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2236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耦合器,尤其涉及一种可调速电磁耦合器。 技术背景[0002]机械传动系统中采用液力耦合器传递机械能,可避免刚性连接并能消除输入力 矩的波动。但是液力耦合器存在以下问题当输入转速不变时,无法调节输出转速;或 者当输入转速改变时,无法保持输出转速恒定。所以其应用范围有限。发明内容[0003]为了解决现有液力耦合器无法调速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非接触 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可以实现机械能传递,同时可调速。[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0005]一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其特殊之处在于[0006]包括外转子组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0007]所述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前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后 端面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鼠笼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 轴轴承支架14、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15 ;[0008]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电枢式内转子、支撑内转 子轴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 ;[0009]所述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 述外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5上;所述内转子轴 13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上,所述内转子轴后端 同轴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 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0010]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在通电状态下相互电磁耦合;[0011]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内转子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 三根引线、固定在内转子轴后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三 相静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内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 电环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0012]一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包括外转子组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0013]所述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前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后 端面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鼠笼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 轴轴承支架14、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15 ;[0014]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电枢式内转子、支撑内转 子轴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 ;[0015]所述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述外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5上;所述内转子轴 13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上,所述内转子轴后端 同轴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 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0016]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在通电状态下相互电磁耦合;[0017]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内转子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 三根引线、固定在内转子轴后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三 相静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内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 电环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0018]上述内转子轴13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 2,所述内转子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0019]一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包括外转子组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0020]所述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前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后 端面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鼠笼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 轴轴承支架14、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15 ;[0021]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电枢式内转子、支撑内转 子轴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 ;[0022]所述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 述外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5上;所述内转子轴 13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上,所述内转子轴13的 后端通过轴承支承在壳体后端面上;[0023]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在通电状态下相互电磁耦合;[0024]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内转子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 三根引线、固定在内转子轴后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三 相静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内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 电环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0025]一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包括外转子组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0026]所述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一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另 一端面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电枢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 前轴轴承支架、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0027]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鼠笼式内转子、支撑内转 子轴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0028]所述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 述外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5上;所述内转子轴 13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上,所述内转子轴后端 同轴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 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0029]所述内转子前轴承支架固定在壳体内侧面前端;所述内转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 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0030]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形成工作气隙;[0031]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 内的三根引线、固定在外转子后半轴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 触的三相静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外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 三个导电环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0032]一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包括外转子组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0033]所述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一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另 一端面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电枢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 前轴轴承支架、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0034]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鼠笼式内转子、支撑内转 子轴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0035]所述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 述外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5上;所述内转子轴 13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上,所述内转子轴后端 同轴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 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0036]所述内转子前轴承支架固定在壳体内侧面前端;所述内转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 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0037]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形成工作气隙;[0038]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 内的三根引线、固定在外转子后半轴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 触的三相静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外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 三个导电环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0039]上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之间设置有变频器。[0040]上述内转子轴上设置有内风扇。[0041]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0042]1、本实用新型的外转子与内转子相互转动,不仅起到能量传递的作用;而且在 输入轴转速随时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变频器的控制实现输出轴的恒速输出,即在能量传 递的同时实现调速功能;在传动系统中可替代现有耦合器,实现机械传动系统的非接触 性连接。[0043]2、本实用新型在外转子和内转子之间设置工作气隙,通过电磁耦合,可实现非 接触式传递方式,提高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减缓传动系统的磨损。[0044]3、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变频器通过三相静止电刷改变内转子三相交流电频率,能 够实现它的输入轴转速可随时改变,而输出轴维持恒速。[0045]4、本实用新型使用变频器通过三相静止电刷改变外转子三相交流电频率,能够 实现它的输入轴转速维持恒定的情况下,输出轴转速可随时改变。


[004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示意图;[0047]图2为外转子后半轴主视图;[0048]图3为壳体横截面示意图;[0049]图4为内转子轴示意图;[0050]图5为图4的A-A剖面图;[0051]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示意图;[0052]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示意图;[0053]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结构示意图;[0054]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种结构示意图;[0055]其中附图标记为1-外转子前半轴,2-内转子前轴承支架,3-内风扇,4-外转 子,5-工作气隙,6-壳体,7-内转子,8-电枢绕组,9-内转子引出线,10-外转子后半 轴,11-导电环,12-三相静止电刷,13-内转子轴,14-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5-外转子 后轴承支架,16-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7-进风孔,18-出风孔,19-引线槽,20-外转子 组件,21-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56]如图1至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包括外转子组 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0057]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前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后端面 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鼠笼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轴轴 承支架14、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15 ;[0058]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电枢式内转子、支撑内转子轴 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 ;[0059]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外转子 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5上;内转子轴13的前端通 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上,内转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外转 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内转子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 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内转子和外转子在通电状态下相互电磁耦合;导电组件包括设 置在内转子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三根引线、固定在内转子轴后 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三相静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 一端分别与内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连接;三相静止电刷与三 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之间设置有变频器[0060]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包括外转子组 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0061]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前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后端面 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鼠笼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轴轴 承支架14、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15 ;[0062]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电枢式内转子、支撑内转子轴 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 ;[0063]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述外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5上;所述内转子轴13 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上,所述内转子轴后端同 轴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支 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内转子和外转子在通电状态下相互电磁 華禹合;[0064]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内转子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三根 引线、固定在内转子轴后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三相静 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内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 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 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子轴13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 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所述内转子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 转子后轴承支架16。[0065]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包括外转子组 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前端面的外转子前半 轴、设置在壳体后端面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鼠笼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 前半轴的外转子前轴轴承支架14、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15;内转子 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电枢式内转子、支撑内转子轴前端的内转子前 轴承支架2 ;[0066]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述外 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5上;所述内转子轴13 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上,内转子轴13的后端通 过轴承支承在壳体后端面上;[0067]内转子和外转子在通电状态下相互电磁耦合;[0068]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内转子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三根 引线、固定在内转子轴后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三相静 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内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 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之间 设置有变频器[0069]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包括外转子组 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一端面的外转子前半 轴、设置在壳体另一端面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电枢式外转子、支撑外转 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轴轴承支架、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内转子组 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鼠笼式内转子、支撑内转子轴前端的内转子前轴 承支架、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0070]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述外 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5上;所述内转子轴13 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上,所述内转子轴后端同 轴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支 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9[0071]内转子前轴承支架固定在壳体内侧面前端;内转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外转子后 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0072]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形成工作气隙;[0073]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 三根引线、固定在外转子后半轴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 三相静止电刷;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外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电 环连接;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之间设 置有变频器[0074]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包括外转子组 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0075]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一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另一端 面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电枢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轴 轴承支架、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0076]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鼠笼式内转子、支撑内转子轴 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0077]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外转子 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5上;内转子轴13的前端通 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2上,内转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外转 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内转子轴13的后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 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0078]内转子前轴承支架固定在壳体内侧面前端;内转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外转子后 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0079]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形成工作气隙;[0080]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 三根引线、固定在外转子后半轴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 三相静止电刷;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外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电 环连接;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之间设 置有变频器。内转子轴上设置有内风扇。[0081]为了在电机旋转时保护引出线9不与其它零件接触,内转子轴上设置有三个引 线槽19,内转子引出线9穿过引线槽19与三个导电环11连接,导电环11与一组三相静 止电刷12连接;外转子4和内转子7之间形成工作气隙5;为了保证电机旋转时的冷却, 壳体6上设置了出风口 18,外转子后半轴上设置了进风口 17。[0082]为了能调速,可在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之间设置有变频器,通过转速 反馈系统控制变频器工作来改变通入电枢绕组中三相交流电的频率,则可以改变输入或 输出转速。[0083]工作时,三相静止电刷12与三相交流电源连接,为电枢绕组8通入三相交流 电,电枢绕组8在三相交流电的作用下在工作气隙5中产生耦合磁场,将内转子7与外转 子4连接起来;输入转矩从外转子前半轴1输入,带动壳体6和外转子4一起旋转;由 于工作气隙5中耦合磁场的作用,内转子7带动内转子轴13旋转,转矩通过内转子轴输出;设置在内转子轴13上的内风扇3随着内转子轴一起旋转,使外界空气从进风口进入 电机内部,将电机在运行时发出的热量带走,再从出风口排出,从而达到冷却电机的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转子组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所述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前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后端面 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鼠笼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轴轴 承支架(14)、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15);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电枢式内转子、支撑内转子轴 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O)、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所述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 述外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 上;所述内转 子轴(1 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 上,所述内转 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轴(1 的后 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 所述内转子组件和外转子组件在通电状态下相互电磁耦合;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内转子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三根 引线、固定在内转子轴后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三相静 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内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 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
2.—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转子组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所述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前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后端面 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鼠笼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轴轴 承支架(14)、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15);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电枢式内转子、支撑内转子轴 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O)、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所述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 述外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 上;所述内转 子轴(1 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 上,所述内转 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轴(1 的后 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 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在通电状态下相互电磁耦合;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内转子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三根 引线、固定在内转子轴后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三相静 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内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 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子 轴(13)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0),所述内转子轴 (13)的后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
4.一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转子组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所述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前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后端面 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鼠笼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轴轴 承支架(14)、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15);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电枢式内转子、支撑内转子轴 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O);所述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 述外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 上;所述内转 子轴(1 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 上,所述内转 子轴(1 的后端通过轴承支承在壳体后端面上;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在通电状态下相互电磁耦合;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内转子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三根 引线、固定在内转子轴后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三相静 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内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 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
5.一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转子组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所述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一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另一端 面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电枢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轴 轴承支架、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鼠笼式内转子、支撑内转子轴 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所述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 述外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 上;所述内转 子轴(1 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 上,所述内转 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轴(1 的后 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所述内转子前轴承支架固定在壳体内侧面前端;所述内转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外转 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形成工作气隙;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 三根引线、固定在外转子后半轴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 三相静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外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 导电环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
6.—种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转子组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所述外转子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一端面的外转子前半轴、设置在壳体另一端 面的外转子后半轴、固定在壳体内壁的电枢式外转子、支撑外转子前半轴的外转子前轴 轴承支架、支撑外转子后半轴的外转子后轴轴承支架;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轴、固定在内转子轴上的鼠笼式内转子、支撑内转子轴前端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支撑内转子轴后端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所述外转子前半轴(1)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前轴承支架(14)上,所 述外转子后半轴(10)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外界固连的外转子后轴承支架(1 上;所述内转 子轴(1 的前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前轴承支架( 上,所述内转 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轴(1 的后 端通过轴承支承在与壳体内壁固连的内转子后轴承支架(16)上;所述内转子前轴承支架固定在壳体内侧面前端;所述内转子轴后端同轴设置在外转 子后半轴内且向外伸出外转子后半轴;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形成工作气隙;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外转子后半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 三根引线、固定在外转子后半轴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 三相静止电刷;所述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外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 导电环连接;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之间设置有变频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子轴 上设置有内风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非接触式可调速电磁耦合器,包括外转子组件、内转子组件及导电组件;内转子组件和外转子组件在通电状态下相互电磁耦合;导电组件包括设置在内转子轴侧面的三个引线槽、分别设置在引线槽内的三根引线、固定在内转子轴后端部侧面的三个导电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配合接触的三相静止电刷;三根引线的一端分别与内转子电枢绕组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三个导电环连接;三相静止电刷与三相交流电源分别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液力耦合器无法调速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耦合器可以实现机械能传递,同时可调速,在传动系统中可替代现有耦合器,实现机械传动系统的非接触性连接。
文档编号H02P17/00GK201813304SQ20102055634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1日
发明者孔令江, 庞卓卉, 郭庆红 申请人:西安盾安电气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