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95916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对手机、MP3、 MP4或数码相机等数 码产品进行充电的充电器。
背景技术
在2000年10月25日公开的中国专利公告CN2403133Y中公开了一种"插壁式移 动电话充电器",主要包括开设于顶部的插置槽,以及设于一侧壁面的插头,其中该插 置槽为内凹状,内部可用以供移动电话或电池置放用以作充电或放电,该插头平设凸出 于一侧壁面上,且该充电器本体内部设置有电子电路;将充电器插头直接插置于墙壁上 的插座中即可定位并使用,免除已知充电器需延设电线的困扰与不便。这种充电器虽然 可以免除充电线的困扰,但其缺点是内凹状的插置槽与手机型号一一对应,不同型号的 手机之间不能共用充电器,造成资源的浪费;即使是小于插置槽而可以插入插置槽的内 手机,也会因为难以使手机上的充电插孔对准插置槽底部的充电插头而造成使用困难。
现有另一种手机充电器叫座充,所谓座充是在充电座(外壳)上设置与手机底部 相配的插槽,在插槽内设置与手机上的充电触头对应的电极片,在充电座与市电电源之 间用电源线连接,手机与充电座之间无需用软线连接,充电时,将手机直接插入充电座 的插槽中即可使手机中的充电触头与插槽内的电极相接触而向手机充电,其充电座上的 插槽同样必须与手机型号一一对应,不同型号的手机因为其充电触头相对于外壳底部的 位置不同,所以不同型号之间的手机不能共用同一充电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充电器中存在的不同待充电产品之间不能共用充 电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数码产品充电器,使大多数不同型号的待充电产品 之间可以共用同一充电器,且待充电产品可方便地安放在充电器中。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充电器,包括充电电路和外壳,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转换头,该转换头下端设有两片触片、上端设有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插孔相配的 充电插头,所述两片触片分别与充电插头电连接;外壳中设置开口向上的容置腔,该容 置腔下部的前后壁距与所述转换头下部的前后壁距相当,两条左右走向、前后排列且相 互平行的水平软导线分别位于所述容置腔下部与所述转换头下部的两片触片对应,所述 软导线一端与外壳固定、另一端通过弹簧与外壳固定(实际上软导线两端都可以通过弹簧 与外壳固定),所述两条软导线分别与所述充电电路的正负输出端电连接;将转换头上的 充电插头插入待充电产品之充电插孔后,手执待充电产品使转换头落入所述外壳的容置 腔内,松手后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滑下直到所述转换头下端的两片触片分别压向对应的软 导线,软导线变形并在对应弹簧的作用下使软导线与对应的触片保持接触,直到所述外 壳支撑住待充电产品而使待充电产品被安放在外壳中。其间,待充电产品无论前后左右 靠住外壳,软导线在弹簧的作用下都可以保持与转换头中对应触片的接触,市电电源经
3电源插脚输入到充电电路后被降压、整流、滤波、稳压后经正负输出端送到所述两条软 导线中,再经转换头上的两只触片、充电插头送入待充电产品的电池电极对电池进行充 电。容置腔横截面的大小可以与转换头横截面的大小相当,也可以大于转换头横截面, 也可以大于待充电产品下部。所述容置腔位于所述两条软导线以上的前壁由上至下斜向 后倾斜、后壁由上至下向前倾斜,以便于待充电产品的转换头顺利地滑入容置腔。
所述充电器,所述容置腔左右壁的距离与所述转换头左右壁的距离相当,使所 述转换头与所述容置腔滑动相配。转换头落入容置腔后,转换头下端被容置腔底部限 位、四周被容置腔大致限位,待充电产品及转换头通过容置腔被支撑稳定在外壳中;或 者待充电产品下侧被外壳上侧支撑住而被稳定在外壳中。 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左右壁的距离是所述转换头左右壁距离的 两倍以上。一方面容置腔足够大便于转换头放入,另一方面对充电插孔位于不同位置处 的待充电产品可以左右移动,使待充电产品的重心尽量靠近外壳的重心。
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大于待充电产品下部。使用时,待充电产 品下部及转换头位于容置腔内。 所述充电电路的电源输入插脚固定设置在外壳的背部并沿水平伸出,使用时直 接将充电器插在墙壁上的电源插座中。 所述转换头的触片下端设有缺口与对应的软导线相配。以使被触片压下的软导 线不会从触片滑脱。 所述软导线由多股细铜丝铰合或铰链或铰接在一起而成。以保证软导线有足 够的软性和足够长的寿命。用多股细铜线铰合而成的软导线是指将多股细铜线并在一 起后,手执其两端且将其中一端绕轴旋转一定角度后使各细铜线成螺旋状相互铰合在一 起,经铰合后的各细铜线不会成离散状而构成的软导线具有足够的强度。
本发明中的电源输入插脚(是充电电路的一部分)也可以固定在电源插头中,在 电源插头与充电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之间用电线连接,此时本发明相当于一个座充。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用户使用时只需将转换头上的充电插头插 入待充电产品之充电插孔后,将转换头下端对着外壳的容置腔后放手,待充电产品上的 转换头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向下滑入并使转换头的两片触片分别压住对应的软导线, 即使手机在一定范围内前后左右摆动,软导线在弹簧作用下可以始终保持与转换头的触 片接触良好,无需人工使转换头上的触片对准相应的软导线,使用极之方便;即使使用 不同充电插孔的待充电产品只需更换一个小小的转换头即可以使用原来的充电器;在充 电器与待充电产品之间无需设置软电线连接;使用不但方便,同一个充电器可以对不同 产品进行充电,节约了社会资源。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利用图1实施例一充电的手机的底部充电插孔插入转换头后的立体示意 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手机利用图1实施例进行充电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使用的转换头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 图5是图3将面壳的前壁切除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相对于图5的手机及转换头与两软导线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7是图6拿走了手机及转换头后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使用过程中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拿走了底壳后将面壳的后壁切除后沿后方角度的立体图。 图10图9拿走了面壳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二中面壳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2是图9中拿走了手机及转换头后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立体图。 图14是将插入了转换头后的手机插入图13的充电器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三的一个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6是实施例三的另一个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适用于充电插孔位于底侧或顶侧的手机,见图l,所述充电器,包括 设置在线路板2内的充电电路、由背带电源插脚的底壳1和面壳6构成的外壳,其中面壳 6中设有开口向上的容置腔61,在面壳6的背部设有导柱62和63分别与滚柱51和52的 轴向通孔相配,软导线31和32中段位于容置腔61底部,软导线31和32的端部311和 312经容置腔伸出后分别跨过滚柱51的环形槽511后与面壳相互固定,而软导线31和32 的另一端312和322经容置腔61伸出后分别跨过滚柱52的环形槽521后分别与弹簧41 和42的上端相连,而弹簧41和42的下端与面壳相互固定,使软导线31和32中段被张 紧成直线而前后排列在容置腔61的底部如图5所示。其中软导线31和32分别与充电电 路上的输出正负端电连接。底壳1的空腔与面壳6背面围成密封内腔,带充电电路的线 路板2固定在该密封内腔内。 见图2,是使用图1实施例中的充电器进行充电的手机底部插入转换头后的示意 图,图2中的手机71的充电插孔设在底部,所以图1中的面壳6的容置腔61大于手机71 的下部。从图2中可见,转换头72下端设有两片触片722和723。将图2中插入了转换 头后的手机71放入图1中面壳的容置腔61后得到图3所示的使用状态图。
见图5,槽孔611将容置腔61与上述密封内腔连通,两滚柱51和52的轴向孔分 别套住面壳背部的两导柱62和63,而软导线32的一端321经容置腔下部的槽孔611伸出 后跨过滚柱51上的环形槽后与面壳固定,而软导线32另一端322经容置腔61下部的槽 孔611向右伸出后与弹簧42上端连接,而弹簧42下端与面壳相互固定,位于容置腔61 下部的软导线31和32的中段分别被两弹簧拉直,两软导线31和32沿面壳左右水平走向 前后排列成相互平行状;两软导线31和32位于容置腔61的下部,该下部的前后壁距与 转换头72下部的前后壁距相当,使手机连同转换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时,转换头中的 两个触片刚好分别压住对应的软导线而不会沿前后方向错位,为了防止软导线从触片下 侧面滑出,可以在触片的底侧设置如图4所示的定位缺口 7220和7230。
见图6,如果在转换头下部的两触片上分别设置如图4所示的定位缺口 7220和
57230,则图6中的手机无论左右还是前后摆过一定的角度,均可以保证软导线31和32分 别与两触片保持接触。 见图5,使用过程中,只需将插入转换头72后的手机71随手投入面壳的容置腔 61后,在容置腔61前后壁对转换头72的导向作用下,可以使转换头下端引导入容置腔底 部直到两触片分别压住对应的软导线,直到两软导线支撑住手机的重量后或者直到转换 头两触片下端被容置腔底部限位,此时手机向前或后、向左或右摆动到被容置腔的内壁 限位而将手机安稳地放置在面壳的容置腔内,不会跌出。从图5中还可见,软导线31和 32的中段位于面壳的容置腔下部,软导线31和32的两端分别经槽孔(图中只标出了一个 槽孔611,实际上为四个)伸入上述安装线路板的密封内腔内(该密封内腔由底壳1的空 腔与面壳6背面围成)。 实施例一对于充电插孔位于顶侧的手机,只需将手机倒过来头朝下使用即可以 使用图1实施例所述的充电器进行充电。 实施例二,适用于充电插孔位于左侧或右侧的手机,见图8,与实施例一的不同 之处在于面壳中开口向上的容置腔大小不同。 见图9,面壳8下部同样设有与实施例一相同的软导线、滚柱、弹簧等,只是其 中面壳8中的容置腔81的深度较浅,其中软导线到面壳上侧面的距离小于转换头两触片 下端面到插入转换头后的手机侧面的距离。将插入转换头72后的手机79放入容置腔81 直到手机79下侧(图9所示的下侧)两边被容置腔81 口部支撑住,此时转换头72下部 的两触片克服拉紧两条软导线的弹簧弹力而将两软导线压弯,从而保证两条软导线分别 与转换头的两片触片接触。其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只是外壳支撑手机的方式不同。见 图12,两条软导线中段均位于容置腔下部,软导线的两端分别经槽孔(其中右边为槽孔 811和812,左边的两个槽孔分别与槽孔811和812对称)伸入安装线路板的密封内腔; 当然,为了便于软导线的安装,可以将每对对称的槽孔经容置腔底部连通,这样安装时 就无需将软导线穿过槽孔,而只需直接将软导线向上推即可。 图9中,如果转换头高度较大,则可能直到转换头下部的触片被容置腔底面限 位后,手机的下侧面还不能与面壳上侧面接触,此时可以将手机向左或向右摆过一角 度,使手机向左或右靠在面壳上侧面而将手机支撑住。此时,因为两条软导线左右水平 走向前后排列,而转换头下部的两片触片也为前后排列,所以可以保持两软导线分别与 两触片接触。从图9中还可见容置腔81左右壁的距离是转换头72左右壁距离的两倍以 上。 实施例三,适用于充电插孔位于左侧或右侧的手机,见图13,是将实施例二中 面壳的容置腔改小到与转换头相配而成的,容置腔前后壁距和左右壁距分别与转换头的 前后壁距和左右壁距相当。 从图14可见,面壳9中的容置腔91的横截面与转换头72的横截面相当,使转 换头可以相对于容置腔滑动,在容置腔91下部同样设有两条软导线01和02,该两条软导 线与面壳9的固定关系与上述两个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多述。 图14中容置腔91的深度可以小于转换头的高度,即当插入转换头72后的手机 放于面壳上时,在重力作用下转换头下部的两片触片下端压住两条软导线,使两软导线 变形直到两片触片下端被容置腔底面限位,此时手机不需与面壳接触即可以正常充电(如
6图15所示)。当然,容置腔91的深度也可以大于转换头的高度,在放入手机的过程中 直到手机向下的侧面与面壳9的上侧面接触,利用面壳的上侧面支撑住手机(如图16所 示)。 以上各实施例的待充电产品为手机,实际上对于数码相机、MP3、 MP4等数码 产品进行充电时也可以使用,在此不再多述。
权利要求
一种充电器,包括充电电路和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换头,该转换头下端设有两片触片、上端设有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插孔相配的充电插头,所述两片触片分别与充电插头电连接;外壳中设置开口向上的容置腔,该容置腔下部的前后壁距与所述转换头下部的前后壁距相当,两条左右走向、前后排列的水平软导线分别位于所述容置腔下部,所述软导线一端与外壳固定、另一端通过弹簧与外壳固定,所述两条软导线分别与所述充电电路的正负输出端电连接;将转换头上的充电插头插入待充电产品之充电插孔后,手执待充电产品使转换头落入所述外壳的容置腔内,所述转换头下端的两片触片分别压向对应的软导线,软导线变形并在对应弹簧的作用下使软导线与对应的触片保持接触,直到所述外壳支撑住待充电产品而使待充电产品被安放在外壳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左右壁的距离与所述转换头左 右壁的距离相当。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左右壁的距离是所述转换头左 右壁距离的两倍以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大于待充电产品下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的电源输入 插脚固定设置在外壳的背部并沿水平伸出,使用时直接将充电器插在墙壁上的电源插座 中。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头的触片下端设有 缺口与对应的软导线相配。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导线由多股细铜丝铰 合在一起而成。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导线由多股细铜丝铰合在一起而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方便的数码产品充电器,使大多数不同型号的待充电产品之间可以共用同一充电器,且待充电产品可方便地安放在充电器中,包括充电电路、外壳、转换头;外壳中设置开口向上的容置腔,该容置腔下部的前后壁距与所述转换头下部的前后壁距相当,两条左右走向、前后排列且相互平行的水平软导线分别位于容置腔下部,软导线一端与外壳固定、另一端通过弹簧与外壳固定,两条软导线分别与充电电路的正负输出端电连接;插上转换头后待充电产品放上后,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向滑下使转换头下端的两片触片分别压向对应的软导线而保持充电电源输出,直到外壳支撑住待充电产品而使待充电产品被安放在外壳中。
文档编号H02J7/00GK101692509SQ200910193109
公开日2010年4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9日
发明者麦广树 申请人:麦广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