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软起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8616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机软起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软起动器。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之理,电机软起动器通常采用可控硅组件交流调压,其包括用于连接三相电源输入接口的三枚输入铜排、用于与电机连接的三枚输出铜排、可控硅组件、控制器和外壳。这种电机软起动器结构可以由并不限于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504203U 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印证。前述CN201504203U (—种电机软起动器)推荐的技术方案的积极意义在于弥补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777847Y所存在的三点欠缺(具体可参见CN201504203U的背景技术即说明书第0002至0005段),对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具有建树。但是,由于散热器较为普遍地采用铝挤材挤制成型,在使用时,特别是小电流规格的软起动器的散热器通常兼作为软起动器的底座部件而直接用于安装,因而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存在安全隐患,因为一旦出现漏电现象,则散热器便演变成了导电体,危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二是容易损坏并造成报废而导致资源浪费,因为,散热器充当着底座,于是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容易损及位于散热器底部的脆弱的安装脚。又因为由于安装脚处于散热器的底部,当其连同整个软起动器与诸如开关柜或类似的载体固定时,如果安装脚在运输等过程中已被损坏,那么毫无疑问无法与开关柜固定,只能废弃。除此之外,电机软起动器通常需要与旁路接触器配合使用,而已有技术中的电机软起动器并未为旁路接触器的连接提供接线端,因而造成用户接线困难,使用不便。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继而改进,对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体现安全、有利于避免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损坏并且有益于为旁路接触器的连接提供方便的电机软起动器.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电机软起动器,包括具有上盖的壳体、电流互感器、进、出线连接装置、散热器、可控硅和风扇,电流互感器配设在出线连接装置上, 进线连接装置安装于壳体的一端,出线连接装置安装于壳体的另一端并且与进线连接装置相对应,可控硅固定在散热器朝向上盖的一侧,并且与进、出线连接装置连接,风扇固定在壳体朝向出线连接装置的一端并且与散热器相对应,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的底部具有一散热器座板,所述的散热器安置于所述散热器座板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进线连接装置包括进线接线端子、 进线接线端子盖和进线连接板,进线接线端子固定在进线接线端子盖上,进线接线端子盖与所述壳体的一端固定,进线连接板的一端探入进线接线端子盖内与进线接线端子固定, 另一端与所述的可控硅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的出线连接装置包括出线接线端子、出线接线端子盖和出线连接板,出线接线端子固定在出线接线端子盖上,出线接线端子盖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固定,出线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可控硅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出线连接板的另一端探入出线接线端子盖内与出线接线端子固定,所述的电流互感器配置在出线连接板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进线接线端子盖的下部间隔开设有一组第一让位孔,所述的进线连接板朝向是进线接线端子盖的一端具有一对彼此并行的第一连接臂,第一连接臂探入所述的第一让位孔与所述的进线接线端子固定连接,而进线连接板朝向所述出线连接装置的一端固接有一过渡连接板,该过渡连接板与所述的可控硅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出线接线端子盖上间隔开设有一组第二让位孔,所述出线连接板朝向出线接线端子盖的一端具有一对彼此并行的第二连接臂,第二连接臂探入所述的第二让位孔与所述的出线接线端子固定连接,而出线连接板朝向所述进线连接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的可控硅固定连接,所述的电流互感器配置在所述的一对第二连接臂中的其中一个第二连接臂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长边方向的对应两侧的内壁上各构成有至少一对卡脚,卡脚的底面与所述散热器的顶面的边缘部位相接触,对散热器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长边方向的对应两侧的外壁上各构成有至少一对卡口,而所述的上盖的长边方向的对应壁体的底部各延伸有与所述卡口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上盖卡脚,上盖卡脚与卡口相配合。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卡脚的末端构成一导引斜面。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盖上卡装有一用于对设置在上盖上的参数设定装置蔽护的翻盖。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盖上设置有用于揭示电机软起动器的参数信息的铭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壳体的底部具有一散热器安装座,并且将散热器安置在散热器安装座上,因而不仅具有安全性,而且可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致损;进、出线连接装置可为旁路接触器的连接提供方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机软起动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撤去上盖后的示意图。图3为图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结构图。图5为图3的A-A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与旁路接触器相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见图1至图5,在图1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电机软起动器的壳体1,该壳体1具有一上盖11,由上盖11对壳体1盖闭。为了使上盖11得以与壳体1可靠结合,在壳体1的长边方向的对应两侧的外壁上各构成有一对应卡口 14,而在上盖11的长边方向的一对壁体的底沿上并且在对应于卡口 14的部位各延伸有数量与卡口 14的数量相等的一对上盖卡脚111,上盖卡脚111卡置于卡口 14内,从而将上盖11与壳体1固定。由图1所示,在上盖 11上卡装有一翻盖112,打开翻盖112可对软起动器的参数设定装置是行操作,即设定软起动器参数。又,在上盖1的顶部还设置有用于标示即揭示电机软起动器的参数信息的铭牌 113。在图2和图4中较为详细地示出了构成本实用新型电机软起动器的电流互感器2、 进、出线连接装置3、4、散热器5和可控硅6,由图5所示,前述的壳体1的底座腔的底部具有一散热器座板12,翅片式或称鳍片式的并且优选采用铝挤材挤制成形的散热器5安置在散热器座板12上,从而由壳体1对散热器5实施保护,不会在诸如运输和安装过程中损及散热器5,也不会因漏电情形的发生而使散热器5作为导电部件而危及人身安全。可控硅6 (本实施例有三个)固定在散热器5的顶面51 (图示)上,进线连接装置3安装在壳体1的一端即图4所示位置状态的右端,出线连接装置4安装在壳体1的另一端即安装在图4所示位置状态的左端。电流互感器2 (本实施例为三个)配置在出线连接装置4上。请重点见图4,前述的进线连接装置3包括一组(本实施例为相同结构的六个)进线接线端子31、一进线接线端子盖32和一组(本实施例为相同结构的三个)进线连接板33, 一组进线接线端子31通过第一螺钉311与预设在进线接线端子盖32上的第一螺钉孔322 固定,整组进线接线端子31位于进线接线端子盖32内,而进线接线端子盖32与壳体1的一端(右端)固定。在进线接线端子盖32的长度方向的下部开设有数量与进线接线端子31 的数量相等的第一让位孔321。每一个进线连接板33对应一对第一让位孔321并且对应一对进线接线端子31。进线连接板33朝向进线接线端子盖32的一端具有一对彼此并行的第一连接臂331,第一连接臂331穿过第一让位孔321与进线接线端子31电连接固定(借助于前述的第一螺钉311 ),进线连接板33朝向出线连接装置4的一端即图4所示的左端固接有一过渡连接板332,该过渡连接板332与前述的可控硅6的一端(图4所示的右端)固定。继而重点见图4,前述的出线连接装置包括一组(本实施例为相同结构的六个)出线接线端子41、一出线接线端子盖42和一组(本实施例为相同结构的三个)出线连接板43, 一组出线接线端子41通过第二螺钉411与预设在出线接线端子盖42上的第二螺钉孔422 固定,整组出线接线端子41位于出线接线端子盖42内,而出线接线端子盖42与壳体1的另一端(左端)固定。在出线接线端子盖42的长度方向的近中部开设有数量与出线接线端子41的数量相等的第二让位孔421 (图1示)。每一枚出线连接板43对应一对第二让位孔 421并且对应一对出线接线端41。出线连接板43朝向出线接线端子盖42的一端具有一对彼此并行的第二连接臂431,第二连接臂431穿过第二让位孔421后与出线接线端子41电连接固定(借助于前述的第二螺钉411),出线连接板43朝向进线连接装置3的一端与前述的可控硅6的另一端(图4所示的左端)固定。用于将散热器5散发的热量外排的风扇7 (本实施例为一对)用第三螺钉71与开设在壳体1侧部的螺钉孔12固定,也就是说风扇7固定在预设于壳体1上的风扇腔16处, 并且与散热器5的左端(图4状态为例)相对应。为了使散热器5可靠地定位在前述的散热器座板12上,即可靠地定位于壳体1的底座腔内,因此在壳体1的长边方向的一对壁体的内壁上各突设有一对卡脚13。由图5所示,各卡脚13的底面131与散热器5的顶面51的边缘部位511相接触,从而由卡脚13迫持散热器5。又,为便于散热器5的安装,在卡脚13的末端并且背对前述的底面131的一侧构成有一导引斜面132,当散热器5安置在壳体1的底座腔内时,卡脚13会朝着壳体1的壁体方向避让,同时由导引斜面132导引,一旦散热器5进入底座腔,则卡脚13回弹并由其底面131迫持于前述的边缘部位511。 请见图6,电源三相进线8a与前述的一组进线接线端子31连接(一隔一),而电源三相出线8b与前述的出线接线端子41连接(一隔一),显然,电源三相出线8b与负载即电机连接。一旁路接触器9串接在进、出线接线端子31、41之间。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 出线连接装置3、4的进、出线接线端子31、41为旁路接触器9的介入提供了极致的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电机软起动器,包括具有上盖(11)的壳体(1)、电流互感器O)、进、出线连接装置(3、4)、散热器(5)、可控硅(6)和风扇(7),电流互感器⑵配设在出线连接装置⑷ 上,进线连接装置(3)安装于壳体(1)的一端,出线连接装置(4)安装于壳体(1)的另一端并且与进线连接装置(3)相对应,可控硅(6)固定在散热器(5)朝向上盖(11)的一侧,并且与进、出线连接装置(3、4)连接,风扇(7)固定在壳体(1)朝向出线连接装置(4)的一端并且与散热器( 相对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的底部具有一散热器座板(12),所述的散热器(5)安置于所述散热器座板(1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软起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线连接装置(3)包括进线接线端子(31)、进线接线端子盖(32)和进线连接板(33),进线接线端子(31)固定在进线接线端子盖(32)上,进线接线端子盖(32)与所述壳体(1)的一端固定,进线连接板 (33)的一端探入进线接线端子盖(32)内与进线接线端子(31)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的可控硅(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的出线连接装置(4)包括出线接线端子(41)、出线接线端子盖02)和出线连接板(43),出线接线端子固定在出线接线端子盖G2)上,出线接线端子盖G2)与所述壳体(1)的另一端固定,出线连接板G3)的一端与所述可控硅(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出线连接板G3)的另一端探入出线接线端子盖G2)内与出线接线端子 (41)固定,所述的电流互感器( 配置在出线连接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软起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进线接线端子盖(32) 的下部间隔开设有一组第一让位孔(321),所述的进线连接板(33)朝向是进线接线端子盖 (32)的一端具有一对彼此并行的第一连接臂(331),第一连接臂(331)探入所述的第一让位孔(321)与所述的进线接线端子(31)固定连接,而进线连接板(33)朝向所述出线连接装置(4)的一端固接有一过渡连接板(332),该过渡连接板(33 与所述的可控硅(6)的一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软起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出线接线端子盖02) 上间隔开设有一组第二让位孔G21),所述出线连接板03)朝向出线接线端子盖G2)的一端具有一对彼此并行的第二连接臂G31),第二连接臂(431)探入所述的第二让位孔(421) 与所述的出线接线端子Gl)固定连接,而出线连接板G3)朝向所述进线连接装置(3)的一端与所述的可控硅(6)固定连接,所述的电流互感器( 配置在所述的一对第二连接臂 (431)中的其中一个第二连接臂G3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软起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长边方向的对应两侧的内壁上各构成有至少一对卡脚(13),卡脚(1 的底面(131)与所述散热器(5)的顶面(51)的边缘部位(511)相接触,对散热器(5)限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软起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长边方向的对应两侧的外壁上各构成有至少一对卡口(14),而所述的上盖(11)的长边方向的对应壁体的底部各延伸有与所述卡口(14)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上盖卡脚(111),上盖卡脚 (111)与卡口 (14)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软起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脚(1 的末端构成一导引斜面(132)。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电机软起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11)上卡装有一用于对设置在上盖(11)上的参数设定装置蔽护的翻盖(112)。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电机软起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11)上设置有用于揭示电机软起动器的参数信息的铭牌(113)。
专利摘要一种电机软起动器,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具有上盖的壳体、电流互感器、进、出线连接装置、散热器、可控硅和风扇,电流互感器配设在出线连接装置上,进线连接装置安装于壳体的一端,出线连接装置安装于壳体的另一端并且与进线连接装置相对应,可控硅固定在散热器朝向上盖的一侧,并且与进、出线连接装置连接,风扇固定在壳体朝向出线连接装置的一端并且与散热器相对应,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的底部具有一散热器座板,所述的散热器安置于所述散热器座板上。优点具有安全性,而且可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致损;进、出线连接装置可为旁路接触器的连接提供方便。
文档编号H02P1/02GK202111645SQ201120209559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1日
发明者丁晓辉, 季春华, 焦志刚 申请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