关管,该第二开关管串联在所述外置电源的输入端与供电母线之间,该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另 一 个控制信号输出二山 顺。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 路还包括第三开关管,该第三开关管串联在所述供电母线与所述第二开关 管的输出端之间,该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又一个控制 信号输出端。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 路还包括第三开关管,该第三开关管串联在外置电源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 开关管的输入端之间,该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又一个 控制信号输出端。
10、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 为第一MOS管;该MOS管的源极连接所有限流二极管的阴极,其漏极连 接所述供电母线,其栅极连接控制电路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管 为第二MOS管,该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供电母线,其漏极连接所述外置电源的输入端;其栅极连接控制电路的另 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MOS 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并联一二极管,用于减小由第二 MOS管内部寄生二极 管正向压降所造成的损耗。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 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为第三MOS管,该第三MOS管 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 MOS管的源极,该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供电 母线;该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控制电路的又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 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为第三MOS管,该第三MOS管 的源极连接所述外置电源的输入端,该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 MOS管的漏极;该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控制电路的又一个控制信号输 出端。
15、 一种外置电源和电池的切换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A、 检测当前外置电源输入端、蓄电池的工作状态及设备的开机状 态,并将该;险测信息送入到一控制电路中;B、 所述控制电路根据外置电源输入端、蓄电池的工作状态及设备的 开机状态,控制串联在蓄电池输出端与供电母线之间的第一开关电路、及 串联在外置电源输入端与供电母线之间的第二开关电路导通或断开,使设 备在外置电源和蓄电池两种供电方式之间进行切换。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当 系统处于待机状态时,通过断开第一开关电路切断蓄电池和供电母线的连 接,用于降低电池的待机放电电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置电源和电池的切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其应用于采用外置电源和蓄电池两种直流供电方式的设备上,该切换电路中第一开关电路串联在蓄电池输出端与供电母线之间;第二开关电路串联在外置电源输入端与供电母线之间;控制电路的多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本发明通过第一开关电路将蓄电池与供电母线隔离,则避免了由于供电母线上存在静态电流,而导致的蓄电池电量降低,从而延长待机时间。而且本发明无论外置电源低于、等于或高于电池电压,均可以保证外置电源更高的供电优先级。
文档编号H02J9/06GK101447691SQ20071012479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7日
发明者伟 李, 威 王 申请人: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