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6331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机组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充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电机组用于对外部蓄电池进行充电的直流输出端子,仅仅在电机输出一 个交流信号,在控制面板内部使用一个单个的整流桥整流后输出;当用户使用大的蓄电池 或者空置很久的蓄电池进行充电时很容易烧坏电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器,该充电器可以对充电电流及电压进行限制,达 到保护电机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器,包括采用可控硅作为整流管的交流输出单元、过压过流保护单元和 包含场效应管的反接保护单元;其中所述交流输出单元通过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与所述反接保护单元相连 接;当通过所述交流输出单元的电流和\或加在所述交流输出单元两端的电压超过 预设值时,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控制所述交流输出单元中的可控硅断开;当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端与外部蓄电池反接时,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控制所述场 效应管断开连接。上述的充电器,优选的,所述交流输出单元包括整流模块和整流控制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整流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整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整流模块 实现整流过程。上述的充电器,优选的,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包括功能放大模块、第一功能模块 和第二功能模块;其中所述功能放大模块与所述第一功能模块相连接实现对所述交流输出单元的 过压保护;所述功能放大模块与所述第二功能模块相连接实现对所述交流输出单元的过流 保护。上述的充电器,优选的,所述整流模块包括第一可控硅T1、第二可控硅T2、第 十二极管D10和第十一二极管D11 ;其中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交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可控硅T1的阳极、第十二 极管D10的阴极相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交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可控硅T2的阳极、第十一二极 管D11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可控硅T1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可控硅T2的阴极相连;
所述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与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相连。上述的充电器,优选的,所述整流控制模块包括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和 第十二二极管D12 ;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交流输入端连接,阴极与所述 第一可控硅T1的阴极相连,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接有第三三极管Q3、第十电阻R10、 第三二极管D3和第二电阻R2 ;所述第三二极管D3和所述第二电阻R2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可控硅T2的控制 极相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和所述第十电阻R10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电阻R2和所述第 一可控硅T1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十二电阻R12、第二二 极管D2和第三电阻R3;所述第二二极管D2和所述第三电阻R3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可控硅T1的控制 极相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交流输入端连接,阴极与所述 第十二二极管D12和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阳极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依次串联有第 十四电阻R14和第六电容C6 ;所述第十四电阻R14和所述第六电容C6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控制 极相连接;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阳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和所述第三三极管D3之间的 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和所述第十四电阻R14之间的连线相连 接;阴极与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12和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之间阳极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 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接有第十九电阻R19和第八二极管D8 ;所述第十九电阻R19和所述第八二极管D8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八二极管阳极之 间串联有第四电容C4;所述第四电容C4与所述第八二极管D8之间的连线与第一供电电源相连接。上述的充电器,优选的,所述功能放大模块包括第一放大器U1A ;所述第一放大器U1A的输出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 上串联有第二十电阻R20;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与 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控制极和所述第六电容C6之间的连接线路相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分别与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放大 器U1A的电压正输入端相连接,在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放大器U1A的电 压正输入端的连接线与所述第二十电阻R20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基极的连接线之间串联 有第二十一电阻R21 ;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相连接,其之间的连 接的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十三电阻R13和第二十二电阻R22 ;所述第一放大器U1A的电压负输入端分别于第二供电电源和所述功能放大模块 的输出端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一电阻R1和第七电阻R7;所述第七电 阻R7上并联有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七电阻R7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放大器U1A的负输入端相连接。上述的充电器,优选的,所述第一功能模块包括第四电阻R4和第一二极管D1 ;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和所述第二电阻R2之间的连线相连 接,另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的相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功能放大模块 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阴极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和 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之间的连线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和所述第八电阻R8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阳极与所 述第二电容C2之间的连接相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与所述第二电容C2相并联。上述的充电器,优选的,所述第二功能模块包括第二放大器U1B ;所述第二放大器U1B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和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 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七二极管D7、第十七电阻R17和第 六二极管D6 ;所述第二放大器U1B的负输入端与其输出端相相连,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串联有第 i^一电阻 R11 ;所述第二放大器U1B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容C2和地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 间的连接线路上串联有第十五电阻R15 ;所述第二放大器U1B的正输入端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和第二十六电阻R26分别 于与第五电容C5和第二十三电阻R23组成的并联电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放大器U1B的电 压正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和第二十三电阻R23组成的并联电路与所述第二十六电阻R26 相连接的一端接地并与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正极相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接保护单元包括第一三极 管Q1、第二三极管Q2和第九二极管D9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六电阻R6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R3和所述第四 电阻R4之间的连线、所述反接保护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所述反接保护单元的负输出端 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电阻R6和所述第四电阻R4之间的连线 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 连接;基极通过未知电阻R 和第九电阻R9与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相连接;所述未知 电阻R ?和所述第九电阻R9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第三电容C3与所述第九电阻R9和所述第 九二极管D9之间的连线相连接;通过第十八电阻R18与场效应管Q5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 所述场效应管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反接保护单元的负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24和所述第二十六电阻R26之 间的连线相连接;阴极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分别与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5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和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25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十八电 阻R18和所述场效应管Q5的第一输出端之间的连线相连接。通过以上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使用可控硅作为整流管,对电机 输出的信号进行整流,在电路中加入了过压过流保护单元,可以对超过设定值的电流和电 压进行限制,起到很好的对充电器的保护作用。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充电器的结构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交流输出单元的结构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过压过流保护单元的结构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交流输出单元的电路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功能放大模块和第一功能模块相结合的电路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功能放大模块和第二功能模块相结合的电路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反接保护单元的电路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充电器的整体电路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充电器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包 括交流输出单元101、过压过流保护单元102和反接保护单元103 ;交流输出单元101通过过压过流保护单元102与反接保护单元103相连接;交流输出单元101用于对电机输出的信号进行整流;过压过流保护单元102用于 对输出电流和充电电压进行控制,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反接保护单元103用于当用于反 接蓄电池时,使充电器不输出电流。即当通过所述交流输出单元的电流和\或加在所述交流输出单元两端的电压超 过预设值时,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控制所述交流输出单元中的可控硅断开;当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端与外部蓄电池反接时,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控制所述场 效应管断开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交流输出单元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包括整流模块201和整 流控制模块202,整流模块201和整流控制模块202相连接;整流模块201用于对电机输出的信号进行整流;整流控制模块202用于对整流模块201的整流过程进行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过压过流保护单元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包括功能放大模块 301、第一功能模块302和第二功能模块303 ;功能放大模块301分别与第一功能模块302和第二功能模块303相连接;功能放大模块301起到对信号比较和放大作用;功能放大模块301和第一功能模块302共同起到对整个电路的过压保护作用;功能放大模块301和第二功能模块303共同起到对整个电路的过流保护作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交流输出单元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整流模块包括第一可 控硅T1、第二可控硅T2、第十二极管D10和第i^一二极管D11 ;整流模块的第二交流输入端分别与第一可控硅T1的阳极、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 相连接;整流模块的第一交流输入端分别与第二可控硅T2的阳极、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 极相连接;第一可控硅T1的阴极与第二可控硅T2的阴极相连;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与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相连;整流控制模块包括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和第十二二极管D12 ;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整流模块的第一交流输入端连接,阴极与第一可控硅T1 的阴极相连,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接有第三三极管Q3、第十电阻R10、第三二极管D3 和第二电阻R2 ;第三二极管D3和第二电阻R2之间的连线与第二可控硅T2的控制极相连接;第三三极管Q3和第十电阻R10之间的连线与第二电阻R2和第一可控硅T1之间 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十二电阻R12、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电 阻R3 ;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电阻R3之间的连线与第一可控硅T1的控制极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整流模块的第二交流输入端连接,阴极与第十二二极管 D12和第十一二极管D11阳极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依次串联有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六 电容C6 ;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六电容C6之间的连线与第三三极管Q3的控制极相连接;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D4和所述第三三极管D3之间的连线相连 接,其之间的连线与第五二极管D5和第十四电阻R14之间的连线相连接;阴极与第十二二 极管D12和第十一二极管D11之间阳极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接有第 十九电阻R19和第八二极管D8 ;第十九电阻R19和第八二极管D8之间的连线与第八二极管阳极之间串联有第四 电容C4 ; 第四电容C4与第八二极管D8之间的连线与第一供电电源相连接。使用第一可控硅T1、第二可控硅T2、第十二极管D10和第i^一二极管D11作为整 流管,对电机输出的信号进行整流,在有信号的情况下,可控硅导通,对交流信号进行整流 后输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功能放大模块和第一功能模块相结合的电路图如图所示,本 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功能放大模块和第二功能模块相结合的电路图如图6所示;
功能放大模块包括第一放大器U1A ;第一放大器U1A的输出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串 联有第二十电阻R20;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第十四电阻R14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与第三三极 管Q3的控制极和第六电容C6之间的连接线路相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分别与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和第一放大器U1A的电压 正输入端相连接,在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第一放大器U1A的电压正输入端的连接线与 第二十电阻R20与第四三极管Q4基极的连接线之间串联有第二十一电阻R21 ;第四三极管Q4的正输入端与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的线路 上依次串联有第十三电阻R13和第二十二电阻R22 ;第一放大器U1A的电压负输入端分别于第二供电电源和功能放大模块的输出端 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一电阻R1和第七电阻R7 ;第七电阻R7上并联 有第一电容C1,第七电阻R7的负输入端与第一放大器U1A的负输入端的相连接。第一功能模块包括第四电阻R4和第一二极管D1 ;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阻R2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另一端与第 八电阻R8的一端的相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功能放大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阴极与第十三电阻R13和所述第 二十二电阻R22之间的连线相连接;第四电阻R4和第八电阻R8之间的连线与第一二极管D1阳极与第二电容C2之间 的连接相连接;第八电阻R8与第二电容C2相并联。第二功能模块包括第二放大器U1B ;第二放大器U1B的输出端与第十三电阻R13和第二十二电阻R22之间的连线相连 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七二极管D7、第十七电阻R17和第六二极管D6 ;第二放大器U1B的负输入端与其输出端相相连,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串联有第十一 电阻R11 ;第二放大器U1B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容C2和地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 连接线路上串联有第十五电阻R15 ;第二放大器U1B的正输入端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和第二十六电阻R26分别于与 第五电容C5和第二十三电阻R23组成的并联电路的一端和第二放大器U1B的电压正输入 端相连接;第五电容C5和第二十三电阻R23组成的并联电路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相连接的 一端接地并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正极相连接。过流保护时,使用康铜丝R26对输出的电流信号进行采样,使用放大器对信号进 行比较和放大,当输出电流足够大时,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及比较,驱动三极管Q4关断可 控硅,使T1和T2断开,停止充电;充电电路断开后,采样信号消失,输出信号重新产生,从而 使一个电信号周期内超过设定值的电流被限制,达到限流的目的。过压保护时,使用电阻R4和R8对输出的电压进行采样,当充电电压超过设定值 时,信号经过LM358比较,驱动三极管Q4关断可控硅Q3,使T1和T2断开,停止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反接保护单元的电路图如图7所示,反接保护单元包括第 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和第九二极管D9 ;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六电阻R6分别与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之间的 连线、反接保护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所述反接保护单元的负输出端相连 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电阻R6和所述第四电阻R4之间的连线相连 接;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基 极通过未知电阻R ?和第九电阻R9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相连接;未知电阻R ?和第九 电阻R9之间的连线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第三电容C3与所述第九电阻R9和第九二极管 D9之间的连线相连接;通过第十八电阻R18与场效应管Q5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场效应管 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反接保护单元的负输出端相连接;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与第二十四电阻R24和第二十六电阻R26之间的连线相连 接;阴极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分别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和场效应管Q5的输入端相连 接;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和第二十五电阻R25之间的连线与第十八电阻R18和场效 应管Q5的第一输出端之间的连线相连接。使用电阻R6和R16对输出电压进行采样,当用户不小心反接蓄电池时,蓄电池的 电压驱动三极管Ql,Q1再驱动Q2,Q2再关断场效应管,使充电电路断开,充电器不输出,达 到保护作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的整体电路图如图8所示,交流输出单元、过压过流 保护单元和反接保护单元的电路组成整体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充电器,使用可控硅作为整流管,对电机输出的信号进行整 流;使用康铜丝第二十六电阻R26对输出的电流信号进行采样;使用放大器对信号进行比 较和放大,当输出电流足够大时,放大器驱动可控硅断开充电电路,充电电路断开后,采样 信号消失,输出信号重新产生,从而使一个电信号周期内超过设定值的电流被限制,达到限 流的目的。使用电阻设定充电电压的值,当充电电压超过设定值时,驱动放大器,放大器驱动 可控硅,断开充电电路,使充电结束。用户反接蓄电池时,保护电路驱动场效应管,使充电器不输出电流,达到保护电路 的作用。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 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 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 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 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可控硅作为整流管的交流输出单元、过压过流保护单元和包含场效应管的反接保护单元;其中所述交流输出单元通过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与所述反接保护单元相连接;当通过所述交流输出单元的电流和\或加在所述交流输出单元两端的电压超过预设值时,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控制所述交流输出单元中的可控硅断开;当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端与外部蓄电池反接时,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控制所述场效应管断开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出单元包括整流模块和整 流控制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整流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整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整流模块实现 整流过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包括功能放大 模块、第一功能模块和第二功能模块;其中所述功能放大模块与所述第一功能模块相连接实现对所述交流输出单元的过压 保护;所述功能放大模块与所述第二功能模块相连接实现对所述交流输出单元的过流保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模块包括第一可控硅Tl、第 二可控硅T2、第十二极管DlO和第十一二极管Dll ;其中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交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可控硅Tl的阳极、第十二极管 DlO的阴极相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交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可控硅T2的阳极、第十一二极管Dll 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可控硅Tl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可控硅T2的阴极相连;所述第十二极管DlO的阳极与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ll的阳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控制模块包括第四二极管D4、 第五二极管D5和第十二二极管D12 ;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交流输入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一 可控硅Tl的阴极相连,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接有第三三极管Q3、第十电阻R10、第 三二极管D3和第二电阻R2 ;所述第三二极管D3和所述第二电阻R2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可控硅T2的控制极相 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和所述第十电阻RlO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电阻R2和所述第一可 控硅Tl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十二电阻R12、第二二极管 D2和第三电阻R3 ;所述第二二极管D2和所述第三电阻R3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可控硅Tl的控制极相 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交流输入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 十二二极管D12和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ll阳极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依次串联有第 十四电阻R14和第六电容C6 ;所述第十四电阻R14和所述第六电容C6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控制极相 连接;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阳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和所述第三三极管D3之间的连线 相连接,其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和所述第十四电阻R14之间的连线相连接;阴 极与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12和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ll之间阳极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连 接线路上依次串接有第十九电阻R19和第八二极管D8 ;所述第十九电阻R19和所述第八二极管D8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八二极管阳极之间串 联有第四电容C4;所述第四电容C4与所述第八二极管D8之间的连线与第一供电电源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放大模块包括第一放大器UlA ;所述第一放大器UlA的输出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串 联有第二十电阻R20;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与所述 第三三极管Q3的控制极和所述第六电容C6之间的连接线路相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分别与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放大器 UlA的电压正输入端相连接,在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放大器UlA的电压 正输入端的连接线与所述第二十电阻R20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基极的连接线之间串联有 第二i^一电阻R21 ;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的 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十三电阻R13和第二十二电阻R22 ;所述第一放大器UlA的电压负输入端分别于第二供电电源和所述功能放大模块的输 出端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一电阻Rl和第七电阻R7 ;所述第七电阻R7 上并联有第一电容Cl,所述第七电阻R7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放大器UlA的负输入端相连 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模块包括第四电阻R4和 第一二极管Dl ;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和所述第二电阻R2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另 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的相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功能放大模块的输 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阳极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阴极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和所述 第二十二电阻R22之间的连线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和所述第八电阻R8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l阳极与所述第 二电容C2之间的连接相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与所述第二电容C2相并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模块包括第二放大器UlB ;所述第二放大器UlB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和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之间的 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七二极管D7、第十七电阻R17和第六二极管D6 ;所述第二放大器UlB的负输入端与其输出端相相连,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串联有第十一电阻Rll ;所述第二放大器UlB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容C2和地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 连接线路上串联有第十五电阻R15 ;所述第二放大器UlB的正输入端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和第二十六电阻R26分别于与 第五电容C5和第二十三电阻R23组成的并联电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放大器UlB的电压正 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和第二十三电阻R23组成的并联电路与所述第二十六电阻R26相连 接的一端接地并与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正极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接保护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 Q1、第二三极管Q2和第九二极管D9 ;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通过第六电阻R6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R3和所述第四电阻 R4之间的连线、所述反接保护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所述反接保护单元的负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电阻R6和所述第四电阻R4之间的连线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相连接; 基极通过未知电阻R ?和第九电阻R9与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相连接;所述未知电阻 R ?和所述第九电阻R9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第三电容C3与所述第九电阻R9和所述第九二 极管D9之间的连线相连接;通过第十八电阻R18与场效应管Q5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所述 场效应管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反接保护单元的负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24和所述第二十六电阻R26之间的 连线相连接;阴极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分别与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和所述场效应管 Q5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和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25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十八电阻R18 和所述场效应管Q5的第一输出端之间的连线相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充电器,包括采用可控硅作为整流管的交流输出单元、过压过流保护单元和包含场效应管的反接保护单元;交流输出单元通过过压过流保护单元与反接保护单元相连接;当通过交流输出单元的电流和/或加在交流输出单元两端的电压超过预设值时,过压过流保护单元控制交流输出单元中的可控硅断开;当充电器的输出端与外部蓄电池反接时,过压过流保护单元控制场效应管断开连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使用可控硅做为整流管,对电机输出的信号进行整流,在电路中加入了过压过流保护单元,可以对超过设定值的电流和电压进行限制,起到很好的对充电器的保护作用。
文档编号H02H11/00GK101841181SQ201010163460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9日
发明者张勇, 隆郁 申请人:隆鑫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