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93601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涉及的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属电力电子变换技术。
背景技术
直流变换器是应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将一种直流电能变换成另一种直流电能的静止变换 装置,供直流负载使用。输出直流负载与输入直流电源间有高频电气隔离的变换器,称为隔 离型直流变换器。高频电气隔离元件在变换器中主要起到了如下作用1)实现了变换器输 出与输入之间的电气隔离,提高了变换器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电磁兼容性;2)实现了变换器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匹配,即实现了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可以高于、等于或低于输入电 压的技术效果,其应用范围得到了大大拓宽;3)当高频变压器或高频储能式变压器的工作 频率在20kHz以上时,其体积、重量大大降低了,音频噪音消除了。因此,在以直流发电机、 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等为主直流电源的二次电能变换场合,隔离型直流变换器具 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也称为绿色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廉 价、可靠、丰富等优点,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不可 再生的能源)日益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全球变暖以及核能的生产又会产生核废料和污 染环境等原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再生能源发电主要有光 伏、风力、燃料电池、水力、地热等类型,均存在电力供应不稳定、不连续、随气候条件变 化等缺陷,因此需要采用多种能源联合供电的分布式供电系统。
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电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通常是采用多个单输入直流变 换器将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风力发电机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输出的直流电变换成负载 变换器所需要的公共直流母线电压Ud。,然后再通过与直流母线相连的负载变换器将IL变换成 负载所需要的直流或交流电压,根据负载的性质选择负载变换器的类型。为了使可再生能源 发电部分能够协调工作,多种能源必须分别进行电能变换后连接到公共的直流母线上,因此 需要多个单输入直流变换器并在输出端加以并联,因而存在电路结构复杂、成本高等缺陷。
为了简化电路结构,可以用一个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取代多个单输入直流变换器,组成新 型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电系统,如图2所示。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允许多种能源输入,输入 源的性质、幅值和特性可以相同,也可以差别很大。该供电系统具有电路结构简洁、成本低、一个高频开关周期内多个输入源可同时或分时向负载供电、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可实现能源的优先利用等优点。
因此,寻求一类允许多种可再生能源联合供电的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已迫在眉睫,对于简 化系统电路结构、降低成本、允许一个高频开关周期内多个输入源同时或分时向负载供电、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优先利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输入直流电源共地或不共地、高频逆变电路之间以及输 出与输入之间双隔离、电压匹配能力强、多个输入电源分时供电、电路拓扑最简洁、共用 高频储能式变压器和输出回路、功率密度高、变换效率高、负载短路时可靠性高、适 合于中小功率输出、成本低、应用前景广泛等优点的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
本发明的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是由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高频储能式变 压器将多个相互隔离的、带有输入LC滤波器的高频逆变电路和一个共用的输出整流滤 波电路联接构成,高频储能式变压器的每个输入端与每个高频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一一 对应联接,高频储能式变压器的输出端与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相联接,所述每 个带有输入LC滤波器的高频逆变电路均由输入LC滤波器、高频逆变器依序级联构成, 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由高频整流器、输出电容滤波器依序级联构成。
本发明将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电系统中输出端并联的多个单输入直流变换器电路 结构,构建为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电路结构,提出了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 流变换器新概念、电路结构和拓扑族。
本发明的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能够将多个共地或不共地、不稳定的输入 直流电压变换成一个所需电压大小、稳定的、高质量的输出直流电压,具有输入直流电源共 地或不共地、高频逆变电路之间以及输出与输入之间双隔离、电压匹配能力强、多输入电 源分时供电、电路拓扑最简洁、共用高频储能式变压器和输出回路、功率密度高、变换 效率高、负载短路时可靠性高、成本低、应用前景广泛等优点。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 直流变换器的综合性能,将比传统的输出端并联的多个单输入直流变换器优越。


图1,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电系统。 图2,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电系统。图3,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原理框图。
图4,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电路结构图。
图5,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分时供电时原理波形图。
图6,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电路拓扑实例---双管反激式电路原理图。
图7,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电路拓扑实例二 _一并联交错双管反激式电路 原理图。
图8,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电路拓扑实例三一一并联交错单管反激式电路 原理图。
图9,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分时供电时主从式电压、电流瞬时值反馈控制框 图。
图10,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分时供电时主从式电压、电流瞬时值反馈控制原 理波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电路结构,是由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高频储能式 变压器将多个相互隔离的、带有输入LC滤波器的高频逆变电路和一个共用的输出整流 滤波电路联接构成,高频储能式变压器的每个输入端与每个高频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一 一对应联接,高频储能式变压器的输出端与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相联接,所述 每个带有输入LC滤波器的高频逆变电路均由输入LC滤波器、高频逆变器依序级联构成, 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由高频整流器、输出电容滤波器依序级联构成。
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原理框图、电路结构、分时供电时原理波形,分别如 图3、 4、 5所示。由于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是电流型变换器,其原理相当于多 个升降压型单输入直流变换器在输入端电流的叠加,即输出电压U。与输入直流电压(Uu、 Ui2、…、Uin)、高频变压器匝比(N2/N 、 N2/N12、…、N2/Nln)、占空比(D^ D2、…、D ) 之间的关系为U, D2Ui2N2/N12+ +Dn UinN2/Nln) / (l- D,_D2——D )。 U。在适
当的占空比(D。 D2、、 D )和高频储能式变压器匝比(N2/Nu、 N2/N12、、 N2/Nln) 时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Uu+Ui2+…+Uin,所以这类变换器电路结构中的高频变压器不但起 到了提高变换器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电磁兼容性,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匹配输出电压与输入电 压的作用,即实现了变换器的输出电压高于、等于或低于输入直流电压之和Uu+Ui2+-+Ui 的技术效果,其应用范围得到了大大拓宽。当0. 5〈D,+D2+…+D^1或0<D,+D2+ +Dn<0. 5时,分别存在U。〉Ui凡/Nu + Ui2N2/N2+…+lLN2/N,n或U。〈UuN2/N" + Ui美/N^+…+lLN2/Nin,即输出
直流电压U。高于或低于输入直流电压(Uu、 U,2、…、Uin)与高频变压器匝比(N2/Nn、 N2/Nl2、…、N复)的乘积之和(U(,N2/N,,+Ui2N2/N
2+ +UinN2/Nln);又由于变换器的n 个带有输入LC滤波器的高频逆变电路之间相互隔离,变换器输出直流负载与输入电源 之间相互隔离,故将这类变换器称为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该电路结构中 的高频逆变器由多个能够承受双向电压应力、单向电流应力的两象限高频功率开关构 成,高频整流器由一个或多个高频整流二极管构成。该电路结构n个输入源在一个高 频开关周期内只能分时对直流负载供电,占空比可以相同(D^D^…二Dn),也可以不同
当电源向负载传递功率时,高频逆变器将输入直流电压调制成高频脉冲直流电流iN11、 i,、…、i,,经高频储能式变压器T电气隔离、传输和电流匹配后,经高频整流、电容滤 波器后得到高质量的直流电压U。,高频脉冲直流电流i,、i,、…、;U经输入LC滤波器U-Cu、 U-Ci2、…、Li「"后在输入直流电源Uu、 Ui2、…、Ik中可获得平滑的输入直流电流Iu、 Ii2、、 Ii 。在一个高频开关周期内,每个高频脉冲直流电流i,、 i,、…、i,的初始值与iN11、 iN12、、 iN1 的峰值满足磁势平衡方程。
本发明的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由于共用一个高频储能式变压器和一个输 出整流滤波电路,与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电系统中输出端并联的多个单输入直流变换 器电路结构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因此,本发明所述变换器具有创造性,具有高频逆变电路之 间以及输出与输入之间双隔离、变换效率高(意味着能量损耗小)、功率密度高(意味着体 积、重量小)、负载短路时可靠性高、成本低、应用前景广泛等优点,在大力倡导建设节能型、 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更具有重要价值。
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电路拓扑族实施例,如图6、 7、 8所示。图6为 双管反激式电路,图7为并联交错双管反激式电路,图8为并联交错单管反激式电路。 图6、 7中的二极管箝位电路是用来抑制高频储能式变压器原边漏感引起的关断电压尖 峰。从高频逆变器侧看,双管反激式、并联交错双管反激式电路高频功率开关的电压应力 为输入电压值(Uu、 Ui2、、 Uin),并联交错单管反激式电路高频功率开关的电压应力为输 入电压值与折算到原边的输出电压值(Uu+UoNu/N2、 Ui2+UoN12/N2、、 Uin+UoNln/N2)。从输出 高频整流器看,高频整流二极管的电压应力为最大的折算到副边的输入电压值与输出电压值 之和[max (Ui美/N"、 Ui2N2/N12、、 UinNn/Nln) +U。]。双管反激式、并联交错双管反激式电 路适用于高压输入变换场合,并联交错单管反激式电路适用于低压输入变换场合。并联交 错双管反激式、并联交错单管反激式电路适用于中功率变换场合,双管反激式电路适用于小功率变换场合。该电路拓扑族适用于将多个共地或不共地、不稳定的输入直流电压变换 成一个所需电压大小、稳定的、高质量的输出直流电压,可用来实现具有优良性能和广泛应 用前景的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小功率分布式供电系统中的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如光伏电池 40-60VDC/360VDC、 10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85-120V/360VDC、中小型户用风力发电 24-36-48VDC/360VDC、大型风力发电1000VDC/360VDC等多输入源对直流负载供电。
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可用来实现多种能源分时供电,可采用第1、 2、、 n-l路输出功率固定和第n路补充负载所需的不足功率的主从式电压、电流瞬时值反 馈控制策略,其控制框图和控制原理波形分别如图9、 IO所示。将变换器l、 2、…、n-1 的输入电流反馈信号工m、 Ii2f、、 Iiu-m分别与基准电流Iilr、 I&、…、Iu"&进行 比较,其误差信号经比例积分调节器后得到了误差电流放大信号1"、 12。、 I( M", 将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反馈信号U。f与基准电压Ur进行比较,其误差信号经比例积分调 节器后得到了误差电压放大信号U。, L。、 I2。、…、u-ue、 U。分别与锯齿形载波u。进行
交截,.得到了 PWM信号 UhflUhf2、 …、Uhfn 及其反向信号 UhfL2、 Uhf22、 …、Uhfn2o Uhfl 分
别与下降沿二分频信号Usy及其反向信号i^相与,绿驱动电路后得到功率开关S12(S13)、
Sn (S14)的驱动信号;Uhf2、…、11 分别与Uhfl、 Uhf2、…、Uhfw的反向信号相与后、
再分别与usy、、相与,经驱动电路后得到功率开关s22 (s23)和s21 (s24)、 s32 (s33) 和Sw (s34)、 s 2 (s 3)禾n snl (s 4)的驱动信号。
因此,当输入电压或负载变化时,通过调节基准电压l^和基准电流Iw、 I&、…、
Inn-1)r,即调节了误差电压信号Ue和误差电流信号Ile、 I2s、、 I(H)e来改变占空比 D2、、 D ,便可实现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输入电流(输出功率) 的稳定与调节。
对于图6所示双管反激式电路而言,占空比(D,、 D2、、 D )就是相应功率开关 的占空比,即D产WTS、 D2= T。N2/TS、、 D = T。Nn/Ts (Ts为高频开关周期),对于图7、 8 所示并联交错双管反激式、并联交错单管反激式电路而言,占空比(Dn D2、、 D ) 就是相应功率开关占空比的两倍,即D产TV/(Ts/2)、 D2=T。N2/(Ts/2)、 '、 D = W(Ts/2)。
权利要求
1. 一种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这种变换器由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高频储能式变压器将多个相互隔离的、带有输入LC滤波器的高频逆变电路和一个共用的输出整流滤波电路联接构成,高频储能式变压器的每个输入端与每个高频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一一对应联接,高频储能式变压器的输出端与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相联接,所述每个带有输入LC滤波器的高频逆变电路均由输入LC滤波器、高频逆变器依序级联构成,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由高频整流器、输出电容滤波器依序级联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隔离 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的电路拓扑为双管反激式、并联交错双管反激式、并联交错 单管反激式电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隔离升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其电路结构是由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高频储能式变压器将多个相互隔离的、带有输入LC滤波器的高频逆变电路和一个共用的输出整流滤波电路联接构成,高频储能式变压器的每个输入端与每个高频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一一对应联接,高频储能式变压器的输出端与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相联接。本发明具有输入直流电源共地或不共地、高频逆变电路之间以及输出与输入之间双隔离、电压匹配能力强、多输入电源分时供电、电路拓扑最简洁、共用高频储能式变压器和输出回路、功率密度高、变换效率高、负载短路时可靠性高、成本低等优点,为多种可再生能源联合供电的中小功率分布式供电系统奠定了关键技术。
文档编号H02M3/28GK101534057SQ20091011144
公开日2009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9日
发明者陈亦文, 陈道炼 申请人:福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