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2404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盒并且更加具体地涉及这 样一种电接线盒,其中车体紧固托架能够被可拆离地联接到容纳内部 电路的外壳而不产生任何错误连接。
背景技术
迄今,己经通过托架而将待安装在机动车辆上的电接线盒紧固到
车体。例如,在授予本申请人的JPHEI 9 ( 1997) -103018 A (专利文 献1)中,如在图13A到14B中所示,通过将设于外壳100外表面上 的锁定部分100a和设于托架101上且与外壳100分离的被锁定部分 101a相互连接,而将利用螺栓被紧固到车体的托架101被可拆离地联 接到电接线盒的外壳100的外表面。即便由于车辆类型原因使得电接 线盒在其固定位置和固定部分形状方面是不同的,但只要电接线盒具
有以上结构,则仅仅通过交换用于其它接线盒的托架便能够共享它们。 [专利文献1] JP HEI 9 ( 1997) -103018A

发明内容
在其中各自的托架101通过单个锁定接合装置而被附接到外壳 100的外表面的这种结构中,如在图13A到14B中所示,存在各自的 托架的保持力不足的情形。而且,在多个托架在给定位置处被附接到 外壳的情形中(其中,该托架具有不同构造的朝向车体的延伸部或者 不同构造的车辆紧固部分),存在托架很可能被附接到外壳上的错误 位置的问题,因为具有单个锁定接合装置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即,如 果具有不同构造的朝向车体的延伸部或者不同构造的车辆紧固部分的
4多个托架在错误位置处被附接到外壳,则不能将电接线盒固定到车体。 然后,被错误连接的托架从外壳拆离并且托架被再次附接到外壳的合 格位置。这将显著地降低可操作性。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接线盒,其中关于 外壳具有高保持力的托架被可拆离地联接到容纳内部电路的外壳的外 表面而不产生任何错误连接。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盒中,具有L 形装配表面的托架被联接到并且锁定在外壳周边壁外表面上的各自的 L形弯曲角部上。具体地,锁定部分被设于托架的两个矩形装配表面上。 被锁定部分被设于外壳的相应角部的两个矩形装配表面上。各个托架 被联接到并且锁定在外壳的两个矩形装配表面上以将托架附接到外壳 的外表面。因此,能够加强托架的外壳保持力并且保持电接线盒的稳 定位置。
而且,如上所述,从托架的锁定部分(外壳的被锁定部分)到在
托架的两个矩形装配表面之间的边界线的距离是彼此不同的。因此, 当具有不同构造的朝向车体的延伸部和不同构造的车体紧固部的托架
被附接到外壳的周边壁的外表面时,能够自然地确定托架的锁定部分 和壳体的被锁定部分的组合并且防止托架被附接到错误附接位置。


现在参考附图,将在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电接线盒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接线盒的实施例的透视图,从顶部位置示 出了接线盒。
图2是电接线盒的透视图,从图1中的底部位置示出了接线盒。图3是图1所示电接线盒的平面视图。
图4A是第一托架的前正视图。图4B是第一托架的平面视图。图
4C是第一托架的底部视图。
图5A是第二托架的前正视图。图5B是第二托架的左侧正视图。 图6A是第三托架的前正视图。图6B是第二托架的平面视图。 图7A是第一托架的锁定部分的透视图。图7B是锁定部分的前正视图。
图8A是壳体的被锁定部分的透视图。图8B是被锁定部分的前正 视图。
图9A是解释视图,示出了将锁定部分和被锁定部分相互连接的过
程。图9B是被相互连接部分的截面局部透视图。
图10A是板型夹子的前正视图。图IOB是板型夹子的侧面正视图。 图11是电线束的透视图,示出了被附接到板型夹子的电线束。 图12是电接线盒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视图,示出了被插入电线
穿引部分中的电线束。
图13A是现有技术电接线盒的平面视图。图13B是现有技术中的
托架的透视图。
图14A是图13A所示现有技术电接线盒的一个部分的平面视图, 示出了被附接到接线盒外壳的托架。图14B是沿着图14A中的线I-I 截取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接线盒1的实施例的透视图,从顶部位置 示出了接线盒。图2是电接线盒1的透视图,从图1中的底部位置示 出了接线盒。图3是图l所示电接线盒l的平面视图。
电接线盒1包括壳体2、被联接到且锁定在壳体2的下部上的下 盖3,和被联接到且锁定在壳体2的上部上的上盖(未示出)。
如在图1和3中所示,壳体2在内部中设有继电器安装部2A和保险丝安装部2B。电线束W被连接到附接于继电器安装部2A的继电器 和附接于保险丝安装部2B的保险丝。电线束W从壳体2拉出并到达 下盖3并且通过设于下盖3的底壁3b上的电线穿引端口 4而被拉到外 部。
如在图1到3中所示,壳体2在周边壁2a的外表面上设有L形弯 曲角部2b、 2c和2d。第一托架10、第二托架11和第三托架12分别 被可拆离地联接到并且锁定在L形弯曲角部2b、 2c和2d上。
更加详细地,壳体2在周边壁2a的外表面上设有L形弯曲凹部 2e,而下盖3在周边壁3a的外表面上设有L形弯曲凹部3e。第一托架 10被联接到并且锁定在弯曲凹部2e的端侧上的角部2b上。第一托架 10包括附接到壳体2的附接部分。附接部分被形成为L形构造从而被 装配在角部2b的外侧上。该附接部分包括彼此成直角交叉的装配表面 10a和10b。锁定部分10c被设于装配表面10a和10b的每一个上。设 于装配表面10a和10b上的锁定部分10c利用具有圆化角部的增强肋 10d而被相互联接。
在另一方面,壳体2的相应的角部2b在两侧外表面上设有待联接 到并且锁定在各自的锁定部分10c上的被锁定部分2f。
第一托架10被附接到壳体2的角部2b并且包括被联接到并且锁 定在壳体2上的外壳联接部IOA和被附接到车体的车体紧固部IOB。
更加详细地,车体紧固部IOB从基部10h的端部向上延伸并且设 有螺栓孔10f。夹子附接部分10j从垂直于车体紧固部B的基部10h的 侧壁的基本中心处突出。夹子附接钻孔10g被设于夹子附接部分10j 的一个侧壁中。夹子附接部分10j的另一侧壁限定与壳体2的角部2b 一致的装配表面10b。基部10h的另一侧壁限定垂直于装配表面10b的 装配表面10a。开口 10e形成为从夹子附接部分10j的一侧到达基部10h的侧端 (车体紧固部10B的一侧)。在夹子附接部分10j的一侧和基部10h 的侧面之间的交叉角部被圆化。
锁定部分10c被设于装配表面10a和10b的每一个上。被锁定部 分2f被设于壳体2的相应的角部2b的两个侧面中的每一个上。锁定部 分10c和被锁定部分2f被相互联接以将第一托架10附接到壳体2。
因此,电线穿引部分5由限定弯曲凹部2e的壳体2周边壁外表面 2a-l以及第一托架10的基部10h的侧端所限定。电线束W从电线穿 引端口 4抽拉并且通过电线穿引部分5从电接线盒1被向上抽拉。
第二托架11被附接到壳体2的角部2c。第二托架ll如第一托架 10那样包括被联接到且锁定在壳体2上的外壳联接部11A和被紧固到 车体的车体紧固部IIB。
外壳联接部IIA包括彼此成直角交叉的基部llf-l和11f-2。基部 llf-l和11f-2的内表面被装配在壳体2的角部2c的外表面上以限定装 配表面lla和llb。锁定部分llc被设于装配表面lla和lib的每一个 上。被锁定部分2f被设于壳体2的相应的角部2c上的两侧的外表面的 每一个上。锁定部分11c和被锁定部分2f被彼此联接和锁定。
车体紧固部iiB从基部11f-2的侧端向上延伸(在基部llf-l和 11f-2的延伸部之间的交叉线)。螺栓孔lie被设于车体紧固部11B中。
第三托架12被附接到壳体2的角部2d。第三托架12如第一和第 二托架10和11那样包括被联接到且锁定在在壳体2上的外壳联接部 12A和被紧固到车体的车体紧固部12B。外壳联接部12A包括彼此成直角交叉的基部12f-l和12f-2。基部 12f-l和12f-2的内表面被装配在壳体2的角部2d的外表面上以限定装 配表面12a和12b。锁定部分I2c被设于装配表面12a和12b的每一个 上。被锁定部分2f设于壳体2的相应的角部2c上的两侧的外表面中的 每一个上。锁定部分12c和被锁定部分2f被彼此联接和锁定。
车体紧固部12B从基部12f-l和12f-2的基本整个周边横向且水平 地延伸,从而部分12B与装配表面12a和12b隔开。夹孔12e被设于 车体紧固部12B中。
因此,在朝向车体的延伸部的构造方面和在车体紧固部IOB、 11B 和12B的构造方面,第一、第二和第三托架IO、 11和12是不同的。
在第一托架10中,如在图4A中所示,从装配表面10a上的锁定 部分10c (壳体2的被锁定部分2f)到在装配表面10a和10b之间的边 界线的距离a在该实施例中被设为大约20mm。从装配表面10b上的锁 定部分10c (壳体2上的被锁定部分2f)到在装配表面10a和10b之间 的边界线的距离b在该实施例中被设为大约15mm。
在第二托架ll中,如在图5A中所示,从装配表面lla上的锁定 部分llc (壳体2上的被锁定部分2f)到在装配表面lla和llb之间的 边界线的距离d在该实施例中被设为大约20mm。从装配表面lib上的 锁定部分lie (壳体2上的被锁定部分2f)到在装配表面lla和llb之 间的边界线的距离c在该实施例中被设为大约15mm。
在第三托架12中,如在图6B中所示,从装配表面12a上的锁定 部分12c(壳体2上的被锁定部分2f)到在装配表面12a和12b之间的 边界线的距离e在该实施例中被设为大约18mm。从装配表面12b上的 锁定部分12c (壳体2上的被锁定部分2f)到在装配表面12a和12b之 间的边界线的距离f在该实施例中被设为大约15mm。为了方便解释,第一、第二和第三托架10、 11和12的锁定部分
10c、 llc、 12c被布置在如图4A、 5A和6B所示的左侧中,从而对部 分10c、 llc和12c进行比较。距离a、 c和e (大约20mm、 15mm和 18mm)各不相同,但是距离b、 d和f (大约15mm、 15mm禾P15mm)
都是相同的。
艮P,所有的距离a、 b、 c、 d、 e和f都可以是彼此间不同的,或者 它们中的一些可以是相同的,除非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托架IO、 11和 12的两个距离(a, b) 、 (c, d)和(e, f)中距离的组合是完全相同 的。例如,距离a、 c和e可以是相同的,并且距离b、 d和f可以是不 同的。
因为在该实施例中,设于第一、第二和第三托架10、 11和12上 的锁定部分10c、 llc和12c具有相同尺寸和构造以及相同的距离b、 d 和f,仅仅距离a、 c和e可以是彼此不同的。据此,与具有不同距离a 到f的托架相比,能够最小化模具的改动并且能够减小第一、第二和第 三托架10、 11和12的尺寸。
将在下面描述在壳体2和第一、第二和第三托架IO、 11和12之 间的联接和锁定结构。
第一、第二和第三托架IO、 ll和12被向上附接到壳体2。
设于第一、第二和第三托架IO、 11和12上的锁定部分10c、 llc 和12c具有相同结构。壳体2的被联接到且锁定在锁定部分10c、 llc 和12c上的被锁定部分2f具有相同结构。据此,将参考图7A到9B详 细描述第一托架10。
设于第一托架10上的锁定部分10c具有从第一托架10的装配表面10a和10b中的每一个突出的一对相对的侧框架10c-l。锁定件10c-3 从连接部分10c-2上的中心位置向上突出,该连接部分相互连接相对的 侧框架10c-l的下部。锁定件10c-3在上端上设有锁定棘爪10c-5。在 一对相对的侧框架10c-l之间限定引导凹槽10c-7。引导凹槽10c-7在 上端处开口并且在下端处被下端部10c-6关闭。
在另一方面,设于壳体2上的被锁定部分2f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从 壳体2的周边壁的外表面2a突出的一对相对的侧框架2f-l。接合件2f-3 从将相互连接相对的侧框架2f-l上端上的外表面的连接部分2f-2向下 延伸。接合件2f-3在后侧上设有台阶部分2f-4,当锁定件10c-3被插入 接合件2f-3的内部中时该台阶部分2f-4接合锁定棘爪10c-5 (图9B)。
为了将锁定部分10c和被锁定部分2f相互联接和锁定,锁定部分 10c的相对的侧框架10c-l被插入在被锁定部分2f的相对的侧框架2f-l 和接合件2f-3之间限定的间隙S (图9A)中,并且锁定部分10c的锁 定棘爪10c-5接合接合件2f-3 (图9B)内表面上的台阶部分2f-4。此 时,相对的侧框架10c-l的上端lOc-ll (图9A)向上推被锁定部分2f 的连接框架2f-2。
因为能够从上面的位置看到连接框架2f-2,所以能够防止第一、 第二和第三托架IO、 11和12向下附接到壳体2。第一、第二和第三托 架10、 ll和12应该固有地被向上附接到壳体2。即便第一、第二和第 三托架10、 ll和12被向下附接到壳体2,也能够易于发现附接方向中 的错误,因为连接框架2f-2干涉相对的侧框架10c-l的下端10c-6。
防千涉肋2g (图12)被设于壳体2的周边壁的外表面2a-l上。 外表面2a-l限定电线穿引部分5。防干涉肋2g用于防止插入在电线穿 引部分5中的电线束w当在壳体2上安装上盖时干涉上盖。防干涉肋 2g从附接到壳体2的上盖的周边壁的外表面向外突出。因此,因为能 够防止电线束朝向壳体2倾斜,将上盖附接到壳体2的可操作性不被
15阻碍。
如在图IOA、 10B和ll中所示,待插入到电线穿引部分5中的电 线束W利用缠绕胶带(T)而被附接到板型夹子20的基部20a。基本 类型(base type)的夹子20的夹子本体20b被插入设于与壳体2周边 壁的外表面2a-l相邻的第一托架10的凹部表面中的夹孔10g中并且与 之接合。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电接线盒l中,具有L形装配表面(10a, 10b) 、 (lla, lib)和(12a, 12b)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托架10、 11 和12被联接到并且锁定在位于壳体2周边壁的外表面2a上的弯曲角 部2b、 2c和2d。具体地,锁定部分10c、 llc和12c被设于第一、第 二和第三托架10、 11和12的两个矩形装配表面(10a, 10b) 、 (lla, lib)和(12a, 12b)上。被锁定部分2f被设于相应的角部2b、 2c和 2d的两个矩形装配表面上。各个托架被联接到并且锁定在该两个矩形 装配表面上以将托架附接到壳体2的外表面2a。因此,能够加强第一、 第二和第三托架10、 11和12的外壳保持力并且保持电接线盒1的稳 定位置。
如上所述,设于第一、第二和第三托架10、 11和12上的锁定部 分10c、 llc和12c被联接到并且锁定在壳体2的被锁定部分2f上。从 托架的锁定部分10c、 llc和12c (壳体的被锁定部分2f)到在两个矩 形装配表面(10a, 10b) 、 (lla, lib)和(12a, 12b)之间的边界线 的距离(a, b) 、 (c, d)和(e, f)是彼此不同的。因此,当具有不 同构造的朝向车体的延伸部和不同构造的车体紧固部的第一、第二和 第三托架被附接到壳体2的周边壁的外表面2a时,能够自然地确定托 架的锁定部分和壳体的被锁定部分的组合并且防止托架被附接到错误 附接位置。
进而,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三托架10和12在对角线上彼此间最
16远地隔开。通过在锁定部分10c和12c上提供增强肋10d和12d,能够 加强在第一和第三托架10和12的两个表面上的锁定部分10c和12c 的强度。据此,利用第一和第三托架10和12,能够进一步加强壳体2 的保持力。虽然在该实施例中增强肋10d和12d被设于在对角线上布 置的第一和第三托架10和12上,但是如第一和第三托架10和12那 样,增强肋可以被设于第二托架11上。
而且,如上所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托架10、 11和12中的两 个托架10和11的车体紧固部10B和IIB可以利用螺栓而被紧固到车 体。这种结构能够加强车体和托架10、 11之间的联接力并且能够防止 电接线盒由于在机动车辆行驶期间的振动而从车体脱出。
进而,如上所述,用于穿引待连接到壳体2中的内部电路的电线 束W的开口 10e被设于第一托架IO的外壳联接部IOA中并且电线穿 引部分5由开口 10e和壳体2的周边壁的外表面2a-l所限定。待连接 到内部电路的电线束W没有布置在电接线盒1的周边壁上并且能够被 插入电线穿引部分5中。据此,能够节约空间。而且,电线束W不干 涉任何外围元件和车体面板并且能够被稳定地保持在电线穿引部分5 中。
另外,如上所述,防干涉肋2g被设于设有电线穿引部分5的壳体 2的周边壁的外表面2a-l上。因此,能够防止电线束W朝向壳体2的 周边壁的外表面2a-l倾斜并且易于将上盖附接到壳体2。
1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盒,所述接线盒通过多个托架紧固至车体,其中,所述托架可拆离地联接并锁定在所述电接线盒的外壳的外表面上的多个L形弯曲角部的每一个上,其中,每个托架包括L形外壳联接部以及车体紧固部,该外壳联接部具有两个装配表面,所述两个装配表面与所述外壳的每个角部相应且沿着彼此垂直方向延伸;并且其中,锁定部分设置在所述托架的两个装配表面的每一个上,在所述外壳的相应角部上的两个装配表面的每一个上设置有待与所述托架的锁定部分锁定的接合部分,并且在多个托架中,每个托架的两个锁定部分的至少一个锁定部分与每个托架的两个装配表面的边界线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盒,其中,在每 一个所述托架的所述两个装配表面上的所述锁定部分通过增强肋而连 接,所述接合部分从所述外壳的每一个角部的所述两个装配表面突出, 并且使得所述锁定部分和所述接合部分的上端彼此接触。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盒,其中, 所述接线盒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托架,所述第一和第二托架的所述 车体紧固部设有螺栓孔,并且所述第三托架的所述车体紧固部设有夹 孔;或者其中,所述第一到第三托架的所述车体紧固部设有螺栓孔。
4. 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 盒,其中,在靠近所述外壳的外表面的位置处,用于穿引待连接到所述外壳中的内部电路的电线束的开口设于至少一个所述托架的所述外 壳联接部中,并且电线穿引部分由所述外壳的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开口所限定;并且其中,防干涉肋设于限定所述电线穿引部分的所述外壳的所述外 表面上,并且插入在所述电线穿引部分中的所述电线束不干涉安装在 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的上盖。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盒,其目的在于使得每一个均具有高外壳保持力的托架能够被可拆离地联接到外壳的外表面而不产生错误连接。托架被可拆离地联接到并且锁定在电接线盒的外壳的外表面上的多个L形弯曲角部中的每一个上。每一个托架均包括相应于外壳每一个角部的L形装配表面、外壳联接部和从外壳联接部延伸的车体紧固部。各个托架具有不同构造的朝向车体的延伸部和不同构造的车体紧固部。锁定部分设于托架的两个矩形装配表面的每一个上。被锁定部分设于外壳的相应的角部上的两个矩形装配表面中的每一个上。每一个托架的从托架锁定部分(外壳的被锁定部分)到两个矩形装配表面之间边界线的距离均是不同的。
文档编号H02G3/08GK101494365SQ20091000972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3日
发明者南部真吾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