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接收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63397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器,可容置于电子产品外壳与充电电池间的空隙,与充电电池结合使用实现无线充电,该无线充电接收器主要由层叠设置的感应线圈、印刷电路板及电磁屏蔽层组成;电磁屏蔽层设于感应线圈与印刷电路板之间,以屏蔽电磁波,印刷电路板上设有集成控制电路及电流输出触点,电子产品设有耦接与电池电极的电流输入触点,该电流输入触点与电流输出触点直接接触配合,使电能从无线充电接收器转移到充电电池。由于该无线充电接收器结构简单,柔韧性好,可容置于电子产品外壳与充电电池间的空隙并很好地贴合于充电电池表面,从而达到不影响电子产品外观、使用方便的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无线充电接收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进行无线充电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容置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内部空隙而不影响其外观的无线充电接收器。
【背景技术】
[0002]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器,包括发射机和接收器,发射机设有初级线圈,接收器设有次级线圈,发射机的初级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器的次级线圈感应初级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充电电池充电,发射机与接收器之间不需要充电线缆连接,让使用者摆脱了充电线缆的束缚,同时解决了各品牌电子产品的充电线缆或适配器不兼容的问题。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在小功率电子设备上的应用,一种是将无线充电接收器安装于电子产品充电电池内,配合无线发射机进行无线充电,因受电池外壳屏蔽租用,造成充电效率降低,同时这也会增加设计的复杂程度、产品体积和制造成本;另一种做法是将无线充电的接收器设计成电子产品的保护套或充电电池后盖,并连接到电子产品的有线充电接口,如此便会占用此电子产品的有线充电接口,影响手机的外观及正常使用。由于价格昂贵、产品笨重以及充电效率较低等问题,无线充电产品还远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容置于电子产品外壳与充电电池间的空隙并很好地贴合于充电电池表面的无线充电接收器,该无线充电接收器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0004]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无线充电接收器,用于对带充电电池的电子产品进行无线充电,该无线充电接收器可容置于电子产品外壳与充电电池间的空隙,该无线充电接收器主要由层叠设置的感应线圈、印刷电路板及电磁屏蔽层组成;所述电磁屏蔽层设于所述感应线圈与印刷电路板之间,以屏蔽电磁波,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有集成控制电路及电流输出触点,所述电子产品设有电流输入触点,所述电子产品设有耦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电极的电流输入触点,该电流输入触点与所述电流输出触点直接接触配合,使电能从无线充电接收器转移到充电电池。
[0006]优选地,所述电磁屏蔽层为磁粉聚合树脂材料制成的柔性隔磁片,其柔韧性好,厚度均匀,易裁切。
[0007]较好地,所述电磁屏蔽层外边缘超出所述感应线圈外边缘,所述感应线圈被所述电磁屏蔽层完全覆盖,使电磁波从电磁屏蔽层的一面耦合,辐射到另一面时受到抑制。
[0008]优选地,所述感应线圈为单层双线漆包紫铜绕制线圈,线圈两端剥漆浸锡处理。
[0009]进一步地,所述印刷电路板设有至少两个电容,与所述感应线圈组成双谐振电路,所述感应线圈接收到电磁能量,通过双谐振电路把磁能量高效地转换成交流电,再由所述集成控制电路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进行输出。
[0010]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还包括封装纸,用于封装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使其隔离外界的干扰,并美化其外观。
[0011]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封装纸之间设有填充层,该填充层粘贴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感应线圈一侧,并与印刷电路板外边缘对齐,所述填充层中间部分冲孔,以避开所述感应线圈、电磁屏蔽层及集成控制电路中的焊接元器件,所述填充层使得整个无线充电接收器平整。
[0012]进一步地,所述位于印刷电路板一侧的封装纸外表面设有黏粘层,用于将无线充电接收器固定于充电电池上。
[0013]优选地,所述封装纸为背胶珠光合成纸,所述填充层为泡棉。珠光合成纸贴附于无线充电器一面设有背胶,另一面可印刷图案或文字,使其具有美化外观及宣传品牌的效果。
[0014]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无线充电接收器呈薄片状,结构简单,柔韧性好,可容置于电子产品外壳与充电电池间的空隙并很好地贴合于充电电池表面,从而达到不影响电子产品外观、使用方便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接收器一实施例整体结构图。
[0016]图2是可容置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接收器并设有电流输入触点的电子产品去除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感应线圈、印刷电路板及隔磁片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接收器的示意框架图;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接收器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图1至图5和一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参阅图1、图2所示,无线充电接收器10,呈薄片状,其尺寸设计配合充电电池201大小及该充电电池201与电子产品20后壳的空隙,达到可容置于电子产品20后壳与充电电池201间的空隙,而不影响电子产品20的外观。参阅图3、图4所示,无线充电接收器10包括感应线圈11、印刷电路板12及电磁屏蔽层13,电磁屏蔽层13夹设于感应线圈11与印刷电路板12之间,本实施例中电磁屏蔽层13优选磁粉聚合树脂材料制成的柔性隔磁片,其柔韧性好,厚度均匀,易裁切,具有隔绝电磁波的功能,且使得本无线充电器可很好地贴合充电电池201表面。印刷电路板12上设有集成控制电路121及电流输出触点122,电子产品设有耦接于充电电池电极的电流输入触点202,该电流输入触点202与电流输出触点122直接接触配合,使电能从无线充电接收器10转移到充电电池201。
[0022]参阅图3、图4所示,印刷电路板设有至少两个电容(图未示),与感应线圈11组成双谐振电路123,感应线圈11优选单层双线漆包紫铜绕制线圈,线圈两端剥漆浸锡处理,在无线充电过程中,无线充电发射机(图未示)线圈连接电源产生电磁场,通过电磁场耦合将能量传输给感应线圈11,,感应线圈11接收到电磁能量,通过双谐振电路123高效地把磁能量转换成交流电,再由所述集成控制电路121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再从电流输出触点122输出,电流输出触点122与电流输入触点202直接接触配合,进而为充电电池201充电。
[0023]参阅图5所示,无线充电接收器10还包括前后两封装纸14,本实施例中封装纸14优选背胶珠光合成纸,珠光合成纸背胶面贴附于无线充电器10,使其隔离外界的干扰,并美化其外观。封装纸14之间设有填充层15,本实施例填充层15优选泡棉,泡棉粘贴于所述印刷电路板12上感应线圈11 一侧,并与印刷电路板12外边缘对齐,泡棉中间部分冲孔,以避开感应线圈11、电磁屏蔽层13及集成控制电路121中的焊接元器件,填充层15使得整个无线充电接收器平整。位于印刷电路板12 —侧的封装纸14外表面设有黏粘层,用于将无线充电接收器10固定于充电电池201上,确保电流输出触点122与电流输入触点202更好地配合连接。
[0024]综上,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接收器呈薄片状,结构简单,柔韧性好,可容置于电子产品外壳与充电电池间的空隙并很好地贴合于充电电池表面,从而达到不影响电子产品外观、使用方便的效果,且加工制造简单,成本低,可广泛用于各种带有可充电电池的电子产品O
[00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任何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方案,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器,容置于电子产品外壳与充电电池间的空隙,用于对带充电电池的电子产品进行无线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主要由层叠设置的感应线圈、印刷电路板及电磁屏蔽层组成;所述电磁屏蔽层设于所述感应线圈与印刷电路板之间,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有集成控制电路及电流输出触点;所述电子产品设有耦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电极的电流输入触点,该电流输入触点与所述电流输出触点直接接触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层为磁粉和聚合树脂材料制成的柔性隔磁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层外边缘超出所述感应线圈外边缘,所述感应线圈被所述电磁屏蔽层完全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为单层双线漆包紫铜绕制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电路板设有至少两个电容,与所述感应线圈组成双谐振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还包括封装纸,用于封装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纸之间设有填充层,该填充层中间部分冲孔,以避开所述感应线圈、电磁屏蔽层及集成控制电路中的焊接元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印刷电路板一侧的所述封装纸的外表面设有黏粘层,用于将无线充电接收器固定于充电电池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纸为背胶珠光合成纸。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为泡棉。
【文档编号】H02J7/02GK203406659SQ201320405822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9日
【发明者】李永海, 徐中立 申请人: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